大余县(Dayu County),是中国
赣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
章江上游,
大庾岭北麓,地处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西南门户”,全县东西长约127.5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状。全境国土总面积136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大余县下辖11个乡镇,户籍人口31万。政府驻地在大余县
南安镇金莲山大道。
大余县境内北部、西部、南部地势崛起,中部与东部凹陷,形成三面环山,朝东敞开的丘陵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早在
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
大余县在农业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麻鸭、稻虾等特色产业;在工业上,制定实施新材料“首位产业”、汽车零部件“主攻产业”发展战略;在现代服务业上,扎实推进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建设。自2012年至2022年间,大余县累计争资175亿元,引进重大项目256个,并连续三年被评为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先进县。2022年,大余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61150万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4:44.1:44.5。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大文豪
苏轼曾这样赞誉大余。大余县早在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就已建城,是
中原地区理学的孕育和发源地,
宋之问、
韩愈、
文天祥、
戚继光、
朱熹等文人贤达都在此留下文墨,因此大余也有了“梅花诗国”的美誉。同时,大余也是红军游击战争的主阵地,是
新四军的重要组建地,陈毅元帅曾在这里写下《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革命诗篇。大余县境内有20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景区2个;以及国家级
中国湿地公园一座。
名称
大余,古称“大庾”。相传
刘彻时期,有一位庾姓将军驻防大余,因庾将军骁勇善战,人们尊称他为“大庾”将军,随着“大庾”将军的威名远扬,由人名及地名,他驻防的地方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大庾岭”。因“庾”为生僻字,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
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陈顼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归
始兴郡分置安远郡。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废
始兴郡,大庾县亦由县改为大庾镇,复入虔州
南康区。
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名大庾县,隶属
江南西道虔州。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镇南军节度使
卢光稠设百胜军于虔、韶两州,大庾县属百胜军。
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大庾县属之。
宋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大庾县隶属军州。
宋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在大余县治地置南安军,军辖大庾、南康、
上犹县3县,
赣州市开始形成
南安县与
南康郡(赣州)并列的两个行政管理区域。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改南安路为
南安府,府治大庾。
明清时期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南京右都御使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
起义军,之后析上犹县的
崇义县、上堡、雁湖3里,
南康区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
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
江西省。
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赣南道。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后属江西省第十二、第九、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与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赣南支队崇庾大队凌浪中队、内良起义军解放大庾。
1949年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属赣南行政公署。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行署,成立地级
赣州市,大余县属之。
地理
位置境域
大余县,位于
赣江支流章水之源、
五岭之首庾岭北麓,地处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
江西省的“西南门户”。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4°00′~114°44′ 北纬25°15′~25°37′。东北与
南康区相连,东南与
信丰县接壤,西北与
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襟连,西界
仁化县。全县东西长约127.5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状,全县国土面积1367平方千米。
气候
大余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春温多变,夏涝秋旱,冬寒期短,无霜期长。年最高气温38.4℃,最低气温零下7.2℃,年平均温度18.53℃,最冷的月份为1月,最热的月份为7月。年降雨量1563毫米,各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绝大部分出现在上半年;最长无降雨日数大部分出现在下半年。全年日照时间1499.3小时,光照率39%。其中以2月份最少,为316小时;7月份最多,为418.7小时,1月份日平均可照时数10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长301天,夏冬时长,春秋时短。霜期最长为1971年有110天,最短的1972年仅1天。
