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特郡纪事》 (The Chronicles of Barsetshire)是由
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编著,主万译,上海译文于1986年出版的一本书籍。
基本信息
书名:巴塞特郡纪事(The Chronicles of Barsetshire)
作者:安东尼·特罗洛普[英]
译者:主万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1986年
分一二两册
一 巴彻斯特养老院
英文名:The Warden
字数:183,000
定价:1.70元
又译:养老院院长
二 巴彻斯特大教堂
英文名:Barchester Towers
字数:458,000
定价:4.15元
内容简介
一八五一年仲夏,安东尼·特罗洛普以
英国邮政总署稽核的身份视察了英格兰
威尔特郡的首府,大教堂城市索尔兹伯里。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在那儿的大教堂区内闲步时,构思出了《巴彻斯特养老院》。
他说,“……整整有一小时,我站在
索尔兹伯里的那座小桥上,使我心头满意地设想出了海拉姆养老院的所在地。诚然,在我写的作品中,没有一部曾经花费了我那么多心思的。”次年七月,他开始写《巴彻斯特养老院》,这部小说在一八五五年出版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他立刻身子狄更斯、
威廉·萨克雷、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乔治·爱略特等同时代杰出的小说家行列之中。此后十二年间,他继续写了五部“巴塞特”小说:《巴彻斯特大教堂》(1857)、《索恩博士》(1858)、《弗雷姆牧师公馆》(1861)、《阿林顿的小宅子》(1864)和《巴塞特郡最后纪事》(1867)。在这组总名为《巴塞特郡纪事》的小说中,如同著名的特罗洛普评论家迈克尔·萨德利尔所说的,除了《巴彻斯特大教堂》如作者最初的意图那样,是《巴彻斯特养老院\u003e的续集以外,其他各部都各自成篇,不过它们全是以英格兰西南部那个假想的巴塞特郡和它的首府巴彻斯特为背景的。这组小说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教士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内部的尔虞我诈和倾轧争斗,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多种阴暗面,无怪《人人丛书》主编欧内斯特·里斯认为《巴塞特郡纪事》代表着特罗洛普文艺创作的鼎盛时期。弗雷德里克·哈里森在《维多利亚初期文学的研究》一书里也认为,“巴塞特郡一组的那六部小说无可怀疑是他的主要成就……将一直给人研读下去,而且无疑在未来的一代人中将再次大为风行。这部分是由于这些小说文笔晓畅,对当时的典型人物作了真实得体、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一内在的优点,部分还由于这一事实:即这些小说会以最质朴的
现实主义笔触,细腻而忠实地为未来的读者重现十九世纪
英国的某些生活方面。”近年来,不少学者和文艺评论家更从小说的结构上把《巴塞特郡纪事》和他后来创作的一组议会小说同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相提并论。哈利·瑟斯顿·佩克认为,巴尔扎克、
威廉·萨克雷和特罗洛普是同一时代的三位真正现实主义大师,“他们的作品里既没有一丝
自然主义的痕迹,也没有一点繁琐主义的病”。——摘自译者序
作者简介
作者生平
安东尼·特罗洛普于一八一五年诞生在伦敦。父亲是一位相当有才干的律师,但是脾气乖张、恶劣,常常
得罪他的当事人,所以业务每况愈下,在安东尼出生以后不久,只好放弃
伦敦的住宅,到哈罗附近去经营农业,结果又失败了。安东尼七岁进入
哈罗公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好走读,因而遭到了住读的富家子弟的耻笑和欺凌,甚至连教师也看不大起他,认为他是一个肮脏、无知的穷走读生。母亲弗朗西丝·米尔顿是
汉普郡赫克菲尔德的牧师威廉·米尔顿的次女,生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她在协助丈夫经商失败以后,为了养家活口,在
安东尼十六、七岁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了多部深受读者欢迎的通俗小说和游记。她的坚强和勤劳给了儿女们,强大的影响。安东尼的长兄托马斯·阿道弗斯后来也成了小说家,写过不少作品。
一八三五年父亲故世,安东尼投考
剑桥大学和
