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08月22日),原名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生于
贵州省,是中国近代中医、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施今墨13岁开始随
舅父李可亭学习中医,20岁时已能独立行医。后在
山西大学和法政学堂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熏陶,加入同盟会并参与
辛亥革命。1913年辛亥革命失败后,施今墨回到
山西省,继续从事医学和
社会工作,并积极推广进步思想。1921年,施今墨从“毓黔”改名为”今墨“并决心弃政从医。随着中医面临西医的挑战,他积极参与维护中医合法地位的斗争,尤其在1929年成功促使
中国国民党政府撤回废止中医的提案。之后,他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医革新的主张,倡导中西医结合。1930年,他为杨虎城将军诊治,声誉大增,并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1935年,施今墨与
萧龙友、
孔伯华、
汪逢春共同担任北京中医考核主考官,四人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国大代表和国民党立法委员,积极提出中医改革提案。1949年,施今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推动中医发展,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56年,施今墨加入
中国农工民主党,1957年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逝世后,施今墨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是中国第一位捐献遗体的中医专家。
施今墨在医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治疗
胃溃疡、
高血压等疾病,据他的验方炮制的中成药如“高血压速降丸”等畅销海内外。他还提出气血不足和脏腑衰弱是衰老的主因,开发了益肾强身丸等抗衰老药方。此外,他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改革,倡导统一病名,丰富了八纲辨证法,并创立“七解三清”等外感温
热病治疗方法。他擅用“对药”配方,成功应用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对现代中医发展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与求学经历
施今墨于1881年3月28日出生在
贵州省。由于母亲体弱多病,施今墨从小立志学医,认为懂得医术才能尽孝。13岁时,他随
舅父、
河南省名医李可亭学习中医,经过7年的学习,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中医理论,能够独立行医。1902年,施今墨被父亲送入
山西大学就读。在这里,他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因反对该校创办人美国传教士
李提摩太的专制,被校方开除。之后,施今墨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学习,1906年以全校第一名毕业,并被保送至进士馆(后来的
北京法政大学)。
革命参与与辛亥革命
在北京的
进士馆求学期间,施今墨结识了辛亥革命领导人
黄兴,并加入了同盟会,以行医为掩护,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11年,施今墨从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作为
山西省代表参加了
孙中山的就职典礼。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担任陆军总长,施今墨以客卿身份协助黄兴制定了《陆军法典》《陆军刑法》《陆军惩罚令》《陆军审判章程》等重要法律文件。
行医与社会活动
1913年辛亥革命失败后,施今墨返回山西,开始一边行医一边参与社会活动。他与
范源濂、
汤化龙等人先后在北京和山西创办了尚志学会、尚志学校和尚志医院,继续宣传进步思想和普及文化知识。1917年,
湖南省督军
谭延闿邀请施今墨担任湖南省教育厅长,但施今墨仅一年后便辞职隐退。1920年至1921年,施今墨协助
熊希龄创办了
香山慈幼院,并担任副院长,试图为孤儿们创造一个自食其力的理想环境。但由于社会腐败,他的理想无法实现,施今墨愤而辞职,决心弃政从医。
中西医结合的倡导与革新
1920年,施今墨在北京和平门创办了中西医医院,尝试将西医仪器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次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今墨”,除了纪念出生地“黔”之外,还表达了崇尚
墨子的兼爱精神,并立志在医学上勇于创新。1922年,他在马蜂桥创办了中医疗养院,开创了中医病房的先河。1924年,施今墨开始在诊所内引入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西医设备,并设立化验室。他与西医孟昭威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了“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学会”,组织学术报告会,创办了《文医半月刊》《国医周刊》,并多次发表“中西医病名对照表”,积极倡导中西医汇通,推动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争中医废止提案与声誉提升
随着
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西医的兴起,
中国国民党政府对中医进行了多次打压。1929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废止旧医案”,企图取缔中医。施今墨组织了“华北中医请愿团”进行抗议。当时
汪精卫的岳母患病,西医治疗无效后,汪请施今墨诊治,其岳母得以康复,汪精卫由此承认中医的效验,并题字赠匾“美意延年”。在全国舆论压力下,政府最终收回成命。1930年,施今墨受邀为杨虎城将军诊治,药到病除,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声誉。同年,南京成立
中央国医馆,施今墨担任副馆长,并参与了北平国医学院的创建。由于办学理念的分歧,施今墨于1932年另创华北国医学院,亲任院长,在中央国医馆立案。施今墨大力提倡革新中医。提出:“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之生理、病理的互相佐证,实无别途。”他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办学方针之中。在华北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上,以中医理论为主,设“内经”“