地质
大余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东段与武夷山新华夏系构造带南段的复合部位。影响较大的运动有燕山旋回和海西旋回。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型式,具体可分如下几种:南北构造带、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构造带、新华夏构造、大余北西构造、大余山字型构造。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的地层出露。分布最广的
地层是寒武系,其次是第四系和震旦系,分布最少的是石炭系和白垩系。山脉大部以大庚岭主山及其支脉所蟠,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钨的藏量为最著。矿区内主要出露有寒武系、白垩系地层。寒武系中统高滩组(∈ 2gt)有青灰色、浅灰色变余长石
石英砂岩以及夹杂其中的板岩以及千枚岩。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中部及西北部。白垩纪上统南雄组(K2n)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砂砾状结构,厚层状构造。
地形地貌
大余县,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东段与武夷山新华夏系构造带南段的复合部位,受燕山旋回和海西旋回等地质运动的影响,境内北部、西部、南部地势崛起,中部与东部凹陷,形成三面环山,朝东敞开的丘陵盆地,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层山叠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脉海拔一般在300~500米,东部章江两岸的平原与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点在内良乡的天华山,海拔1386.6米,最低点在新城镇的白田埠,海拔124米。全县山地面积311.17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2.76%,多呈脉状,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积804.65平方千米,占58.86%;平原和岗地面积251.175平方千米,占18.38%。
水文水利
水文
大余县,河流密布,纵横交错,以赣江支流-章水为主干流的
章江流域,在境内有支流530条,河流总长2084.54千米,河流密度1.52千米/平方千米。章江发源于
崇义县聂都乡的东山展脑和鲤鱼山中,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积划分,有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27条、三级支流20条。
水利
大余县,水能资源丰沛,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38万千瓦,可利用水能5.26万千瓦。建有跃进、油罗口、滩头、峡口、添锦潭等水库、电站。其中,
油罗口水库是大(2)型水库,位于大余县
浮江乡杉树下村。1969年11月动工,1981年1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557平方千米,总库容110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00万立方米,年入库径流量47900万立方米,年入库沙量4.69万吨。正常蓄水位220米,设计洪水位223.04米,正常蓄水位水面面积6.32平方千米,为湖泊型年调节水库。保护人口6万,保护农田面积25平方千米,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7平方千米米。电站装机容量0.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420万千瓦时。
土壤
大余县土壤是中亚热带山丘地区土壤型,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红壤和黄壤。红壤又是本县典型地带性土壤,并以此作为山地黄壤的基带土壤而存在。此外,由于地质、地貌、水文等局部条件的影响,在一些地方还形成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潮土、冲积性草甸土和石灰石土等。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各类自然土壤经过耕垦利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耕作土壤。耕作土壤以水稻土所占面 积最大,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5%以上。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大余县县境西北部山脉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钨矿床,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千米,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伴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白钨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等。盛产钨、锡、、铅、锌、铜、铋、铍、银等有色金属,及、、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其中,黑钨储量25.91万吨,主要矿区在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洪水寨;白钨储量0.84万吨,主要矿区在荡坪、漂塘。
土地资源
大余县,土地总面积1367平方千米,占
江西省土地总面积的0.82%。据大余县第三次国土调查报告显示,大余县现有农用地1248.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97.94平方千米、种植园用地(园地)34.77平方千米、林地1065.35平方千米、草地3.67平方千米、湿地0.8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77.66平方千米,未利用地77.66平方千米。
水资源
大余县,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有1591.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62天,日降雨量大于5毫米的雨口为72.6天,占年总雨日的44.8%。地表径流总量
年平均值为14.9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人均7688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9376立方米,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大余县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多数地方有泉水,较为有名的泉水有:河洞乡热水的温泉;梅关乡新珠的滚水井;南安镇境内水口寺的湛泉;黄龙乡境内的丫山矿泉水等,地下泉水已成为全县人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