牛津大学减费生,两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经友人介绍,进入伦敦邮政总署当一名小职员。他在那里工作了七年,待遇很低,经常负债.又给同事们怂着打牌、饮酒、抽烟、结交女友,这给他招致了不少麻烦。然而另一方面,就在这一时期,他在一些友人的影响下,开始了有计划的读书,开始用法文和拉丁文翻译,开始研读
贺拉斯和
英国诗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他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他甚至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要写一部小说!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很有帮助,我们从《阿林顿的小宅子》中年轻的埃姆斯的故事里,就可以看到他本人这一时期生活的剪影。一八四一年,他被调往
爱尔兰西部某地邮局任副稽核,生活逐渐安定,他结了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开头十年,他写过三部小说,都不怎么成功,直到一八五五年《巴彻斯特养老院》出版后,他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注意。一八五七年《巴彻斯特大教堂》出版后,他进一步受到称誉,从而奠定了他在
英国文坛上的地位。
一八五九年年底,他从爱尔兰邮局奉调回到
伦敦,在那儿一直工作到一八六七年九月才辞职。在这段时期里,他始终坚持业余写作。他的最出色的作品大都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邮局曲工作相当繁忙,要不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超人的意志和精力,以及对写作的浓厚兴趣,这件事是一般人所不易做到的。离开邮局以后,他主编了三年《圣保罗杂志》。一八六八年,他以
自由党候选人的身分竞选议会议员,但未获成功。一八七二年,他把伦敦郊区自己的住宅售却,和妻儿一起到
澳大利亚去访问。此后他又去国外作过两次长途旅行,访问了
南非和
冰岛,
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
埃及,写了一些游记,这和他的小说一样,文笔质朴隽永、诙谐流畅。一八八二年十月六日,他在伦敦
中风去世。
特罗洛普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毕生勤奋写作,一共发表了四十七部长篇小说和五个短篇小说集。萨德利尔把他的作品分为十类。第一类就是以巴塞特郡为背景的《巴塞特郡纪事》。第二类是他一八六三年开始写的六部议会小说,也称“帕利泽”小说(因小说的主人公帕利泽而得名):《你能宽恕她吗?》(1864)、《爱尔兰议员菲尼亚斯·芬恩》(1869)、《尤斯塔斯钻石》(1873)、《菲尼亚斯的归来》(1874)、《首相》(1876)和《公爵的儿女》(1880)。这组小说是他后期的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政界纷纭复杂的情况。如同在“巴塞特”小说中,作者感兴趣的是教士们的社会声誉而不是他们的信仰,在“帕利泽”小说中,他着重描写的是议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女人对丈夫的雄心、职权等所施加的巨大影响,对于历届
内阁的政策与措施等只稍许点明了一下。
作品评价
他的第三类作品是涉及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的,如《三个小公务员》(1858)、《奥利农场》(1862)、《贝尔顿庄园》(1866)、《布尔汉普顿牧师\u003e(1870)和《美国参议员》(1877)等。第四类是社会讽刺作品,如《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875)和《斯卡巴勒先生的家庭》(1883)。第五类是爱尔兰小说,一八四七年出版的
《巴利克罗兰的麦克德莫特家》被认为是这类作品中较好的一部。第六类是作者到
澳大利亚去游历和看望儿子所结的果实:澳大利亚小说共有两部:《甘戈伊尔的哈里·希思科特\u003e(1874)和《约翰·卡尔迪盏特》(1879)。第七类是历史和传奇小说,如《尼娜·巴拉特卡》(1867)和《琳达·特雷塞尔》(1868)。第八类是心理分析小说,其中写得较为出色的有《堂兄亨利》(1879)和《沃特尔博士的学校》(1881)。第九类是一部写得很不成功的幻想小说《大限》(1882)。第十类是短篇小说,他把自己在不同时期发表的这类小说亲自编选成五部短篇小说集。它们是:《世界各地的故事》(共二集,1861,1869)、《洛塔·施密特和其他的故事》(1867)、《编辑的故事》(1870)和《弗罗曼太太为什么要提高她的价格和其他的故事》(1882)等。此外,他还写了好多部游记、传记和一部谦逊、坦率的《自传》(1883)。《自传》在他逝世后一年才发表,一时给他的声誉带来了
