蚋
如狨水牛蚋(buffalo gnat)或火鸡蚋(turkey gnat)。双翅目蚋科(Simuliidae)昆虫。成虫形似蝇而小,深褐色或黑色,俗称“黑蝇”。因背驼,又称“挖背”。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叮吸人血,被刺叮处常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奇痒以及炎症与继发性感染。蚋可作为
盘尾丝虫病的媒介。全世界已知127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及亚北极地区,
中原地区已有百余种,主要种为北蚋(Simulium subvariegatum)和毛足原蚋(Prosimuliumhirtipes)。
触角和足粗壮,
口器短,适於吸血,翅薄如纱罗。幼虫和蛹生活在流水中。羽化时出蛹壳,随气泡升到水面而飞去。成虫体长约2~5mm,翅大,足短。雌蚋两
复眼分离,雄蚋两复眼几乎相接。口器刺吸式。中胸发达,背面隆起如驼背。
雄蚋不吸血,雌蚋
配种后开始吸血,多数吸家畜血,也吸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及鸟类的血。通常白昼吸血,且在日出和日落前后出现2个刺叮高峰。多数种类的
雄性亦吸植物汁液,其
口器不适于深刺,故叮刺吸血过程中亦吮食组织液。蚋栖息于野草上及河边
灌木丛,有泉水、溪流或河流的地方,
产卵在山泉、溪流、河水以及路旁清洁流水沟内的水草、树枝、叶片或石块上。成虫飞行力强,白天活动。飞行距离达2~10km。蚋出现于春、夏、秋三季,以6~7月为活动高峰。不同的物种偏好不同的
宿主来源作为它们的血液食物,这在物种的俗名中有时会有所体现。它们在白天进食,最好是在风速较低的时候。根据物种的不同,蚋可能是一年一代或多年多代的。特定害虫物种每年的世代数量往往与人类控制这些害虫的强度相关。
蚋的发育为
完全变态,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卵、幼虫和蛹在水中发育,成虫在空中生活。完成生活史需3~5周到5~6个月,主要取决于水温。整个生活史2~3.5个月。雌蚋寿命约2个月。卵:略呈圆三角形,在20~25℃,约5天孵化。卵产于清洁流水中的水草、落叶、树枝或石块上,成堆或排列成鳞片状。每一雌虫平均产卵150~500粒,最多达800粒。幼虫:呈圆柱形,后端膨大。有6~9龄,刚孵出的幼虫长约0.2mm,淡黄色,以后颜色变暗,成熟幼虫4~15mm。幼虫借助其涎腺分泌的细丝粘着于栖附处,以免被急流冲走,以水中微生物为食,多次蜕皮后结茧化蛹。头部前端有1对放射状排列的刚毛,称口扇;前胸腹面中部有一只具小钩的胸足;腹部尾端有一个具小钩的吸盘和一个可伸缩的肛鳃。幼虫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约3~10周发育成熟。蛹:成熟幼虫在一个前端开口的茧内化蛹。茧体的后端粘附于水中石块或植物上,约1~4周羽化。成虫:初羽化的成虫栖于生地附近的草丛和灌木丛里,不久,雌蚋交配后开始吸血,吸血后卵巢内的卵方成熟。蚋每年繁殖的代数视种类和水温度而异,有的一、两代,也有的至五、六代。以卵或幼虫在水下或冰下越冬。
雌蚋叮人吸血可传播
盘尾丝虫病,造成
失明或
皮下结节。人被蚋刺叮后1分钟始感疼痛,局部红肿发痒,甚至发炎、溃烂,严重者可发生
过敏性休克。特别是大量刺叮可引起
皮炎,可有强烈的过敏性反应,继发感染淋巴腺炎,
淋巴管炎及“蚋热”等。巴西的
亚马孙河蚋传播
欧氏丝虫。还有些种类能传播家禽的
白细胞孢子病。有记载,马、骡可因蚋的叮咬或因大群的蚋堵塞鼻孔而窒息死亡。黑蝇是
寄生线虫Onchocerca volvulus的传播媒介,导致
寄生虫病或“河盲症”。它是线虫的幼虫
宿主,并且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寄生虫生活在人类皮肤上,并在黑蝇吸食血液时传播给黑蝇。
2.在人口聚居区,应搞好环境卫生,填平
洼地,消灭孳生场所;对成蚋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虫孳生地的沟、塘、水坑等环境用
敌敌畏和苏云金杆菌
血清型H-14制剂、二二三、
马拉硫磷或
溴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等喷洒溪流、泉水或草丛林木可消灭蚋的幼虫和成虫。
加强个人防护,用驱避剂。涂擦
避蚊胺等驱避药可防蚋的叮咬。在
西非和
加拿大用以索虫科线虫和微孢子虫进行杀灭蚋幼虫的研究,已获初步成效。驱虫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免受叮咬蝇的侵扰。含有活性成分乙基丁基乙酰氨基丙酸(IR3535)、N,N-二乙基-对甲苯二胺(DEET)或对甲基苯甲酸酯的产品最为有效。一些美容产品被发现具有驱虫效果,并且它们作为驱虫剂的使用已经获得了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批准(例如,Skin So Soft)。然而,鉴于驱虫剂的效果有限,保护自己免受叮咬蝇的侵扰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如避开叮咬蝇栖息的地区、避开高峰期的叮咬时间,穿着重型、浅色的衣物,包括长袖衬衫、长裤和帽子。当黑蝇数量众多且无法避免时,像养蜂人使用的覆盖头部的网罩可以提供保护。
中国北方常见种类有:斑大蚋(Titanopteryx maculata)、亮胸吉蚋(Gnus jacuticum)、褐足维蚋(Wilhelmia turgaica)巨特蚋(Tetisimulium alagensis)等。
黑蝇已经正式命名的物种超过2200种,其中15种已经灭绝。它们分为两个
亚科:寄蚋亚科只包含一个属和四个物种;蚋亚科包含其余所有物种。超过1800种物种属于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