林木资源
大余县,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6.2%,有林业用地1060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996.66平方千米,立木蓄积量412余万立方米;灌木林地44平方千米,散生立木蓄积量14余万立方米。在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中,有针叶林558.66平方千米,针阔混交林20平方千米,阔叶林286.66平方千米。全县木竹资源按林种结构分,有防护林378.66平方千米,蓄积量144万立方米;用材林437.33平方千米,蓄积量254万立方米;薪炭林120平方千米,蓄积量113万立方米;特种用途林1.1平方千米,蓄积量6108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大余县,植物资源有84科667种,分布在县境林区的国家珍贵、国家重点保护及省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36种,其中国家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
福建柏、
闽楠、
花榈木、
鹅掌楸、
楠木、
厚朴、红豆树、
观光木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
半枫荷、香樟、
喜树、
伞花木属、
长苞铁杉、
竹柏6种。
动物
大余县,野生动物资源有16目37科116种,其中有鸟类11目27科65种、兽类5目10科19种、
爬行纲23种。分布有
云豹、豹、
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鳞甲目、
獐属、
虎纹蛙、
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赤麂、
黄鼬、
灰胸竹鸡、鹰嘴龟等。
自然保护地
大余县森林覆盖率为76.2%,有各类自然保护地4个,包括三江口自然保护区、江西梅关国家森林公园、江西大余章水国家湿地公园和梅关—丫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县自然保护地批复总面积154.98平方千米,矢量面积156.03平方千米(含重叠面积)。其中,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矢量面积22.45平方千米,江西梅关国家森林公园矢量面积56.25平方千米,江西大余章水国家湿地公园矢量面积16.16平方千米,梅关—丫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矢量面积61.15平方千米。
三江口自然保护区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大余县城西北23千米的洪水寨南源山中,属于国家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2021年,在三江口林区发现8平方千米连片天然
大果马蹄荷种群,是迄今我国有记录的最大面积的野生大果马蹄荷群落。大果马蹄荷是一种常绿高大乔木,具有较强的园林观赏价值和造林绿化价值,是
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此次发现的大果马蹄荷,树高从一米多到几十米不等,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径71.1厘米,树高35米。
自然灾害
大余县的自然灾害主要以暴雨和洪涝灾害为主,从1134年至1985年有文字记载的大水灾共43次,约20年一遇。大余县每年6月中旬中后期至下旬中期,是降雨较为集中期,平均雨量为150~220mm,局部可达300mm以上。2016年8月,大余县遭受特暴雨袭击,随后发生洪涝守灾害,导致龙大线部分路段塌陷,166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此外,由于大余县处在断裂带上,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背景。2023年03月25日,广东韶关市南雄市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距大余县城9千米,大余全域均有震感,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9月,大余县以
南安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全县设有8个镇、3个乡,共计105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政府驻地在大余县南安镇金莲山大道。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大余县全县户籍人口301054人,人口出生率7.74‰,人口死亡率7.72‰,总人口较2021年下降0.6%。其中乡村人口151061人,城镇人口149993人,城镇化率49.82%。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6.65:100(女性人口为100)。分年龄段看,0-17岁人数67270人,下降4.6%;18-34岁人数61566人,下降0.9%;35-59岁117109人,增长0.1%;60岁及以上55109人,增长3.6%。老龄人口比例为18.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大余县全县有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总人口的8.89%,主要有
畲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此外,大余县还有4个民族工作重点乡镇、4个族村、16个畲族自然村和2所民族小学。4个畲族村分别是
池江镇九水畲族村、青龙镇元龙畲族村、黄龙镇黄龙畲族村、内良乡李洞畲族村,主要居住畲族人口。
语言
大余县地处赣粤交通要冲,中原与华南交接地域。历史上几次中原民族南迁,对大余方言有很大的影响。大余居民多数是客家人,其中大部分是从
广东省、
福建省迁入。此外,山 东、
河南省迁入的也有小部分。由于人口居住的变迁,本地土著语吸收了外来词语,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逐渐形成了大余方言。大余方言与
赣州市、粤北邻县方言虽然较为接近,基本上属于客家语系。大余方言有其自己的特点,据调查,它大致可分3片5腔, 即以县城一一
南安镇为主的大余腔,分布在南安镇、梅关乡、
浮江乡、黄龙乡和荡坪镇,约有76000人使用;与大余腔有差异的上山片,包括
内良乡、
河洞乡和吉乡一带,约有25000 人使用;与前二者有语音差别的下山片,包括青龙乡、池江乡、新城乡、赤石乡、南丰乡、京 州乡、左拔乡、掉千乡、下垄镇和漂塘镇的一部分,约有128000人使用。大余县方言的差异主要是在语音上, 而词义上和语法上则完全相同。现在大余方言 有向普通话转化的趋势。
宗教信仰
大余县的宗教主要有:
道教、佛教、
基督教。佛都早在
晋朝(公元420年左右)传入大余县,建有云山寺,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又建有嘉寺;道都相传是晋时有道家