莫大的损害,然而今天读来,却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下于他的任何一部小说”。
前面已经说过,作者是在
索尔兹伯里的大教堂区内构思出《巴彻斯特养老院》的,可是养老院的原型实际上却是温切斯特的圣克劳斯养老院。《巴彻斯特养老院》的故事十分简单,主要叙说一个小牧师,一个性气平和的老人,因为是巴彻斯特
主教的亲家,当上了教会附属的一所养老院的院长,工作清闲,俸禄优厚,甚至占去了养老院经费的一大半。巴彻斯特有个年轻的“改革家”,外科医生约翰·波尔德,他自命急公好义,这时候挺身而出,替养老院中的受施人主持公道,然而这个年轻医生的情人却是院长的爱女。等她知道以后,她继而对波尔德加以冷落,继而看到父亲遭到种种逼迫和打击,又亲自去向波尔德求情,于是在波尔德的客厅里演出了一幕风光旖旎、滑稽突梯的喜剧、波尔德禁不住情人的央告,终于屈服了,可是院长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最终还是辞去了职务,尽管他的大女婿教会会吏长和政府的检察长使出种种手段来加以阻挠。
亨利·詹姆斯说,“《巴彻斯特养老院》是一篇清新可喜的故事,也是特罗洛普惯常提供给我们人物的种种景象的一个突出实例。你简直不可能设想出一个更微妙、更细小、更动人的主题了。它只是一个老人良心转变的历史。”其实这部小说的含义远不止此。
当时,英国国教教士一身兼任几个挂名差事,领上几份俸禄,或者侵吞前代留下的慈善基金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中最为轰动一时的就是温切斯特圣克劳斯养老院的丑闻。圣克劳斯养老院是亨利·德布卢瓦于一一五七年创办的,从一八〇八年起,院长是吉尔福德的第五代伯爵弗朗西斯·诺思牧师。他的父亲大
主教在自己当首相的兄长的纵容、支持下,任人唯亲,把自己的亲戚故旧都安插在主教区里。诺思生活奢华,除了担任养老院院长外,同时还据有大教堂的一个圣职和两个教区牧师的职位,而他在那所养老院领取的俸禄,却远远超出了应该花在慈善用途上的经费。特罗洛普的这部小说就是以当时的这件事为蓝本的。不过,特罗洛普笔下的哈定牧师和吉尔福德伯爵截然不同。他是一个性情和善、诚实正直的老人,虽然人家“无法说他以前是一个勤勉的人……可是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只是由于马虎大意,他才接下了一个当时并不稀奇的闲职,领取了一笔高得不合理的俸禄。在他认识到自己领取的俸禄高得不合理以后,他既不愿意强词夺理地进行辩护,也不愿意凭借什么卑劣的手段赖着不走。他陷在舆论财他提出的公正指摘和教会要求他效忠并维护教会的特权之间,于是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内心的是非感,便成为两者之间的战场。结果,他的辞职成为那种局面中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了。
特罗洛普塑造这么一个人物的用意,显然是想通过一个正直的人物卷进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下所面临的困境,来揭露并突出那种制度的丑恶,让人认识到那种制度的危害。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同时还看出了特罗洛普的矛盾的
世界观。他目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黑暗丑恶现象,一方面真诚地认为
英国社会多方面都需要改革,一方面不禁又对那些因为某种改革措施的实行而可能遭到损害、蒙受痛苦的人满怀同情。在《巴彻斯特养老院》中,他通过三个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清楚地表明了他本人的三种相互抵触的思想。约翰·波尔德是他笔下的改革家,会吏长格伦雷博士是保守派的代表,而塞浦蒂麦斯·哈定牧师则是在这场冲突中受苦的小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最大的同情是放在哈定牧师这个左右为难的人物身上,对老派的、保守的格伦雷博士和那个。自以为负有特殊的改革使命”的外科大夫约翰·波尔德则挖苦,嘲笑,不无微词。格伦雷博士坚持认为,一切教会收入都是神圣的,所以竭力反对岳父辞去院长的职务,同时还出面为院长打官司,但他并不能解除院长精神上的痛苦。我们从这个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竭力维护教会特权,以卫道士自居的教士的丑恶形象。至于约翰·波尔德,他对哈定先生一向很敬重,又热恋着他的小女儿,起初他相当天真地以为,在一个真正的强权社会里,地方上的一件不公正的行为只要通过中央的干涉,就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不会有所恶化;却没想到《朱庇特》(作者隐射当时的《
