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宝丰
原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
葛宝丰(1919年12月26日一2014年7月10日),男,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我国西北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对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的发生机制、骨牵引、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合并症的防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6 年毕业于昌黎汇文中学后,以特考奖学金人燕京大学医预系。
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
工作经历
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主治医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创伤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专家组组长、专家组名誉组长等职。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医疗队,任队长,在西安市兰州市等地办战伤和骨科训练班数期,培训学员300余名,遍布于西北各地,成为专业技术骨干。
1953~1954年从师方先之和杨克勤教授,在军区总医院建立了骨科专业。
1982年成为全军骨科中心。
1993年建立了创伤外科研究所。
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兰州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全军骨科专业组组长。
生前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是我国西北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
1987年受该组织委托,在兰州召开了国际骨科讨论会,有康布尔医学院教授,国际权威性著作《康布尔骨科手术学》第六版主编A.S.埃德门森(Edmonson)博士等十余名国际著名骨科专家参加,使我国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得以知名国外。
从事骨科专业50余年,早在50年代初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对四肢和脊柱骨折,自发生机制、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以至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系列研究,发明创造20余项。1989年首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确定了西北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先后获国家发明、进步奖和部队省级二等奖以上20余项。
1950年,即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成功地修复了下颌大段战伤骨缺损。1951年首先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并研制了“v”形钉和梅花形髓管内针,研制发明了梯形加压钢板,有效地解决了在骨科领域所存在的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问题。和同志们一起研制了内固定钢板和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器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接活了热缺血59小时的断指和49小时的下肢,打破了所见国内外断肢(指)再植缺血时限最长的记录;在断指再生后淋巴管的再生实验中,首先发现了淋巴管的再生时间,并将再生淋巴管分为乱麻、麦穗和念珠三个类型。其中,有6项成果属全国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十五”期间首先在国内外将异种骨形态形成蛋白应用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该成果于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行了“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实验”,提出骨折端的牢靠固定,使肢体能在早期运动而不影响骨折端的复位和制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在此原则指导下,葛院士将国内外沿用了百余年,Hansman于1886所发明的,容易折断和拔钉的单钢板,改进为有双臂和数道横梁的梯形接骨板。用于横断骨折和短斜形股骨干骨折,术后不需用石膏或夹板等做外固定,一周后下地运动。对于严重的股骨干和上下端粉碎性骨折,国内外迄今无满意的疗法。所用传统单钢板、大而厚的接骨板、双钢板、髓管内针加钢丝缠绑和内锁性髓管针等,也只适用于横断性和短斜形等稳定性骨折以及Ⅰ-Ⅲ度的股骨干粉碎骨折,而对Ⅲ度以上的粉碎性骨折,国内外公认为尚未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所有这些内固定物都不能使散碎的骨折片获得复位和保持固定。历经20余年的钻研,经过力学分析、抗弯、抗扭转等试验所发明的梯形钢板,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使散碎而有用的骨折片,紧密地环绕于半笼状钢板之中,几乎达到解剖复位,直至骨愈合。于199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权,生产许可证和国际科学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的国际推广应用证书。1986 年研制了空心加压小螺钉,1997年为了防止髓内针转动,改进了下端分叶型髓内针。在促进骨愈合方面,于1993年研制了微型全植入脉冲电流刺激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简化了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的提纯程序,首先将BMP应用于临床,对进一步确定其成骨性能,取得了临床依据。研制了BMP人造骨、纤维蛋白复合载体,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已使骨髓干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加入复合载体中,用于修复骨缺损。在防治骨折合并症中,创用了带血管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游离移植代替前臂屈肌,治疗迄今尚无满意疗效的缺血性挛缩。
对骨盆骨折,针对其不同部位、不同形状的特点,研制了一系列内固定钢板和手术器械,填补了国内空白。对骨盆骨折内出血,开展了髂内急性动脉栓塞疗法,临床应用185例,无一例死亡。
1965年,继上海市陈中伟之后,和同志们一起接活完全离断的上臂,为全国第二例。1988、1990年断手54小时和断指59小时再植成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接活热缺血59小时的断指和49小时的下肢,打破了所见国内外断肢(指)再植缺血时限最长的记录。1973年进行了断肢再植后淋巴管再生的动物实验,在淋巴管造影中,首先发现淋巴管的再生时间为术后第六天,并将再生淋巴管分为乱麻、麦穗和念珠三个类型。发现在再植手术中,将皮肤等软组织仔细对位缝合者,新生淋巴管为多串念珠型,瓣膜清晰可见,术后肿胀消退早,功能恢复好。只注意了血管神经的吻合,而对皮肤和肌肉等缝合粗糙者,则新生淋巴管为麦穗或乱麻型,术后再植肢体肿胀明显,有的动物一年后仍有足下垂,甚至形成慢性溃疡,足底烂去大半,肢体虽已成活,但几乎完全丧失了功能。用此实验结果指导临床,提出在再植手术中,不但要注意吻合血管和神经,对皮肤、肌肉和其他软组织也要对端仔细缝合,以利于断肢的成活和功能恢复。1985年,对1例因乳腺彻底手术而并发上肢淋巴肿的病人,成功地进行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从医近70年来,累计救治患者17万余人。1951年,他在国内探索开展淋巴管外研究;1965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的十指断指再植手术,成为亚洲第一例成功手术病例;1998年,他发明的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被人民群众誉为“百年良医”。
论文著作
葛宝丰的专著获过大奖。他的《实用骨科学》已6次再版,一位医学界权威人士称这部专著“代表当代中国骨科医学最高水平”。
著书立说7部,总计1000余万字。先后编著《实用骨科学》、《创伤外科学》、《矫形外科学》等8部论著,发表论文近500篇,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医学大树’”。
主要论著
1 葛宝丰。下颌骨骨质缺损之复杂管状植骨术。中华新医学报,1950,1(6):448~452.
