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镇
贵州省习水县下辖镇
温水镇是位于遵义市习水县东部的一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至106°36',北纬28°21'至28°35'。它是黔北地区东出重庆市、西进川南的主要交通交汇处,连接黔渝两省市10个乡镇,是黔北地区重要的边陲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是习水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温水镇幅员167.4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37个村民组,共11927户,52352人(其中农业人口46239人,非农业人口6113人)。截至2019年末,温水镇户籍人口为52072人。温水镇有17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6个。温水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时属于仁怀市丁溪里。1992年,撤区建镇。
历史沿革
温水是因大木林溶洞水冬暖夏凉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年至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766-1801)。温水镇道建驿馆。
嘉庆五年至道光十八年(1801-1838),谢法真、穆继贤农民起义被镇压,温水设扎佐衙门,下设外委公房。
道光十九至道光二十年(1838-1839年),温水设干总街门,下设扎佐衙门,扎佐衙门在温水和铁匠坝分别设讯弁外委,讯弁外委下设班鸠井、火石冈、桑木垭、良村、双龙场、何村六个塘房。(王少岩任干总)
1839-1911年,温水设温水府经厅,府经厅下设干总衙门,干部衙门下设讯弁外委,讯弁外委下设塘房。(王少岩任经历)
1911-1913年,温水大汉军政府成立。(何时清任指挥官)
1913-1914年,温水设分县(李泰新任知事)。
1914-1930年,温水设区团治所。
1930-1935年,温水设区,称第五区,辖温水、永安、廉让、安吉县、三星、龙凤、和睦、怀仁市、三元、甲秀、孝友、淳厚、嘉善县、双龙13个乡。
1935-1940年,温水设联保,辖永安市、廉让、安吉3个乡。
1941-1948年,温水设温水区署,辖温水、典礼、大坡、寨坝镇、条台、双龙、仙源、官店、桃林镇10个乡镇。
1948-1950年,温水恢复区建制,辖永安、廉让、安吉3个乡。
1950年1月5日,温水被解放,7日设温水镇解放委员会。
1950年2月14日,习水县人民政府成立,温水设温水区人民政府。
1950年3月-1950年4月,温水改设镇公所,辖温水、典礼、大坡、仙源4个乡。
1950年4月-1951年4月,温水临时设县,原镇公所改制为区公所,辖11个保。温水街上为第一、二保;阿罗汉坝为第三保;目里为第四保;炉村至丁角桥为第五保;七星台镇左右为第六保;庄上周围为第七保;连白坝、典足坝为第八保;梨园坝为第九保;娄底市为第十保;坟头坝、青杠平至扇子沟为第十一保。
1951年4月至1953年,民主建政,温水设镇,辖自然村(将街道一、二保、沙沟头、沙坝子、大黄沟并为自然村)、罗汉乡(把良村所辖的大水划归温水,与罗汉坝并建罗汉乡)、目里乡、星文乡、梨园乡、娄底乡。乡一级设人民政府。
1954年至1956年,温水设温水镇人民委员会,所辖6个乡也改为人民委员会。
1956年至1958年,温水镇撤梨园、娄底二乡并为平原乡,改罗汉乡为大水乡。
1958年至1961年,人民公社化初期,温水设区,辖温水、目里、大水、典足、平原、星文6个公社。期间,温水区改为基层社,6个乡改为管理区。
1961年至1966年,撤基层社恢复温水区,所辖6个管理区恢复为人民公社。
1966年至198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温水设温水区革命委员会,所辖6个公社改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至1984年5月,温水撤销温水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温水区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至1992年,温水区管理委员会改称温水区公所,将人民公社改为乡,辖温水、星文、典足、平原、大水、目里、小罗、大坡、龙灯、典礼10个乡(镇)。
1992年至2003年,温水撤销区公所,改为温水镇,将小罗、大坡、龙灯、典礼4个乡撤并为大坡乡。将温水、星文、典足、平原、大水、目里6个乡改为管理区,归温水镇所辖。
2003年至今,撤销6个管理区,合并为12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即温水镇辖星文、娄底市、群英、梨园、典足坝、沙坝、桥头、罗汉、大水、目里、炉村、下坝12个行政村和五星、文昌、和平3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环境
