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志琪
舞蹈教育家,国家一级编导
应志琪,浙江宁波人,中国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国家一级编导,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团长。
1950年9月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8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
代表作品:舞蹈《小城雨巷》《太湖美》《春风又绿》《那一片芦荡》《石头·女人》《望穿秋水》《豆蔻年华》《战决口》《青春河》以及舞剧《牡丹亭》等。
2024年9月25日10时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
人物经历
1950年9月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学员,福州军区文工团歌舞团团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歌舞队队员,福州军区政治部歌舞团舞蹈队团员、九分队副分队长、队长,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创作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歌舞团二级编剧、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副团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团长等职。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8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
应志琪深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艺术佳作。她经常深入边远部队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还曾组织资助两位内蒙古自治区困难儿童完成6年学业。
2024年9月25日10时,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
代表作品
应志琪在舞蹈领域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包括‌舞蹈作品‌《小城雨巷》《石头·女人》《那一片芦荡》《太湖美》《春风又绿》《望穿秋水》《豆蔻年华》《战决口》《青春河》,舞剧《牡丹亭》等,还曾担任《军旗飞扬》《绿色如歌》《使命、士兵》《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的歌声多么嘹亮》等多场大型综艺歌舞晚会总导演。
创作于2004年的舞蹈作品《小城雨巷》,由应志琪、吴凝担任编导,在当代中国舞蹈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印记,荣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编导一等奖,第五届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评奖编导金奖、作品银奖,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观众最喜爱的节目歌舞类一等奖。有学者评价,取材于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的舞蹈作品《小城雨巷》,保留和深化了诗歌中那些人性化的、具有诗性特征的情绪元素,借助了诗歌《雨巷》的情绪通道,展现了一个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诗性世界。
相关论文
【标题】寻找生活中的舞魂——漫议杨昭信、应志琪舞蹈编创风格
【作者】许微
【关键词】杨昭信 应志琪 舞蹈 编创风格 《望穿秋水》
【刊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4
【ISSN】1008-2018
【机构】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摘要】“秋同清,吹不得情人来到;秋月明,照不见薄幸丰标;秋雁到,带不至冤家音耗,秋云锁巫峡,秋水涨蓝桥。若说是一日三秋也,别后秋多少?”杨昭信编创的舞蹈《望穿秋水》就是透过这蓝色的情调,诉说着茫茫海边生离死别的恋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海的蓝光自天幕的底部上射,划开了云天,蔚蓝的色调顿时清澈起来,充满了新的生机。伴随着清丽的乐声,一群女子的喊号声格外有力,这是劳动的口令,更是劳动者足音的节律。此时群舞全成了静止的造型正烘托着舞台中央两位步态凝重的女子,她们结成了“双人抬”,这是由生活中的劳动形象推演出发,创造出来的舞蹈形象。这个形象化的动作便是这段舞的主题……随后所有的舞者都结成“双人抬”的对子,在舞台上一遍遍地重复一遍遍的强化着这《石头·女人》的主题。
获得荣誉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荷花奖”编导金奖、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一等奖、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编导一等奖、两次全国杂技比赛“中国话剧金狮奖”编导金奖、第四、五届全国舞蹈比赛银奖和铜奖。
参考资料
应志琪:彰显作品的人民性,是我创作的主旨追求.应志琪:彰显作品的人民性,是我创作的主旨追求.2024-10-08
舞蹈.江苏文艺网.2024-10-0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代表作品
相关论文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