伤寒”“金匮”“难经”“温病条辨”等;以西医理论为辅,设“生理”“病理”“人体解剖”“
药理学”等。该学院自成立至1949年北京解放,历17年,共招16个班,人学636人,毕业347人。
成为“北京四大名医”
1935年,国民党政府首次在北京举行中医考核,施今墨与
萧龙友、
孔伯华、
汪逢春共同担任主考官。此后,四人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1941年,施今墨出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的董事长,继续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战后政治参与与中医提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施今墨于1946年被推选为华北地区的国大代表和
中国国民党立法委员。他多次提出发展中医的提案,包括“整理中医书籍案”“改革中药剂型案”“设立中医学校及中医院案”等,但这些提案均未被采纳。1949年,施今墨与30多名“国民党立法委员”联名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施今墨继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职务,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6年,他加入了
中国农工民主党,1957年加入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全国政协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继续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献策献力。
晚年与遗体捐献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因病逝世,享年88岁。在病危期间,施今墨口述了一篇关于中医工作的建议,呈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他在遗嘱中表达了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的愿望,成为中国第一位捐献遗体的中医专家。他的医学经验和理念也被整理并传承下来,继续为中医事业服务。
家庭成员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医学上
1959年10月,庆祝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献出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并被国家收藏。根据上述验方炮制的中成药“高血压速降丸”、“感冒丹”、“气管炎丸”等畅销海内外,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
施今墨根据大量研究和临床经验,提出衰老的主因是气血不足和脏腑衰弱,研制了益肾强身丸和防衰益寿丸两种抗衰老药方。这些方剂在延缓衰老和强身健体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沿用至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革新上
在学术上,施今墨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气血为人身的物质基础,实属重要,因此,提出了“以阴阳为总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八纲”的理论,这是对八纲
辩证法的又一发展。在治疗外感温热病上,他提出凡内有蕴热,便易招致外邪,表证不可只知发汗,还应注意“清里热”,在“解”与“清”二字上仔细推敲,创立了“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法。
1932年
中央国医馆成立,施今墨担任副馆长后,开始大力推行中医改革主张。他与
陆渊雷一起,首先提出“统一中西医病名”案。他认为中医病名过于笼统,不像西医的诊断明确,有
物理化学指标,依据更为标准化。如中医一个“胃痛”的病名,可能是西医的胃炎,也可能是肿瘤和溃疡。临床统一采用西医病名是中医改革走向科学化的一步。
1959年,施今墨在全国政协三届一次大会上提出了将“事后治疗”转变为“事先保健预防”的思想,强调通过补养精气和保护脏腑来延年益寿。他反对长生不老的神话,主张根据
新陈代谢规律,在良好环境和保健条件下实现百岁以上的健康长寿。这一理念推动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践升华。
1962年,施今墨在一篇随笔中写道:“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许多国家科学进步一日千里,相信不久电学发明到顶点,便可探测人体内部秘密、症结所在,真形毕露,一目了然。然后用超声波、原子能或其他更简便敏效的药物治疗。”
用药上
施今墨在阅读古方书时,发现古方中有许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或一气一血,或一散一收,有的互相配合、增强疗效,有的互相制约、防止偏胜,这非常符合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起到正反双向调节的作用。施老十分擅用“对药”,所谓对药,就是在二、三味药组合使用时,有些药物搭配起来使用,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他创制了许多对药的使用方法,对中药的药性
药理学极有研究。大量对药的使用,更加突显了其方的华贵之气,是医学殿堂中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他不仅善用大方,使用单方、小方也得心应手,效如鼓。
如施今墨在辨治消渴(
糖尿病)时喜用的对药有黄芪配山药,
苍术伍
玄参,
黄葛藤与
丹参等等,施今墨认为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健脾,玄参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肾,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再经过发展,此三组“对药”再加上
孩儿参、
黄连、水蛭等益气
健脾、清热燥湿、破血逐的几味就组成了通脉降糖胶囊的组方,对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都是十分有效的方剂,因为它的组方有着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半个世纪,堪称中医这个瑰宝中的一枚
蓝宝石。
论文著作
人物评价
施今墨对病人他充满爱心,有时他病倒在床,还对徒弟说:有病重的病人领进来我给看。对同道他敬重宽厚,从不贬低他人,时常与同道交流心得,互通经验。——
百家号在近百年中医没有断档,施先生兴办学院、教书育人,为全国造就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