温水镇位于遵义市习水县东部,与黔渝交界处的江县石壕镇接壤,东临石壕镇、南临仙源镇双龙乡、西接良村镇三岔河镇、北抵大坡乡。是习水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黔北地区重要的边陲重镇,全镇辖12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137个村(居)民组。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至106°36',北纬28°21'至28°35',幅员167.43平方公里(航测面积),东至重庆市108公里,南至遵义160公里,西至习水县城42公里,北至江津区130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是习水县至重庆、赤水市遵义市、习水至江津的主要交通干线的交汇处,连接习水东部10个乡镇,有“旱码头”之称。
温水镇属典型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1025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1℃,平均气温33.5℃,平均最低气温-4.3℃,降雨量1020毫米,无霜冻期272天。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数为39989人。
自然资源
土地总资源1.7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0.16万公顷,土壤主要以黄壤、粗骨黄壤为主;水资源丰富,温水河、大水河水量充沛;富含矿产资源,素有“梨园煤田”之称;森林覆盖率49%,主要以杉、松、杂木为主。
行政区划
温水镇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37个村民组,11927户,52352人(其中农业人口46239人,非农业人口6113人)。幅员167.43平方公里,全镇土地总资源251017.6亩,其中农业用地233730.2亩,建设用地5721.04亩。
文化
民俗风情
位于温水镇文昌大道西面500米的尧龙寺,依山而建,其前身为温水文昌阁,1979年由文昌阁迁于此处,山中有殿,殿中有佛,殿中有洞,洞中有神,殿洞相存,佛神相伴,将道、佛两教融为一体,从远处观望,亭台楼阁,山石辉映,有如人间仙境是温水历史文化遗产的瑰丽明珠。温水小手拳,又称王(汪)家教、偷袭拳(源于峨眉罗门小手拳,相传逾四百多年历史)。
上世纪初,四川璧山人氏王照清教武传袭于温水,历经几代人演练、创新,形成了一个温水小手拳这个独特的拳种。温水小手拳以其朴实,简洁,动作灵巧多变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其风格独特,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中国西南地区武术界影响很大。
2014年5月27日,温水小手拳入选遵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温水民风淳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社会
招商引资
据了解,被誉为“小手拳”之乡的习水县温水镇,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对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于2012年招商引资城镇项目和食品工业园区项目共计17个,其中城镇项目包括新建温泉北路和河滨大道、汽车站、四星级酒店、度假山庄的修建等;现代农业项目包括黔北麻羊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其中食品工业园区含马铃薯、菌类、辣椒、花椒、笋子等农副产品的加工。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罗力用了具体的数字展示取得的成果,他告诉记者,温水农产品工业园总规划2070亩,已启动的一期规划占地326亩,总投资1.3亿元,拟建厂房32000平方米,园区主干道1100米。已建成厂房21000平方米,一期规划建成后,年产成品可达2.3万吨,产值3亿元。可年消化16万亩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和5000头以上的大牲畜,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50个。2015年园区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8亿元以上,可供就业6000人。
2013年温水镇总人口6万人,城镇人口2.5万,建成城区面积仅1.8平方公里。罗力说,作为市列县级示范小城镇,这样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够。为适应园区建设带来的产业、人流、物流的变化,温水镇高标准规划了长3.5公里、宽40米的幸福大道,以及长1公里,宽28米的河滨大道和占地150亩的物流园区。启动了总投资近10亿元,高23层的四星级习国大酒店、三栋27层高楼组成的长广新城小区、龙头坝度假山庄、老政府片区改造、温泉大道系列城镇开发项目。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文化
民俗风情
社会
招商引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