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n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简称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是一所位于中国
上海市黄浦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院长为
夏强。该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
附属医院之一,仁济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也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医疗机构之一,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
三级甲等医院。
截止2019年底,仁济医院共有正式职工3458人(不含南院)。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家477名;博导126名、硕导173名。医院设有55个临床医技科室:消化科、变态反应科(过敏科)、心理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等。该院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7位。
历史沿革
仁济医院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简称伦敦教会)在中英鸦片战争后创立的,其目的是通过医疗组织,施以小恩小惠,为英
帝国主义在中国推行
殖民主义服务。英国伦敦教会早在 1807 年即派传教士来传教,因受清政府的严格限制,收效甚微。1843 年英军第二次占领
舟山市时,洛克哈脱再次去舟山为英军效劳,开展教会医事工作。继洛克哈脱之后,代表教会医事委员会的麦特赫斯脱(W. H. Medhurst)牧师也手1843年12 月23日抵达
上海市。他们在城内大东门租借民宅,于1844年2月上旬开设了医院。但由于这些宅所不适宜办院,所以在同年10 月迁到南门外比较宽大的一所四合院住宅、能容纳 20 个住院病人。这就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一所西医院,定名“中国医院”,亦称“华人医院”(它有别于洛克哈脱医师专为外国侨民开设的私人诊所)。在最初8个月,约有8000 人接受治疗,其中男病人约占 4/5。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医学在上海的发展起点。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医院为了发展拟建更多房屋,曾商请中国社会名流贸助。至1902 年底,共募捐到8472 两银子建筑基金,最大的部分来自中国茶、丝和成品同业公会。1905 年伦敦教会派谈文卜医师(C.J.Devenport)任院长。1907年以55000
银元向伦敦教会买下1446 平方米(2.169 亩)土地。通过募捐及借款重建女病房,设置60 张病床。1911年由医师拉尔卡卡(Dr. Lalcaca)家屑捐款,将山东路医师住宅改为拉尔卡卡纪念医院作为收贵病房。1913年又在男病房上加建一层,扩充男病房。因此,到20年代全院病床已近200 张,设有内科和外科。早期,仁济医院对病人实行免贵医疗,人们称它为“贫民医院”。经费来源完全靠社会捐款,而这段时期的募捐所得大部分用于向伦致教会购买土地,所以医院的扩展是级慢的。1918年开始设立“病床捐助基金”,为那些无力付费的住院病人提供帮助。这项垫金稻步增长,至1938年底基金资产超过了 56000 元,从而使医院能够自力更生。
1946年为加强与地方医疗之间的联系,仁济医院主动参与了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与
同德医学院的教学活动,真正承担了作为现代医院的医学教育职能。1952年仁济医院划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管理,成为其所属的教学医院之一。1961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进行了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仁济医院设立了医疗系二部。1990年仁济医院医学系二部更名为"仁济临床医学系",在二医院系结合的管理体制下,仁济作为教学医院的组织架构逐渐成熟。si nian ho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撤销了仁济临床医学系,成立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
临床医学院。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
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仁济临床医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
上海仁济医院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其从建立开始到成为教学医院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仁济医院逐步发展壮大,并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后来的上海交通大学合并,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的一部分。
2021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与上海仁济医院签署“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以临淮路院区医疗业务综合大楼为载体,共同打造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安徽省消化病医院。
2022年9月29日,
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合作共建浦南医院签约仪式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举行。
规模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其中,东院区位于浦东
陆家嘴街道金融贸易区内,于199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86,875m2,建筑面积207,740.74m2;西院区位于黄浦区中央商务区内,毗邻
外滩,占地7,811 m2,建筑面积39,014.83 m2;南院区位于
闵行区浦江镇,于201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10月20日整建制并入仁济医院,占地50,055 m2,建筑面积82,590 m2;北院区位于巨野路灵山路,占地6,744m2,建筑面积17,553.82m2,于2013年7月全面启用;肿瘤所位于斜土路,总建筑面积7,523m2,由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十一个相关的研究课题组、辅助部门公共服务平台与《肿瘤》杂志编辑部组成。
仁济医院于1999年落户
浦东新区,2005年仁济东院外科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核定床位1000张;南院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由门诊楼、急诊医技楼、住院大楼、高压氧舱、地下停车库等组成;核定床位600张,配备了可容纳20座的大型高压氧舱,主舱16座,副舱4座,医疗设备配置完全达到三级综合性医院配置标准。西院设有39个临床科室,特色专科主要包括:
消化内科、风湿病科、泌尿外科、功能神经科、妇科肿瘤科、头颈外科、
产科学、重症监护室(ICU)。2013年7月,以辅助生殖和优生技术而闻名的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专科正式落户仁济医院北院(
浦东新区灵山路845号),设有门诊、住院、手术室、遗传咨询室、医学影像室、辅助生殖实验室等科室,并按不同患者就医需求设立VIP服务和专门的病房,能开展所有不孕不育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优生优育和辅助生殖医疗服务。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肿瘤所)成立于1958年,属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的独立研究机构。
截止2019年底,仁济医院共有正式职工3458人(不含南院),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家477名;博导126名、硕导173名。医院设有55个临床医技科室: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风湿科、核医学科、妇产科、妇科肿瘤科、泌尿科、肾脏科、功能神经科、变态反应科(过敏科)、心理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等。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有风湿病科、消化科、心内科等。
国家级重点专科
风湿病科
基本信息
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创建于1979年,是该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目前该科室是中国的重点专科,同样也是
上海市重点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风湿免疫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发展历史
1964年随着欧美各国掀起对自身免疫风湿性疾病进行研究,
黄铭新教授提出并指导
陈顺乐医师开展自身免疫风湿性疾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工作,但后因 “文革”而中断。 1979年5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上海市免疫研究所,余贺任所长,黄铭新任第二所长,
江绍基任副所长兼室主任,陈顺乐仁副主任兼管日常工作。临床免疫研究室设在仁济,当时仅1张桌子3个人,条件非常艰苦,但开设了专科门诊, 并设立了8张病床(分散在内科病区内),这就是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的雏形。
门诊特色
该科室的2001年门诊量为35404人次,此后每年以20%速度递增,2012年已达15万人次。目前有普通床位50张,特需床位10张,收治患者也在不断递升中。风湿病前沿诊疗技术是该科室大力开展的新技术,为提高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水平,面向全市全国,深入研究和探讨,开展B超、双光子骨密度仪、临床药物试验、建立国际标准的风湿病红斑狼疮患者的大型数据库、创立风湿病医疗健身中心、建成