葛洪(抱朴子)在梅岭嫦娥幛和昔母岭炼丹,建有之玉泉庵;基督教在清光绪年间,由外国传教士传入大余县,最早传入本县的是信义会;天主都是清光绪年间天主堂神甫在本县活动而传播。
截至2023年8月,大余县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有5处,大余县丫山灵岩寺、大余县正东山正觉寺、
大余县兴教寺、大余县大通古寺、大余县云封禅寺。
经济
综述
大余县素有“世界钨都”之称,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开采
冶炼史。随着矿产资源枯竭,县域经济曾一度陷入“钨竭城衰”的境地,2011年,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自2012年,大余县就制定了打破“一矿独大”,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2012年至2021年间,大余县财政投入12.35亿元支持工业发展,大力实施新材料“首位产业”、汽车零部件“主攻产业”发展战略。制定、落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因地制宜的引导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如九水畲族村的种植基地、竹木村的“夜经济”等。以评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投入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旅游+运动休闲+康养”综合产业体系。2022年,大余县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有8个高于
江西省平均增速。其中,GDP增长在
赣州市排名第9;规上工业增加在赣州市排名第1、江西省排名第2。
截至2022年末,大余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361150万元,人均GDP51444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5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0062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5866万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1.4:44.1:44.5。
第一产业
大余县以“3+N”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导,打造“一村一产业”的农业发展格局。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带动2万多户农民发展“花、果、菜、禽、瓜”等特色养种产。黄龙镇10个行政村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方式,投资建设6套标准的水体养殖系统,预计每年可出鳜鱼28万余斤,年销售额可达800万元以上;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666666余平方米,年产值达1.2亿元;大合村投资建成233333平方火亮贝贝小南瓜产业基地,年产量200万斤以上,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旱田村以种植
纽荷尔脐橙和
红心蜜柚为主导,参与种植农户54户,种植面积200000平方米,是大余县最大的集中连片橙柚基地之一。九水畲族村种植
甘蔗、花生、南瓜、
荞麦等经济作物80000平方米,李洞畲族村种植中华竹稻40000平方米,元龙畲族村种植
莲藕140000平方米,黄龙畲族村专门流转土地400000余平方米用于制种。2022年,4个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5万元以上,其中九水畲族村达到60万元。
2022年,大余县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板鸭全产业链、花生全产业链、黄酒全产业链等多种完整齐全的农业全产业链条和食品产业集群,逐步打响“南安”“牡丹亭”等特色农业品牌 。
大余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7亿元,较2021年增长4.3%。
第二产业
大余县大力实施新材料“首位产业”、汽车零部件“主攻产业”发展战略。在新材料产业上,大余县立足于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力打造钨、锂电新材料、纳米金属粉体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建设了153333平方米的
钨钢主题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硬质合金制造中心和集散地,全县钨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2家。其中,江西翔鹭钨业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西悦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成功上市;江西东腾锂业有限公司集全制程锂离电子电池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江西盛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2万吨NMP材料建成投产。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上,大余县在新城工业小区建成标准厂房100多万平方米,引进广东鼎立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广州锐足车轮有限公司等19家汽车配套项目企业。
截至2022年,大余县工业产业园,入驻企业企业25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位列
江西省第2,赣州市第1;营业收入181.3亿元,同比增长50.7%,在江西省排名第3,赣州市排名第2。工业指标稳居赣州市第一方阵。
第三产业
大余县将种植、加工、旅游等丰富的业态紧密相连,实现农业由一产向三产的延伸,立足“农居、农趣、农乐、农味”理念,打造了内良白井村、黄龙花木园等46个乡村旅游精品点。同时,迅速推进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丫山运动休闲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大湾区文旅康养基地。2022年,大余县实现旅游观光人数达991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95.36亿元。同时,大余县积极发展
电子商务、直播等线上消费,全县淘宝、拼多多、
微店等网络店铺注册2748家,举办
抖音直播创业大赛等线上线下活动18场,网络零售额超2.9亿元。
