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疣齿突蟾
齿突蟾属两栖动物
圆疣齿突蟾(食虫类:Scutiger tuberculatus)为角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雄蟾体长68~76毫米,雌蟾体长64~79毫米,体形肥硕;头宽扁,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眼间距略小于上眼睑宽,与鼻间距等宽;褶宽厚,其外侧高厚而内侧边缘不清,后达肩部。
圆疣齿突蟾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在 2019 年被评估为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68~76毫米,雌蟾体长64~79毫米;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掌突2个,扁平色浅,内掌突大,外掌突小;指端圆,色浅;趾略扁而细长,趾端圆,色浅;趾间具蹼迹,趾缘膜很窄;内突色浅为长圆形,无外蹠突;背面皮肤极粗糙;一般吻端至眼前方皮肤较光,两眼间小疣粒多,其间有数枚较大疣粒,上眼睑及整个头侧满布小刺疣;体背部高大圆疣多,长疣少,前后排列略成6-8行;近背中线两行为圆疣,一般排列整齐,达肛部上方,有的个体排列不规则;股、胫背面以及跗、蹠外侧因腺体较多显得凹凸不平;腹面光滑。生活时一般体背面基色为深绿灰色或棕黄色,头前部浅绿灰色上覆以褐色,头侧褐色上有黑点,一宽黑线沿吻棱至眼前角并延伸至颞褶下方达肩部。瞳孔纵置黑色,虹膜棕黑色。两眼间有一个棕褐色三角形斑,有的向肩部延伸与背部色斑相连;颞褶、背疣及四肢背面腺体上均呈栗色,但有的与背面基色相同。整个膜面呈紫灰肉色,指、趾端及掌、蹠突色浅。浸液标本背面暗棕灰色,背疣及四肢腺体上褐色;腹面灰肉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圆疣齿突蟾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南部的岳西县甘洛县昭觉县冕宁县雷波县西昌市等地。
栖息环境
圆疣齿突蟾生活于海拔海拔2600~3750米山区林木繁茂的中、小型流溪内或溪岸两侧。
生活习性
成蟾多栖于岸边石下或朽木下,主要捕食金龟科、象、蚜虫鳞翅目双翅目等小型动物。蝌蚪游泳能力较强,多生活于流溪回水内石间,在流溪两旁的小支流内数量较多。
生长繁殖
5-7月为繁殖期,卵群呈圆形或片状,黏附在石头底面,直径60~80毫米。据采到的雄蟾第二性证及解剖观察雌蟾腹内卵的发育情况以及采到的卵块等,卵块贴于小沟内石下,所量3个圆形卵块其直径为60.3毫米、66.2毫米及80毫米;·在繁殖季节间,雄蟾在产卵场所逗留时间较长,雌蟾可能在产卵后即离开产卵场所。
物种保护
濒危原因
2019年之前伐木是圆疣齿突蟾生存的威胁,之后旅游开发和道路建设是该物种的威胁。
物种现状
圆疣齿突蟾的生活范围(EOO)为14004平方千米,因此被列为易危物种。由于道路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圆疣齿突蟾被发现的地方不到10个,并且其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持续下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举措
圆疣齿突蟾受保护于罗矶山和马鞍山市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具有重要经济或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
参考资料
圆疣齿突蟾.中国两栖类 - 物种信息.2022-06-16
Scutiger tuberculatus.iucnredlist.2022-06-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濒危原因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保护举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