上海市自身抗体参比实验室和免疫
吸附治疗重症风湿病等课题研究,更好地服务病患。
教育科研
目前学科临床医师32名,高级职称15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中青年医师中硕士以上学位17人,占80%。学科还多次获得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荣获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和病友会杂志,2005年出版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该学科
陈顺乐教授曾荣获美国风湿病学院的大师(ACR Master)称号,这是
亚洲首位该荣誉获得者,2008年获得亚太风湿病学联盟(APLAR)大师奖,鲍春德教授是中华风湿病学会的副主任委员,上海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 学科共培养研究生109人次,其中博士生30人、硕士生77人,博士后2名,进修医生约300人,成为风湿病学人才培训基地。还长期与
澳大利亚、美国等研究机构保持长期课题交流合作。
消化科
基本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是1984年由
江绍基院士和
萧树东教授共同创建,目前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临床和基础部分为主体组成。该科室是国家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A 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同时还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官方网站《中华消化网》的承担单位。
教研环境
此学科中拥有正高级职称员工15人、副高者近20名;博士生导师12人(现职7人)、硕士生导师17人。现有医生56名。学科中江绍基院士是中国消化病学界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三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
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
萧树东教授目前担任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和前任亚太消化病学会主席、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
医学研究
此学科曾成功地主办了六届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每次到会演讲外国专家50-100人。还与美国NIH、
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科学院等具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该学科主办两本学术刊物:SCI期刊J Dig Dis目前影响因子1.59,中文核心期刊《胃肠病学》在中国有所成就。
教育科研
此科室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每年15项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均超过10项。每年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超过40篇,其中超过10分的论文8篇,5分以上者近30篇。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
一等奖1项。 学科成员中不乏国家级人材培养计划入选者,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等。同时众多教授在全国和上海市学会中担任要职。
心内科
基本信息
仁济心内科历史悠久,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授予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首批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国家级
胸痛中心、美国心脏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临床
药理学研究基地等、国家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要以
心肌缺血介入治疗为重点特色。同时多个亚学科,心脏起搏、电生理、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以及心脏影像学等。
医学技术
心内科先后开展了大量介入新技术,包括左主干等疑难高危PCI术、支架内再狭窄的切割球囊治疗、经桡动脉,尺动脉及肱动脉PCI术、血管内超声检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尤其在疑难危重、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和
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等领域处在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量在中国名列前茅,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建设任务和具体举措
以冠脉介入为临床特色重点,同时积极发展包括心脏电生理、心脏起搏、肺高压以及心脏影像等亚专业领域的新技术;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为中心,优化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靶血管再灌注治疗策略;以导管消融房颤为电生理发展的重点,开展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各种
心律失常的研究;探索生理性起搏技术体系及临床长期疗效研究,力争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研究数据;深入开展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特别是以
自体免疫性疾病为主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防治的研究。
医学实践
教育科研
关联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
附属医院之一,拥有多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培育点、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211工程”重点学科、
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疗质控中心、市级研究所、上海市唯一的人类精子库、上海市
产科学心脏病监护中心、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近年来,医院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及专利逐年递增,包括国家级的97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
科研项目
风湿病科 :近5年承担省部级项目41 项,其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自然基金 1 项、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3 项、
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核心创新团队1项,总研究经费超过6000万。团队成员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近130篇,5分以上 SCI 论文72篇。
消化科 :每年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超过40篇,其中超过10分的论文8篇,5分以上者近30篇。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
一等奖1项。
神经外科 :近年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 项和其它医疗成果奖多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300 余篇,总影响因子达550分以上,其中>5分论文数达90多篇,最高影响因子为28.755分。
生殖医学科 : 仁济生殖医学中心团队实力雄厚,医护人员合计1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导4位,硕导3位。实施辅助生殖技术
妊娠率达55%-60%;在不孕不育及优生优育领域取得许多原创成果,近5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在研经费8000余万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超声医学科 : 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承担市局级课题十余项;在中国及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其中40余篇论文为SCI收录;培养硕士研究生34名。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项。
杂志期刊
《肿瘤》杂志 : 该杂志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担任主办方于1981年创办,是全国发行的医学类
学术期刊,一直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肿瘤》设有院士论坛、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讲座等栏目。
《
中国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办。该杂志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弓|文数据库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 来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来源期刊。重点报道和交流男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介绍中国及国际男科学方面的进展及动态。主要栏目:专家述评、论著、临床经验、研究简报、个案报道、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综述、生殖健康、青年医学论坛、读者编者和作者、专家英语导读以及中国及国际男科学动态等。
