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乡,隶属
贵州省习水县,位于习水县
东北地区面,距习水县城38公里。北与
江津区相邻,南与良村镇隔山相望,西与
程寨镇接壤,东与大坡、
温水镇一岭相依,
习水河穿境而过,自西、自东、自南各有一条通乡公路。全乡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77亩。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三岔河乡常住人口为11729人。
气候条件
三岔河乡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有
地球同
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全国最大最集中的
丹霞地貌区域,有望
仙台市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且地处川、黔、渝旅游
金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避暑休闲、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胜地。
基础建设
产业建设:发展
黔北麻羊养殖11810只,分别在天水池、狮子、大坝河、柿角元4个行政村实施,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8万元;种植
花椒4800亩,分别在顺江、杉林、三岔3个行政村实施,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7万元。
基础设施:硬化三岔村至程寨乡公路20km,投入资金1100万元;新建中学至慈竹林村通村公路13km,投入资金130万元;农村人饮3000人,投入资金189万元;实施农村
危房改造农户100户,投入资金159万元;改造
低压线路56km,投入资金224万元。
社会事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学寄宿制工程1600m2,投入资金192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寄宿工程1800m2,投入资金198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工程930m2,投入资金111万元。
农业
三岔河乡是一个纯农业乡,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2900万元,其中一产完成2300万元,二产完成350万元,三产完成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农业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辅以红粮、小麦、
阳芋、
番薯等农作物,发展了连片
撑绿竹4000余亩,全乡畜牧业较为发达,发展了畜牧养殖大户26户,平均年出栏生猪30头,全乡年出栏生猪24186头,山羊2616头,家禽97900羽。
全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依靠全乡广大人民,认真实施“生态立乡,旅游活乡,畜牧强乡,农业稳乡”的发展战略,确保农民稳定增收,财政稳定增长,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风景名胜
中国丹霞谷旅游度假区,位于
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距习水县城45公里,景区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地处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系国家级森林公园。北面与
江津区四面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山之隔,与四川合江佛宝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西连
赤水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于川、黔、渝旅游"
金三角地区"的腹部地带。
中国丹霞谷是地球上高原峡谷青年期
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为
地球同
纬度上面积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它是六千五百万年前,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给
习水河的宝贵自然遗产;是镶嵌在黔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中国丹霞谷深藏于绿色林海之中,九沟十八岔涧谷纵横,山原逶迤,林莽苍苍,千峰竟秀,碧水萦绕。嵌入群山之间的条条沟谷叠翠千丈,浓荫蔽日。一根根红色石柱在浓绿中拔地而起,傲视林层;一块块巨大厚重的红层丹崖,色彩斑斓、幻影重重,拟人拟物,栩栩如生。瀑布跌水隐匿于青山翠谷之中,宛如铺在绿树丛中的一张张网,悬挂在红岩之上的一道道帘,散发出高山流水的悠悠情思。
深幽静的峡谷曲流,千奇百怪的峰林石柱,神奇灵秀的
丹霞山洞穴,形成神奇而美丽的"峡谷大观园"。
清新盎然的绿色,覆盖着这里95%以上的峰峦和沟谷。原生茂密的阔叶林带,赋予了这里古韵清淳的绿色王国,1600多种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以其自己独特的生存规律共生在这片红层绿洲之中,编织出一条灿烂的生命织锦。
中国丹霞谷地灵人杰,人文积淀。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古
崖墓石刻堪称上品;
清代实业家
袁锦道在
丹霞谷创办工厂、作坊48间,遗迹尚存。并于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不惜锱铢,请匠鸠工,穿崖凿壁"建成的
望仙台石窟,造型精美,技艺精湛,被誉为
贵州省第一石窟。"寺祠合壁、人神共塑"世所罕见。
神奇
丹霞谷,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和
大气环流,孕育了丹霞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幽凉爽、气候宜人的高原气候。得天独厚的优良
生态环境,形成天然的大氧吧和大空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天然休闲避暑胜地,是天下人间乐土。
历史名人
袁锦道(1739—1816),名翔之,
清代怀阳丁里(今
习水县三岔河乡)人。
三岔河位于习水县北面,
习水河上游。北与
重庆市江津市、
四川省合江县一岭相连;东与该县
大坡乡接壤;南与该县温水、良村两镇连接;西与该县
程寨镇毗邻。
三岔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开发较早。大约2000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开发,始建于300多年前的古镇三岔场,是清代乃至解放前川南黔北物资贸易集散地之一。
川盐等货物从
重庆市、
江津区等地运到三岔后,再分运到
习水县境和
仁怀市境销售。时至今日,每逢赶集,这里依然热闹非凡,本地人称“小香港”。
袁锦道就生长在三岔河,他自幼苦读诗书,长大后立志发展实业,振兴家乡经济。袁锦
道家所处
川黔铁路交界处,森林茂密,物产丰富。他即决定面向
重庆市、江津等地市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和邻近
四面山的矿产兴办实业。在三岔河九沟十八岔,开办铁厂、锅厂、厂、纸厂、竹器厂、蓝厂,建作坊48间。生产
大宗商品和农用品,如
砂锅、土碗、木瓢、筷子、扁担、扇子等,办起了铜、铸币、纸、铁、砂锅、银具、
木蓝、算盘、扇子等作坊和香菌厂一间。
为方便生产和产品外销,他除修建厂坊之间的连接路外,还修建通往四周乡镇道路多条:
1. 三岔至良村至温水大路;
2. 望乡台山下至三合龙洞约100华里道路;
3. 磨槽滩至三岔约20华里石板路,磨槽滩至
四面山约40华里人行道;
4. 纸厂通往大坪山森林约14华里道路。为使产品打入外省市场,修建从太溪沟入两岔河、圆坛子,出红洞至
四川省省界道路,长达数十里。
从此,三岔——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地方,北连
重庆市、
江津区、
合江县,南接该县各乡,成为黔北商品集散地。
那时,三岔至重庆的大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沿途旅馆人满为患。位于
川黔铁路边界的饭馆,仅早餐煮
稀饭就需用大米50公斤~80公斤,可见贸易之繁荣。
由于
袁锦道所作贡献,清朝政府赠其“征仕郎”(
从七品,相当于现“副县”级)。后人称他为“贵州工业第一人”。
三岔河现尚存的近现代史迹有:
1. 袁锦道墓(祠)(清),1982年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
2. 上纸厂修路碑(清·
乾隆)
摩崖石刻,2001年4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
3. 天堂沟修路碑(清)摩崖石刻,2005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4. 工厂遗址。2001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的有:三岔河纸厂遗址、三岔河锅厂坝锅厂遗址、袁锦道铁厂遗址、袁锦道铸币厂遗址、袁锦道
蓝靛厂遗址和袁锦道故居。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三岔河乡常住人口为117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