2022年,大余县第三产业增加值605866万元,较2021年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6929.4万元,增长4.3%;电信业务(电信、移动、联通)收入完成1.89亿元,全年邮政业务收入增长12.6%;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9.87亿元,同比增长5.6%。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60.2亿元,同比增长3.0%。
经济功能区
大余工业园区
大余工业园始建于2001年7月,规划总面积8平方千米,先后建设新世纪、新华、新城、新安四个工业小区,形成“一园四区”的发展格局。2006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重点工业园,2009年列入省级生态园区试点单位,2011年被省发改委批复为江西省唯一一家省级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基地,2017年评为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2019年园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获批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2020年大余工业园区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园区现有企业226家,其中规上企业53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
科技型企业19家,省市级研发机构3个。大余工业园区现已形成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汽车配件产业为“双首位”产业,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格局。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大余县共有中学16所,其中初中12所283个班级,
高中4所157个班级。初中教职工1335人,其中专任教师1254人,在校学生13222人;高中教职工442人,其中专任教师420人,在校学生7582人。共有小学45所(其中完小25所)654个班级,小学教职工1411人,其中专任教师1379人,在校学生22051人。共有幼儿园83所共359个班级,教职工1274人,其中专任教师777人,在园学生8848人。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28个班级,在校325人,教职工(专任教师)10人,在校325人。共有
中等职业学校1个,教职工数108人,在校学生2869人。
2021年,大余县共获得国家级荣誉19人次,省级荣誉170人次,市级荣誉362人次;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3360人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占比达93%。同时,投入383.16万元推进校园安全防范建设。
大余中学
大余中学创办于1923年8月,为
江西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学校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校舍面积3.32万平方米。2022年,大余中学有教职工230人,教学班级63个,学生共计3600余人。在职教师中,特级教师2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骨干教师22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大余县艺术表演团体4个,全年演出110场;文化馆1个;
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16.31千册,较2021年增长3.1%;博物馆2个,文物藏品2176件;全县有线
数字电视用户数48756户。
大余县图书馆
大余县图书馆,位于金莲山大道文化中心院内。始建于1979年,总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设有少儿阅览室、外借一室、外借二室、
公共电子阅览室、盲文阅览室、地方文献室、古籍室、采编室、资料室等9个业务科室。每年举办各类读者活动40余场次,重点打造了“书声琅琅诵经典”和“庾岭书香,全城共读”两大服务品牌。在2013年、2017年的全国公共图书馆馆级评估定级工作中,大余县图书馆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
科技事业
2021年,大余县共有专利授权量31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8件。全县规上企业71家,其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有46家,占比64.78%,上报研发投入 146872千元。
2022年,大余县有研发活动的企业57家,54家企业成功备案国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企业入库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增签订上云企业875家,其中规上企业上云覆盖率达100%,在
赣州市排名第1;双千兆应用创新17个,在赣州市排名第2。共引育各领域人才863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8名。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大余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6个(含诊所、卫生室),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11个,皮肤病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位数1858个。执业(助理)医师740人,卫生技术人员1085人(不含诊所、卫生室)。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大余县体育场地总面积54.1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在8个乡镇、87个行政村、8个社区均建有体育健身运动场所。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的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正在有序进行。该中心建成后有1.5万个座位的综合体育馆、3000个座位的游泳跳水馆、400米标准田径跑道体育场。2022年,大余县举办了职工运动会
工间操、拔河、1000米跑等比赛;还在中小学生中举办了2022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大余首届篮球青年联赛也于2022年7月举办。2023年,大余县在
江西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取得两个冠军、一个亚军;在赣州市第六届运动会社会部门球比赛取得女子单打、男子双打第一名,在乒乓球比赛取得女子团体冠军的好成绩。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大余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423人,参保率100%;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033人,参保率100%。参加