声誉与排名
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7位。
风湿病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位。
麻醉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6位。
院内专家
夏强
夏强,男,
汉族,1966年9月出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肝脏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第九届
中国医师奖、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荣誉称号、2016年获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奖、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2018年获“中国最美医生“称号。
擅长成人及儿童终末期肝病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在成人及儿童肝移植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带领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勇攀医学高峰。在2011年成为上海第一个超过1000例的肝移植医院,自此连续七年每年儿童肝移植总量居世界第一。为了救助更多贫困患儿,
夏强成立了中国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俱乐部,建立儿童肝移植慈善基金,救助了数百位患病儿童。
俞卫锋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系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疼痛委员会委员。
主持9项并指导科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以第一负责人承担2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编专著11部。共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00多篇,总IF\u003e300分。有多篇发表在Anesthesiology、BJA、Pain、Stroke、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 Nature Comunication等著名杂志上。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
二等奖各一项,获得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CAA)“中国杰出麻醉医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杰出研究奖”并入选国际华人麻醉学院(ICAA)“华人麻醉名人堂”等各种奖项。
吕良敬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常务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风湿科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事各类风湿病的诊疗、预后、预防、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侧重风湿病临床预后评估及药物疗效、安全性探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首席科学家,
上海市风湿病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风湿病专业博士学位。
现任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常委,上海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风湿免疫学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委风湿病分会血管炎学组委员,上海市风湿病学会委员。同样还是“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编委,“上海医学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频道”编委,UpToDate中文版临床顾问,亚太地区风湿病联盟(APLAR)
红斑狼疮研究组成员,Asian Lupus Nephritis Network (ALNN)成员。
房静远
博士,教授,
主任医师,擅长
萎缩性胃炎等消化道癌前疾病的诊治和预防。1998年起先后在美国NIH和
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客座研究近4年。2005年5月起任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长,2010年5月起兼任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目前是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重中之重”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A类)主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内科消化)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1996年06月博士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也是
消化内科; 1996年08月至今,担任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和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
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 2004年01月至2004年12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密歇根大学 Health Center进行客座研究; 1999年06月至2001年08月,毕业于美国NIH/NCI博士后学位; 1990年07月至1993年08月,担任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1984年07月至1987年08月,承担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孙贇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工匠,上海医学工匠,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擅长
不孕症,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授精、
试管婴儿)助孕,
多囊卵巢综合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疑难疾病诊治,遗传病诊断及优生优育指导。
目前担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科主任,上海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库成员,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医教研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辅助生殖助孕临床技术改进、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计委等多项课题,在中国及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第一完成人获
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等。
院内名人
欧阳仁荣
出生于1933年,一生致力于血液病学事业,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任职。
上世纪60年代初,参与在中国率先开展的有关造血
细胞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并同时开展大剂量化疗后自身骨髓细胞的回输治疗。
70年代初参与的全国“
三尖杉属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
药理学药化和临床研究”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
80年代参与的
中原地区产血液成分分离机的临床应用获卫生部
科技成果奖。
90年代对“人早幼粒
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
多胺作用机制的研究”获
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
三等奖。
主编《血液肿瘤学》《
现代临床血液病学》《临床血液病手册》等专著6部,参加编写《临床治疗学》《现代内科学》《中华内科学》等书籍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卫生部课题等10余项。
资质认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7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6位。
争议
合同纠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因与被上诉人
南通耀荣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
管辖权异议一案,不服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年4月8日作出的(2014)通中商初字第0281号民事裁定,向法院提起上诉。2014年3月25日,南通耀荣公司破产管理人江苏金平川律师事务所代表南通耀荣公司向原审法院提起本案诉讼称,原审法院已于2013年4月1日以(2013)通中商破字第0001-1号民事裁定依法受理了南通耀荣公司的
破产清算案件,并指定该所担任该公司破产管理人。根据南通耀荣公司财务账册显示,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尚欠该公司货款33313.43元,经管理人书面催收未果,双方对簿公堂。
参考资料
仁济医学院.仁济医院历史沿革及概况.2023-05-11
心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附属仁济医院.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