2 陶甫,葛宝丰,张天泽。髓管内穿针术。中华医学杂志,1951,37(1):29~34.
3 葛宝丰。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对脊柱战伤后遗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52,38(1):23~27.
4 葛宝丰。脊椎离解和脊椎滑脱症。中华外科杂志,1962,234~236.
5 葛宝丰,刘明华。落马骨折。人民军医杂志,1963,9:14~17.
6 葛宝丰,张继增,李芹等。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医学资料选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1964,4:50~53.
7 葛宝丰,李芹,朱玉恩。梯形钢板内固定的力学分析和临床应用。医学资料选编,兰州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1964,4:45~50.
8 葛宝丰,生骨软骨瘤,天津医学杂志骨科附刊,1964,8(1):57~58.
9 葛宝丰。髋关节坐骨直肠窝脱位。中华外科杂志,1981,19 (10):617~619.
10 葛宝丰,刘淑贤,断肢再植后静脉和淋巴管再生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73,6:353~354.
11 Ge Baofen, Wang Yong, Chang Wenzhong, A screw-springTractionApparatus for 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Femur, Chin Med J 1980, 93 (4): 275~278.
12 葛宝丰,刘扣有,王虎。梯形加压钢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解放军医学杂志,1983,3(5):287~288.
13 张功林,葛宝丰,丘跃元等.59小时断指再植成功一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88,8(5):369~370.
14 陈东安,葛宝丰,微动疲劳的生物力学机理与试验方法振动与冲击,1996;(5):37~43.
15 Ge Baofeng, Liu Keyu, Zhang Gonglin, A Trapezoid compression Plate for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Femoral shaft, China's New Achievement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First Edition, 1993,95~103, New World Press.
16 白孟海,葛宝丰,杨超。牛骨形态形成蛋白配位化合物的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5,15(1):20~21.
17 刘兴炎,葛宝丰,文益民。半环状梯形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6,16(9):544~546.
18 Wen Yimin, Ge Baofeng, Liu Xingyan, ANewerPlate SystemforInternalFixationofunstablepelvicFrxaetures, InternationalSurgery,1997, 761 : 1.
19 葛宝丰,杜东鹏。腰椎的疲劳骨折与疲劳性质。腰腿痛杂志,1997,18(1):3~5.
20 张功林,葛宝丰。新型脊柱滑脱固定器械的研制与应用。中国骨伤,2000,13(3):133~135.
21 葛宝丰。矫形外科学。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组,1953.
22 葛宝丰译。椎间盘与椎间组织损害。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23 葛宝丰。腰腿痛。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
24 过帮辅,凌历立,葛宝丰。骨与关节肿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5 葛宝丰主编。创伤外科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6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7 葛宝丰,卢世壁主编。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8 葛宝丰主编。现代创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出版专著
《矫形外科学》、《创伤外科学》、《腰腿痛》、《骨与关节肿瘤》、《实用骨科学》等7部,约千余万字。其中《实用骨科学》代表着中国骨科医学的高水平,已再版6次。所主编《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获国家图书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译著有《椎间盘与椎间盘组织损害》等。
获得荣誉
1988年获国家医疗成果发明奖。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
1989年被表彰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并参加新中国成立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
先后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20项,其中6项国内首创,4项属世界独创。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14年7月10日15时20分,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社会活动
1985年,葛宝丰应国际骨科组织(HealthyOrthopaedics Overseas)邀请赴美访问,在七所院校进行了学术交流,讲题为“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在国外讲台上,验证了他的骨科理论水平,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骨科学会报告后,当场被该会主席宣布为该会荣誉会员。
生前任国家和全军医学成果评委会会员,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顾问,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副会长,国际骨科组织和华盛顿骨科学会名誉会员。
1987年出席了全军第二次英模大会。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论文著作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社会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