泰晤士报》)捡起了养老院的问题,对院长进行了激烈的人身攻击。这时候,他对自己发起的这场运动已经欲罢不能,自身也成了更强有力的势力的牺牲者。特罗洛普对于他的人物由于自身的过失或估计错误而蒙受的苦难,特别敏感,对于当时左右国内政治舆论的报纸深感厌恶。在《自传》中,他曾经说,自己在《巴彻斯特养老院》中既想要攻击教会经办的慈善事业中的弊端,又想要攻击报纸左右舆论的势力,这可能是错误的。然而,出乎他的意料,这部小说却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特罗洛普在该书第十五章里通过对所谓道学博士和舆论先生的嘲讽,攻击了
托马斯·卡莱尔和
查尔斯·狄更斯。这给本书招来了不少批评。
耶鲁大学教授廷克认为,“这些攻击并没有给故事情节增添什么……本可以大笔一挥,完全删去的”。查·珀·斯诺也说,“他对卡莱尔(悲观主义者、道学博士)和狄更斯(舆论先生)试图进行的诙谐的抨击,到今天都使人感到不安。”其实特罗洛普这里是想向读者表明自己对创作的看法。他认为同时代的这两位大作家在对待道德问题时都走向极端,道学博士没有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善良的事是完美无疵的,也没有多少邪恶的事里没有一点儿善良的种籽”。特罗洛普坚决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问一个人的意图是什么,没有什么行为尽善尽美或者恶劣透顶。因此,他拒绝把社会上的邪恶全归到少数品德极为恶劣的人身上。特罗洛普对
查尔斯·狄更斯作品的研读是很不全面的。在他看来,狄更斯描绘的道德画面往往过于简单化,许多人物不是极端善良,就是极端恶劣,仿佛社会上的种种罪恶主要是由于别的恶棍造成的。我们且不去探讨他对这两位作家的攻击多么片面,多么不正确。显而易见,他这里只是借题发挥,道出他自己的创作观点而已。正如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鲁丝·阿普罗伯茨教授所说:“有些读者觉得那两则模仿嘲弄的文字从艺术上讲是使人不快的,因而出于好意只去评价这本书的那些写得好的部分,这样便放过了一点。且不论这些文字写得成功不成功——不论它们是出色的,还是得当的模仿——它们完全是有作用的。特罗洛普是在利用一些反面文章来说明他自己所要写的作品。”
作品目录
一 巴彻斯特养老院
译本序
第一章 海拉姆养老院
第二章 巴彻斯特的改革家
第四章 海拉姆的受施人
第五章 格伦雷博士驾临养老院
第六章 院长的茶会
第七章 朱庇特
第八章 普勒姆斯特德-埃皮斯柯派
第九章 会商
第十章 苦难
第十二章 波尔德先生访问普勒姆斯特德
第十三章 院长的决定
第十五章 汤姆·托尔斯、道学博士和舆论先生
第十六章 在伦敦的漫长的一天
第十七章 亚伯拉罕·哈法萨德爵士
第十八章 院长很顽固
第十九章 院长辞职了
第二十章 再会
第二十一章 结局
二 巴彻斯特大教堂
第一卷
第二章 根据议会法令改组后的海拉姆养老院
第三章 普劳迪博士和夫人
第四章 主教的家庭牧师
第五章 午后的一次正式拜访
第六章 战争
第七章 教长与牧师会会商
第八章 躺养老院前院长因为有可能重返养老院而满心欢喜
第九章 斯坦霍普家
第十章 普劳迪夫人的招待会——开始
第十一章 普劳迪夫人的招待会——结束
第十二章 斯洛普与哈定对垒
第十三章 垃圾车
第十四章 新的卫道者
第十五章 追求寡妇的人
第十六章 婴儿崇拜
第十七章 谁将称雄?
第十八章 寡妇所受的折磨
第十九章 月光下的巴彻斯特·
第二卷
第一章 阿拉宾先生
第二章 圣埃沃尔德牧师公馆
第三章 厄拉索恩的索恩家
第四章 阿拉宾先生在圣埃沃尔德堂正式就职
第六章 支持奎瓦富先生要求的十四项论点
第七章 普劳迪夫人搏斗了一场,败下阵去
第八章 一个恋爱的场面
第九章 波尔德太太在普勒姆斯特德受到格伦雷博士夫妇的款待
第十章 一次严肃认真的会谈
第十一章 另一个恋爱的场面
第十三章 教会高级职位的新候选人
十四章 胜利的女人普劳迪夫人
第三卷
第一章 索恩小姐的园游会
第二章 厄拉索恩运动会——第一幕
第三章 内罗尼“夫人”德库西伯爵夫人和普劳迪夫人在厄拉索恩彼此相会
第四章 主教坐下进早餐,教长与世长辞了
第五章 卢卡洛夫特家和格里纳克家
第六章 厄拉索恩运动会——第二幕
第七章 波尔德太太把她的苦恼告诉了她的朋友斯坦霍普小姐
第八章 厄拉索恩运动会——第三幕
第九章 奎瓦富先生和奎瓦富太太变得皆大欢喜 斯洛普先生受到了报界的鼓励
第十章 波尔德太太在家里
第十一章 斯坦霍普一家人在家里
第十二章 斯洛普先生和“夫人”临别前的会晤
第十三章 当选的新教长
第十四章 索恩小姐显示出了做媒的本领
第十五章 贝尔泽巴布小马
第十六章 会吏长对事态感到很满意
第十八章 新教长就任教长,新的养老院院长就任院长
第十九章 结局
后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