失业保险人数19616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77人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418人,增长2.0%;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2867人,下降2.7%。城镇低保人数1460人,下降11.2%;农村低保人数10319人,下降1.6%。
自2022年10月开始,大余县正式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由大余县财政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引入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截至2023年6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有25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已录入1800名老人信息,为全县400名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配备了智能呼叫系统,已经为县城内400多户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人居环境
大余县森林覆盖率为76.2%。2022年,全县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空气良好天数343天,空气优良率94.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达标率为100%;城镇噪声达标率100%。2023年上半年,大余县自来水厂取水口(章江)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6%,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县行政村生活垃圾定点收运率稳定在100%。2022年,大余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02平方千米,退化林修复面积9.75平方千米。同时,大余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39个,认定省级以上绿色矿山14个。樟斗镇、新城镇、黄龙镇获评省生态园林城镇。吉村镇等8个乡镇被推荐命名为
江西省卫生乡镇。南安镇
新余村等6个乡村获评江西省森林乡村。
交通
综述
大余县位于赣江支流章水之源、
五岭之首庾岭北麓,地处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西南门户”,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之核心通道。自2016年起,大余县就开始构建“三横十三纵八圈”的交通基础设施格局。323国道横贯大余全境,赣韶高速公路(赣州-
韶关市)横贯大余县,连接G45济广高速与G4京珠高速公路,
赣韶铁路(赣州-韶关)途经大余本县,连接
京九铁路与
京广铁路。
公路
大余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537.918千米,其中国道62.234千米、
省道34.897千米、县道188.346千米、乡道217.083千米、村道983.165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18千米。赣韶高速公路是
赣州市通往
广东省的重要出省通道之一,全程220千米,将大余-韶关之间距离缩短50千米,在大余县境内有两处高速出入口。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解读显示,阳新(赣鄂界)至大余高速公路、通城(赣鄂界)至大余(赣粤界)高速公路,被纳入江西省“10纵10横21联”高速公路路网。此外,遂大高速、井大高速都在加快建设中,预计2025年通车。截至2023年,
瑞金—临沧公路大余段移线改造正在进行中,改造完成后将由
二级公路提升至
一级公路。
铁路
大余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黄龙镇,属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是一个三等客运站,每天有两趟列车发往韶关东站,这两趟列车分别是T169和K1665次。经由大余站的线路有
赣韶铁路。据《大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显示,大余站正在规划为客货两用站。此外,正在建设中的沪穗高铁,也将在大余设站。
公共交通
大余县城区交通布局为“五横六纵”,截至2022年,大余县拥有载客汽车76辆,
卡车1465辆;公交线路7条,25辆公交车正常运行,设有106个公交站点。
人文
综述
大余县是中国理学的孕育和发源地,北宋
周敦颐带弟子
程颢、
程颐在此讲学,并著有《
太极图说》《
通书》《
爱莲说》等传世佳作;明朝“三立”圣人
王守仁巡抚南赣,病逝于大余青龙铺,大余是王阳明“立言”讲学之地、践道“立功”之地、极终圆道“立德”之地。同时,大余也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阵地,是
新四军的重要组建地。截至2023年,大余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大余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
梅关和古驿道
梅关和古驿道,设关始于
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迄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梅关和古驿道,北起江西赣江上游
章江畔的
南安府,南至广东珠江上游水河边的
南雄市县城,长约40千米。由于这条驿道以陆路
连通了
长江和
珠江两大水系,因而成为古代中国一条南北主通道。梅关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曾在这里打过三年的游击战,并留下《梅关三章》的著名诗篇。
嘉祐寺塔
嘉佑寺塔位于大余县城东狮岭山麓的
南安板鸭旁,因塔属原嘉寺院内建筑,故名嘉佑寺塔。建于宋代,为六角五级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通高19米,边长2.1米,每级各面设有仿木结构券门、梁枋、斗拱、挑檐等,塔身中空。嘉祜寺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景云年间(710年)重修,名“大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清泉寺”,宋嘉祜元年(1056年)重修后更名嘉祜寺。如今寺早已塌毁无存,惟剩嘉祐寺塔,是大余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大余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4名。
