奤夿屯
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下辖村
奤屯((Hǎ bāTún)村源于元朝,元朝在北京建都时,在此屯兵屯粮,后被人称为奤夿屯。奤夿屯位于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奤夿屯西邻太行山,北靠燕山三河市交汇,水源丰富,风景秀丽。海拔50-60米,属于山前暖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由于西北山脉阻挡,难以形成冷热空气急对流,几百年来没有严重冰雹灾害记录。
历史沿革
奤夿屯由来
“奤夿”是称蒙古族的译音,读音(hǎbā),据记载,奤夿是指元朝时南方人对蒙古人的称呼。
奤夿屯来源于元朝。1279年蒙古帝国灭宋,建元大都北平市孛儿只斤·忽必烈在建元大都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上,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在此屯兵屯粮,人称奤夿屯。元末明初,由于天灾,山东省山西省、河北人陆续迁入此地定居,形成村落,称为奤夿屯村。
古老的奤夿屯村从元末形成村落以来,迄今已历经七百年的发展变迁。元、明、清、民国历代所形成的古迹,向人们展示了奤夿屯的历史文化:
1、村西古道是古代从塞外经延庆八达岭、居庸关进京的必经之地和交通要道。古道上往来的骆驼队、车马商队甚为壮观。古道两旁村民开设的客店、商铺20多家,村中店铺留有蒙古客商的壁刻留言和提名。
2、五帝庙、九圣庙、北顶娘娘庙、木铃庵、北庙、土地庙庙宇,修缮九圣庙的功德碑现仍保存。相传慈禧两到奤夿屯村乔装暗访木铃庵,留下了许多后人相传的故事佳话。
3、明朝明十三陵时所建的72座砖窑遗址。
4、2012年,奤夿屯村北发掘出一座保存 
地方功能
奤夿屯是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河边的意思。元末明初时,山东省人和山西人陆续迁入此地,形成村落。清设经制外委防守。
奤夿屯是古代从塞外经延庆八达岭、居庸关进京的必经之地和交通要塞。奤夿屯这一距北京一天路程的商道驿站,穿村而过的古道上往来的骆驼队、车马商队甚为壮观。曾几何时古道两旁村民开设的商店、商铺60多家,车水马龙,村中店铺留有蒙古客商的壁刻留言和提名。
经济
全村的三大产业:生态科技农业、以“宝贵石艺”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养老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奤夿屯这一古老的村庄,将建成一个有良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更加开放繁荣的美好家园。
文化
名胜古迹
奤夿屯村有多处名胜古迹:五帝庙、九圣庙、北顶娘娘庙、木玲庵、北庵庙、土地庙庙宇,修缮九圣庙的功德碑现仍保存。相传慈禧两到奤夿屯,留下了后人相传的故事佳话。奤夿屯留有明朝明十三陵时所建的窑址72座,并有高约50米直径约两米的参天大杨树和近200年树龄的古槐,古槐至今根繁叶茂。2012年春,奤夿屯村北又发掘出宋代修建的石砌水渠遗址一座,并保存完好。
奤夿屯这块古老而物产丰美的土地,从古至今孕育了一代代忠厚贤良、勤劳淳朴的奤夿屯人。60多个姓氏的族群(王、邢、张、李、赵、尤、周、霍、司、靳、丁、左、祁、石、吕、谷、郑、郭等)在此地和睦相处,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社会
教育
奤夿屯人历来重视教育,仅解放前大学生和从教人员就有60多人。解放后,任校长和人民教师的80多人,现有大学以上学历从事各方面工作的260多人。
教育历史
奤夿屯村的教育从私塾开始,由村民募捐而成。私塾的学规甚严,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教学内容以识字、写字为主,教法单一,大都采用先生教学生熟读背诵的形式,学生入学不必考试,只征得先生同意即可获得入学资格。教书先生是晚清时期两位秀才司国英和邢翠恩(人称“邢大先生”)。私塾为奤夿屯村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08年,奤夿屯成立学堂。直至1915年,奤夿屯学堂更名为国民小学。学校外观古朴清幽,校门前的九级青石高台阶拾级而上,欧式的青砖校门颇显几分洋式气息,国民小学是奤夿屯村传播文化的摇篮,解放前、后奤夿屯村走出的文化人都出自本校。
四十年代初,王禹臣任学校校长,出资修建了北学堂。1947年左右,中国国民党十六军和暂三军借占了北学堂作为军营,学生又回到村老校上课。直到驻军调防,学生又回到北学堂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学堂塌漏,成了危房,学生又回到老校上课。
在解放前,后动荡的大环境中,奤夿屯的教育从未间断,由邢文忠和邢连华为首批的教师,在学生自带桌椅的简陋环境下坚持授课,实行复式教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奤夿屯村依然培养出了不少有识之士,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所建树。
文化大革命初期,村中小学“停课闹革命”,直到1970,教学秩序逐渐恢复,适龄学生再次接受教育。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1995年,奤夿屯村建起了40间新房作为学生教室,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奤夿屯小学成为全县第一批达标小学。奤夿屯村对教育的重视从未改变,近些年来,党支部、村委会加大教育方面资金投入,努力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到目前为止,从奤夿屯小学走出的学生更是人才辈出,他们陆续考入了中高等院校,取得大学专科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高达260多人。
今天的奤夿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对教育的重视将永远不会改变,2015年,奤夿屯将筹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中心小学和幼儿园,不断的加强科教人才强村战略,相信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相信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我们奤夿屯村将会让更多的人学有所成,为国家贡献力量,将会是一个极具有文化底蕴的魅力新农村! 
社会保障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奤夿屯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2006年奤夿屯村作为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村改造试点村,旧村改造全面展开。2011年,村民38栋回迁楼(一期)全村已有85%的村民搬迁上楼,喜迁新居,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善了民生。
代表人物
奤夿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仅近代就有王宗臣的两个女儿王惠敏和王贤敏在延安参加革命,有律和平和赵廷贵分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有王春生、赵廷兰、司德林、司江、郑德银、王凯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赴朝作战,王贤荣获二等功,王春生获得功勋战士称号;有王家鼎30年代在国外获脑外科医学博士,回国从医从教曾被派往莫斯科约瑟夫·斯大林治病;有邢树恩、张维艺,曾为四大名医之中施今墨弟子,学业有成,曾义诊乡亲;有邢连芳、邢连华分别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美术系和西北大学纺织系后分别从事国画天津大学纺织系教授,有获“老鲁班”之称的瓦匠大师邢佩恩、邢国安、司茂、司秀和邢秀峰等;有人人称颂的农活好手司德海;有早年参加铁路建设的左玉琢、王子良、王宗臣、王振臣、张富春、靳宝儒、王哲臣、靳玉、靳宝春、靳孝、靳宝林、邢全福、王德林、王全、兰敏、王会等,不胜枚举,解放后更是人才济济,有青年烈士邢松波;有司德柱任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在有北方钢铁学院毕业,后任职于邯郸钢铁厂党委书记的尤德全;有奤夿屯创建“宝贵石艺”大型文化产业的张宝贵等。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奤夿屯由来
地方功能
经济
文化
名胜古迹
社会
教育
教育历史
社会保障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