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海龙
海龙科多环海龙属动物
低海龙(学名:Hippichthys heptagonus)是海龙科海龙属的一种鱼类。体细长,鞭状,躯干部骨环七棱形,尾部骨环四棱形,后方渐细;腹部中央棱突出;躯干部与尾部的上侧棱在背鳍基部相交,但不相连续;躯干部与尾部的下侧棱相连续;躯干部中侧棱在肛门上方中断,与尾部下侧棱不相连续;头细长;吻较细长,管状;眼小,圆形;鼻孔每侧2个,很小;口小,前位;无牙;鳃盖中央具一纵线状隆起嵴;鳃孔很小,在头侧背方;体无鳞,全由骨质环所包;无侧线;体侧具不规则黑褐色环带,环带之间由淡色斑相间隔;背鳍、臀鳍和胸鳍淡色,尾鳍黑褐色。
低海龙是底栖动物,常见于河流和溪流的下游,以及河口栖息地,如红树林河口和潮汐小溪。也有低海龙栖息在菲律宾的大湖泊中。主要以小型甲壳亚门为食,特别是桡足类,但也以双翅目和短命目美国白灯蛾为食。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从肯尼亚南非所罗门群岛,从日本南部到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新南威尔士州
形态特征
背鳍26-28;臀鳍2;胸鳍14-15;尾鳍10;体环16+39-41。
体长为体高20.6-22.5倍,为体宽19-21倍,为头长6.3-7.1倍。头长为吻长1.9-2.1倍,为眼径9.5-9.7倍,为眼间隔9.5-9.7倍。
体细长,鞭状,躯干部骨环七棱形,尾部骨环四棱形,后方渐细。腹部中央棱突出。躯干部与尾部的上侧棱在背鳍基部相交,但不相连续;躯干部与尾部的下侧棱相连续;躯干部中侧棱在肛门上方中断,与尾部下侧棱不相连续。头细长,与体轴在同一直线上。吻较细长,管状,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眼小,圆形。眼间隔微凹,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很小,紧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颌短小,微可伸缩。无牙。鳃盖中央具一纵线状隆起嵴,嵴的上下具数条放射状隆起线纹。鳃孔很小,在头侧背方。肛门位于体1/2处前方腹面。
体无鳞,全由骨质环所包。无侧线。背鳍较长,完全位于尾部,始于尾部第一骨环,止于第六骨环。臀鳍极短小,紧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扇形,位于鳃盖后方。尾鳍较长,后缘略呈截形。雄鱼尾部前方腹面具孵卵囊。
液浸标本体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头部自眼向后方放射出3条黑褐色条纹,向前一条达吻上吻部腹面中央具一黑色纵带,起于下颌基部,伸达眼的下方。体侧具不规则黑褐色环带,环带之间由淡色斑相间隔。背鳍、臀鳍和胸鳍淡色,尾鳍黑褐色。
分布范围
海域:低海龙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从肯尼亚南非所罗门群岛,从日本南部到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新南威尔士州
国家地区:澳大利亚、印度喀拉拉邦)、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马鲁古、小巽他群岛西加里曼丹、爪哇、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厘省)、日本、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北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群)、菲律宾、南所罗门群岛、南非(东开普省纳塔尔省)、斯里兰卡、中国、坦桑尼亚越南
繁殖方式
低海龙是一种卵生的鱼类。雄性在长到7.5-8.0厘米时性成熟Dawson,1985)。雌性在雄性尾巴的腹面上的孵卵囊内产卵,卵会在雄性孵卵囊的孵化,幼仔一般在数周后出生(Breder和Rosen,1966年;Dawson,1985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列入《中国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截至2016年,人类还没有专门针对低海龙的调查或种群数量估计。为了确定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和丰度趋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