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
隋唐,落成于宋,重修于金、元、明。石窟依山凿石而成,有大小石佛万余。其
四大石窟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游览地。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也称万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石空寺、
莫高窟等。位于
延安市城东
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
双龙镇峪村西清凉山,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
万佛寺石窟共有4 个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编号。石窟东依山,西临
延河。
为主窟,即
万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规则
四边形。前部宽16.1米,后部宽17.6米,进深12.9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坛高1.43米,面阔11米,进深5米。基坛左右两侧各有一石屏壁连接窟顶。两座屏壁四面均有
浮雕佛、菩萨、
阿罗汉、弟子像。左侧屏壁外侧有佛涅磐图和十五级
佛塔。
前部面阔为5米,后部宽5.7米,进深4.8米,高4.6米。窟无前壁,呈敞口状。窟正壁为三世佛及佛弟子像,下方为8 尊
罗汉像。窟北壁上方为骑象的
普贤菩萨,南壁上方为骑狮的
文殊菩萨。
面阔6.7米,高4.8米,进深9米。窟中央九级仰莲宝座上为庞大的
弥勒菩萨坐像。弥勒袒胸露脐,阔鼻薄唇,两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上屈,喜形于色。
弥勒菩萨高1.8米。窟顶
藻井别具一格,由内向外,依次为
八卦图案、二龙戏珠、莲花、
宝相花、佛传故事等图案。
位于峰岩下。窟平面略呈
梯形,窟前部宽4米,后部宽5.9米,深5米,高3米。窟口两侧为
浮雕护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及童子拜观音、太子游西门等佛传故事图像,布局精妙,错落有序。
万佛寺石窟地处陕西延安,位于
陕北高原南部,气候干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适合春秋旅游。
其中有单室窟,窟口处凿石为三开间雕石作仿木构窟檐,明间宽2.02米,通宽5.04米。檐柱为八角形,为宝装覆莲住础。
柱头之间以阑额相连,施四铺斗拱,栌斗出单抄,令供上施
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处宋
崇宁年间下(1102年~1106年)游人题记。此窟窟檐为陕西
四大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资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东,窟口为方形,宽2.4米,深2.6米,有
佛像60余尊。
窟口左右有
佛龛各一个,以二园柱与洞口隔成三间,成
檐廊。上有二层斗拱。这是宋代的仿古建筑雕凿,极为壮丽。中间是入口,走廊两壁
浮雕观音菩萨像。石窟内高5.3米,宽9.3米,深12米。正中为佛,高3.38米,宽5.9米,深4.73米,内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释迦牟尼,两边站立
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和
摩诃迦叶、
阿难陀两弟子。窟像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窟内东西两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东壁有姿态优美的赤足持碗
雕像。后壁有
五百罗汉和一百徒从雕像,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并间以佛说法图、磐涅图。
菩提树下悟道、普济众生等佛传故事。东南壁雕有
佛像24尊,
东北地区壁有16尊。雕像比例协调,刀法流畅,质感强烈,尤其是头、手、足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雕塑艺术珍品。窟北壁前侧为药师佛,高2.55米。药师佛左手持钵,右手施“疗病印”,旁为七级浮屠,塔下为两比丘,作昂首仰望状。药师佛上方为相向驭风而行的飞天像。一飞天像右手托钵,另一飞天像左手托钵,均称如意云朵。据窟内题刻记载,该窟开凿于宋代
绍圣年间,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价值。
1956年8月6日,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石窟现为茂林修木环围,夏秋之际,树荫婆娑,清凉无限,一派“禅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临黄公路,每日有从县城发出的中巴车辆,便于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