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郡古城遗址
西海郡古城遗址
位于海晏县西海郡设置于西汉王莽时期,十六国时期的南凉西秦时改称海西郡。郡治古城在海晏县西北,又称三角城,总面积30万平方米。城墙残存最高达4米,城内有三处高丘,当为重要的建筑遗址所在。出土“长乐未央”瓦当,“五铢”、货泉钱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瓦当和石虎。石虎座前刻篆书铭文“西海郡始建国工河南省”。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海郡古城遗址 III-212
简介
西海郡故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县城约1公里,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俗称“三角城”,为西汉新朝时代所设“西海郡”郡城遗址。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汉书》的记载,公元5年(西汉刘衎元始五年),王莽派人诱使游牧于青海湖地区卑禾羌献地臣服,以其地筑此城,定名“西海郡”,与已有的东海、南海、北海三郡齐名,取“四海归一”之意。公元89-104年(东汉永元中)也曾一度设置,后来又废弃不用。在城址内发现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瓦当,是很好的断代依据。南凉西秦时改称“海西郡”,又称“三角城”。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基宽8米,顶宽2米,四个城门的门址保存完好,城内还隐约可以看出隆起的墙垣所构成的三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小区。
古迹
在古城内还发现有钱范、五铢、半两、货布、货泉、大泉五十、崇宁重宝、圣宗元宝等多种货币,以及汉代的“长乐未央”云纹瓦当唐朝的莲花纹瓦当残片,这些文物具有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的特征,说明该城址所经历的时间很长。城内南部较高,有几处隆起的地带,应为当时的主要建筑区,其区域内散布有大量砖、瓦等建筑残件。最重要的是,城内出土了篆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省郭戒造”铭文的虎符石匮。虎符石匮,分上下座,整体由花岗石雕成,上座为俯卧状态石虎,出土于1944年,石虎身长1.5米,背宽0.6米,石虎下有石座,称石匮,出土于1986年,座长1.3米,宽1.15米,高0.65米。石虎基座及石匮正面从右至左凿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三行二十二个篆字。虎符石匮的石虎怒目前视,栩栩如生,雕刻清晰、风格古朴,实为历史文物之瑰。
古城遗址建筑
位于海晏县西北的金银滩山,为国家重点文物级保护单位。据《汉书》记载,西海郡建于刘衎元年四年(4年),下辖修运、监羌、兴武、军俘、顺砾5县。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崩溃,郡废。东汉永元(89·105年),曾一度复置,后又废弃。该遗址为湟水流域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城址。
古城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东西墙长650·660米,南墙长6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墙夯筑,现存最高处约4米。东西面各有一门址。城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有建筑一直,城北部有一小城,在城址内采集到西汉和王莽时期的海安定元年作当“铭文瓦当等遗物。民国期间,城址内出土了石虎和石柜各1件。石虎身长1.32米,高0.46米,坐蹲伏状,基座长1.37米,宽1.15米,高0.65米,;石柜高0.92米,宽1.17米,长1.29米。石虎和石柜正面分别有篆书铭文3行,相接后,全文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工河南省郭戎造“。虎符石匮是王莽企图靠阴谋诡计,假托天命,大造舆论,夺取西汉政权的产物。属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信息
简介
古迹
古城遗址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