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新编
1855年合信所作的图书
《博物新编》是1855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合信。本书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分为3集,初集分地气论、热论、水质论、光论、电气论四部分。
基本信息
《 博物新编》是清朝晚期英国人合信(Benjamin Hobson)用中文编著的一本书籍。该书于1855年(咸丰五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分3集,每集1卷,介绍了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包括许多当时的最新科学发现和成果,在当时风靡一时,对近代中国的科普事业起到一定作用。
内容简介
《博物新编》介绍了气象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其中化学部分“物质物性论”讲道:“天下之物,元质(即化学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称化学元素共有56种,大致反映了西方19世纪初期的化学水平。书中虽还未引入西方的化学符号,但介绍了“养气(氧气)”、“轻气(氢气)”、“氮气)”、“炭气(一氧化碳)”以及“磺强水(硫酸)”、“硝强水(硝酸)”、“盐强水(盐酸)”等性质和制造方法。曹元宇在《中国化学史话》一书中指出,该书介绍近代化学知识,要比同文馆出版的《格物入门》早13年,比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化学鉴原》早近20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讲化学等科学的书籍。
初集物理学部分分别介绍了热能、蒸汽机、火车、水、汽柜、冷水柜、火炉、汽尺、汽制等。其中光论一节,总述光与视觉的关系、光的用途、光的分类、光的特性和行为、白光的分解、物体的颜色。然后解释几种常见的光学现象,如空中巨人、空中船象、海市蜃楼、空桥、日晕、月晕、虹霓、咸汐光、磷光、虫光等,其中“光射之速”一段,介绍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和光速的概念。虽然在此之前,张福僖编译的《光论》一书,曾介绍过丹麦科学家罗麦利用木星的卫星食测定“光之行分”,但王锦光等著的《中国光学史》一书认为,远没有《博物新编》表述的明确。初集中还介绍了风力机、寒暑表、轻气球、潜水衣等实用器物。
二集分天文略论、地球论、昼夜论、行星论、日离地远近论、日体圆转论、地球行星论、众星合论等若干部分,并介绍地球经纬结构,四大洲各国土地人物、四季、月轮圆缺、月蚀、潮汛、水星金星火星小行星土星、吁呢土星、彗星、经星等。其中还附有赫谢尔(Herschel)望远镜、象限仪等光学仪器的外形图,图示了凹面镜聚焦、凸面镜散光和虚焦点、照度减倍、小孔成像、投影大小、幻灯机、显微镜、各式透镜、凸透镜成像等几何光学知识。
三集分鸟兽略论等十六部类,介绍了猴、象、犀牛、虎、狮、豹、犬、熊罴、马、骆驼、兽、哺乳纲的胎生鱼(如鲸目),以及鹰类、无翼禽、涉水鸟等。
社会影响
《博物新编》的编译出版,对中国近代早期一批科学家与知识分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清末思想家王韬曾讲此书“词简意尽,明白晓畅,讲格致之学者,必当由此入门,奉为圭”。后来闻名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徐寿华蘅芳,都曾研读过此书,“甚为欣羡,有惬襟怀”。徐寿还把此书带回无锡家中,按照书中的方法做了些仪器,来验证其中的结论。据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徐寿不但试验该书所载的方法,而且触类旁通,做出一些书上没有的实验。徐寿后来在江南制造局主持翻译馆,非常注意介绍西方综合性的科学知识,曾建议至英国购《泰西大类编书》(即《不列颠百科全书》),把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系统化地介绍给中国知识界,这与他早期接触合信的《博物新编》不无关系。
《博物新编》以启蒙为主,内容并不深入,因此只能说是科普书籍而非科学著作。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人们已无法满足《博物新编》中一些浅显的科技知识了,于是大势所趋,其后又有《谈天》、《地学浅释》、《化学鉴原》与《光学》等翻译书籍相继问世。但《博物新编》作为清末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译著,还是应当予以高度的评价。
《博物新编》还曾传入日本,在日本产生一定影响。该书传入日本后,在1874年和1875年以《博物新编译解》、《博物新编》(石板坚壮授,神崎有邻编)、《博物新编讲义》(近藤圭造讲义)的书名刊行。
作者介绍
《博物新编》作者合信(Benjamin Hobson)于1816年出生在伦敦,曾获英国医学硕士学位,是皇家外科学会的会员。1839年来华,在澳门伦敦布道会任医师。1843 年在该会香港医院任院长,以后在广州西关外金利埠开设惠爱医馆。据当时的知名人士王韬说,去该医馆就医者甚众,“几乎其门如市,户限为穿,于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粤东人士之口”,还称其“为人谦逊和蔼,谨默肫笃,有古君子风”。   1857年又转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师。1859年退休回国,1873年病逝。他一生将不少外国的生物学、解剖学、内外科理论、妇婴卫生等自然科学著作译介到中国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社会影响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