大余旁牌舞
旁牌舞是明代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8年)在镇守北方重镇州与鞑等部落骑兵作战中创造出一种练兵与实战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动作,之后传入民间被演绎改编成集武术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军事舞蹈。明万历年间,大余吉村伐木工康明生“放排”到达南京,拜
戚继光部将钟仪凤为师习武,同时也学到了旁牌舞。回到家乡后,将旁牌舞列为康氏族人必习的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旁牌舞主要模拟敌我双方步骑两军对垒破阵作战情形。舞蹈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实战兵器,分防御性和进攻性,表演形式分为阵式表演和击刺表演两大部分。
大余南安板鸭传统制作技艺
南安板鸭始产于明万历年间,因出产地在
南安府(现大余县)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生产加工历史,有100余年外贸出口历史。它采用传统而特有的加工方法生产,以色、香、味、形四特色,南安板鸭成品肥瘦肉分明,尾油丰满而不外溢,具有皮酥、肉嫩、色香、味甘、不腻、咸淡相宜的特性,被誉为“腊中之王”。
大余吉村年歌
相传,吉村年歌是由吉村镇上村人刘永所创。刘永(字克修)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
进士,有“劝农兴学”的秉性,受道教文化和家乡庙会文化的启发,为解决当地贫困孩子不能上学的问题,刘永组织编写了年歌,后经第二代传人刘沙姐妹不断修缮,并形成了完整的音乐谱系。吉村年歌其内容汲取了《
三字经》、《
论语》、《
增广昔时贤文》等儒家经典文化,演唱顺序分为“拜神歌”“请神歌”“路歌”“堂歌”和“送神歌”五个部分,表演形式主要以独唱和对唱为主,对唱俗称“斗歌”,一问一答。
习俗
嫁娶习俗
事前男家须拣日卜吉期,写好大红书帖,备礼通知女家,俗称“担日子”,若女方无异议,婚期就算定了。婚礼前一日,男方家要下“五牲礼”送到女家,女家亲友在成亲日上午备好礼品合齐到女家贺喜。接亲时由一个男子两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系着大红布的翠竹,伴随着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拥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门前迎亲,进门后举行婚礼,拜天地,入洞房,宴请宾客。
南安罗汉舞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在祈神求子这种精神支配下产生和形成的,是大余县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俗称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称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南安“罗汉舞”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表达了南安客家人在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祈神求子追求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
饮食
综述
大余本地以食用大米为主,婚嫁喜庆、寿庆筵席,普通以“十大碗”菜(碗盛白切鸡、
扣肉、 少敦灸、海 参、鱿鱼、
炸鱼、
酥肉、圆子、腐竹、肉皮)宴客。其来历据传清朝本县
戴衢亨状元及 第,朝廷赐“十大碗菜”以贺,此后大余人仿效以此待客。丧事一般以吃豆腐为主。此外,大余人喜食辣,但此辣却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它主要体现的是香辣、鲜辣,辣味适中。
南安板鸭
南安板鸭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100多年前就出口东南亚、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地,曾获省、部优及国家银质奖。制作方法是用大余特产“
大余鸭”生鸭腌制而成,将鸭腌制晒干后,需食时,放在锅内蒸熟即可。特色是皮色洁白,皮薄肉嫩,骨脆可嚼,尾油丰满,味香可口。
荷包糌
荷包也称
荷包肉,是大余传统特色菜。新鲜荷叶摘洗晒干,再用糯米和米适量搭配,炒至微黄,后与五花猪肉一起腌制一小时,再和猪肉骨头熬成的汤和均,最后用荷叶包成圆锥形,根据荷包糌的数量多少上蒸数小时(以肉烂为准)即可食用。它具有荷叶的清香、猪肉的浓香、糯米的幽香,还有几味佐料的烈香,吃起来油而不腻,香能饱肚,饭菜合一。
搪皮
搪皮也称汤皮、烫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浆,置于簸箕内,搪成薄浆,入锅内蒸熟即可食,可随意加佐料或置浆内一起蒸熟,亦可用搪皮把虾米、猪肉、
鸡蛋、
腌菜和葱蒜辣配料包裹好,再粘上
酱油辣椒食用。相传搪皮起源于唐末时期,由躲避战乱的
汤姓族人为预防和治疗酸性引发的
胃病而研制。
特产
钨金工艺品
大余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钨都”,利用境内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研发的钨金工艺品,它不仅将钨金进行深层次的运用加工,还将“钨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完美地结合起来。钨金工艺品用的是原材料为高纯度
钨矿制做的工艺礼品,已通过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并制定了企业生产标准,符合国家装修、装饰用材环保标准。
金边瑞香花卉
金边
沈丁花是瑞香的变种,属
瑞香科瑞香属常绿小灌木。树姿优美、金片玉叶,花期二个多月,盛花期为
春节期间,花色紫红鲜艳,香味浓郁。正迎合了人们喜庆新春、四方迎客,花香伴酒香的祥瑞之兆。除观赏价值外,金边瑞香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该植株含
瑞香。它的根、茎、叶、花均可入药,性甘无毒,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祛、散结之功效,已列入《
中药大辞典》汇辑。大余栽培金边瑞香的栽培历史已逾千年,是我国金边瑞香主要生产基地。
牡丹亭牌多味花生
牡丹亭牌多味花生是大余县的特产。1988年率先隆重推出的新型花生制品,选用优质
花生仁、面粉、白砂糖、植物油、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产品味道好、入口香酥、五味俱全。年产量达3000吨,先后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江西省优质产品奖。
红色文化
大余是中央苏区县,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阵地,是
新四军的重要组建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项英、陈毅、粟裕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余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27年,朱德、陈毅在大余县进行了“大余整编”;1935年,项英、陈毅在大余领导和指挥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元帅更是在大余写下了《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革命诗篇;1937年,赣粤湘边的红军游击队大余池江进行改编,新组建的新四军从大余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196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词:“大余的梅山和
梅关都是老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人民的故乡之一。”在大余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0处。
陈毅旧居
陈毅旧居位于大余县
池江镇兰溪村彭坑,是一栋典型赣南客家民居,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整栋建筑为土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厅,中间设有天井,偏房为陈毅同志常住寝室,门口悬挂着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专门题写了“陈毅同志旧居”牌匾。主要景点有陈毅旧居、陈毅洗衣池、陈毅避险通道、陈毅隐蔽处、陈毅读书看报区、连心井、游步道等,是大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大余县共有2个中国传统村落。
云山村
大余县
左拔镇云山村,距大余县城约26.5千米,云山村的曹氏围屋是
赣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客家围屋。据曹氏族谱记载,“曹氏围屋”古称“曹家围”,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宣德(1426-1435年)曹参后代曹允信(允信公)在
广东省博罗县任知县一职时弃官返乡,初居大余县
青龙镇地心村的燕子窝。有一次打猎,曹允信来到左拔,发现左拔山青水秀,便决计举家迁到这里立基定居。明嘉靖年间,为了防止外人和深山
食肉目的侵扰、更好地保护宗族内的男女老少,曹氏宗族又在
翊坤宫外建造围墙,设立东、西、北三大门,形成圆形围屋。外围有三米高的干打垒围墙,围成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五万平方米。围内约有40个院,500间房。院围正门朝向西北,进正门为一长180米、宽3.55米的主巷道,尽头为总
聂氏宗祠,整个围屋可居住近千人。
左拔镇云山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杨梅村
杨梅村位于大余县池江镇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古村背后石山环抱,村前良田千亩,村口流过一条杨梅河。相传是元代王姓始迁祖王必泰见此处山环水绕,土地肥美,便将妻儿老小从江西吉水迁徙于此。古村现存有多座明代建筑,其中还有两座碧瓦朱檐的祠堂及书院遗址。杨梅村与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藏有一座明代袖珍城堡遗址——杨梅城。从不远处的山丘上远眺这座古城堡遗址,便能看出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整体布局,是大余九座古城中现存最完好的一座“孤城”。这座古城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因其整体形状像一颗杨梅而得名。大余王氏的三修族谱收录的数篇记文却表明了杨梅城与王阳明有莫大的关联,是王阳明被委任为南赣巡抚时,为完成“南赣平乱”请旨“奏允”才建的。池江镇杨梅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风景名胜
综述
大余县,历史悠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之核心通道,亦是中原与
岭南的地理和文化分水岭。梅关古驿道由
唐朝名相
张九龄奉诏拓宽;明代大戏曲家
汤显祖取材大余民间故事,创作了《
牡丹亭》就位于大余县;“大余整编”“赣南三整”都发生在大余县。同时,大余县也被誉为
粤港澳大湾区美丽的后花园,有
荷塘栈道、香韵悠长的元龙畲族乡村旅游点、“最美乡愁”的大龙村等。大余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至2023年,大余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景区2个;
重要景点
大余丫山风景区
丫山景区位于大余县
黄龙镇,因最高峰
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地处北纬25度世界公认的黄金生态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2.6%,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丫山风景区目前有:六大生态农业基地,一个康养中心,三大A哆乐园(A哆乡村、A哆森林、A哆水寨),两大自然景点(卧龙峡谷、万亩竹林),七大乡奢度假体验区(大龙山生态酒店、九成山舍、道源书院等)及新动力(丫山)越野基地等。丫山旅游度假区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
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全民户外活动基地、国家森林公园等殊荣。
牡丹亭公园
牡丹亭为明清时期
南安府衙(今大余县为当时南安府府治所在地)后花园的十景之最,是古代
江南著名园林之一。明代大戏剧家
汤显祖升迁到浙江
遂昌县任县令路过大庾(今大余县),并在大庾逗留了一段时间。与友人闲聊时听说了,南安
邵宏渊之女死后化成鬼魂与爱人相守的故事,于是以此为背景创作了震世名作《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牡丹亭从此闻名遐迩。牡丹亭始建年代不详,
清代后多次修。原为八角形,双重檐,上层有亚字形花格窗。底层内外各8柱,东南西北四面皆门,正门悬“牡丹亭”匾。
三江口原始森林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大余县城西北23千米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属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全年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5.6℃,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景区内沟壑纵横,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树,还有多处的瀑布。
白鹇、獐、鹿等野生动物也时有出现。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大余旁牌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