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屯镇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辖镇
二屯镇,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地处德城区北郊,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南接天衢街道,西与河北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北与河北省吴桥县东宋门乡相邻,区域面积4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二屯镇户籍人口18156人。
截至2018年末,二屯镇有工业企业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8家。
历史沿革
明初德州设卫,二屯镇境域为德州卫左所第二屯,始有村庄。
清末时,撤卫,二屯作为地名沿用下来。
1958年,为曹村公社二屯管理区。
1961年9月,建二屯公社。
1984年,改为二屯乡。
1994年9月,撤乡设二屯镇。
地理环境
二屯镇地处德城区北郊。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二屯镇下辖馨苑、御园、老渡口、永和、贵和、丰乐屯、程何7个社区村民委员会;下设6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二屯镇下辖8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为民大街280号。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二屯镇辖区总人口1599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36人。总人口中,男性8012人,占50.1%;女性7978人,占49.8%;14岁以下2571人,占16%;15~64岁11460人,占71.6%;65岁以上1959人,占2%。
2017年末,二屯镇常住人口23486人。
截至2018年末,二屯镇户籍人口18156人。
经济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1978年为268万元,2000年为1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50∶4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8万元,年末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工业发达,位居全区、全市前列。企业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运输、服务、商贸等行业的发展,安排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二屯镇地处黄河淤积平原,有一定数量盐碱地、涝洼地,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粮食亩产仅59公斤左右。经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78年亩产上升到222公斤,总产达到632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普及良种、地膜、间作套种,防病治虫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特别是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泡成网、地成方、条条道路树成行,排灌路林四结合”的农田配套格局,开挖环镇总干渠30余公里,达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结合旱情严重的局面,区、镇、村、户四级联合投资打机井1000余眼,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的布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标准。到2001年6月,全镇2666.67公顷耕地全部成为水浇地,粮食亩产连续5年实现“吨粮”。
1994年以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行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逐年发展成为4∶6,全境共有果树面积200公顷,蔬菜面积600公顷,棉花面积600公顷。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沟渠路旁及村庄植树50万株,完成了省绿化达标。全镇大力发展饲养业,建起养鸡小区40余处,饲养量达到400万只,还建起了奶牛饲养场、种鸽场、种兔场、种猪场。到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亿元,其中种植业1.5亿元,畜牧业1亿元,林业及其它0.5亿元。
1949年以前,仅有少数白铁、零散木工、手工针织、食品加工等手工业,形不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仅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壮大。农业合作化时期,各高级社建起部分砖瓦窑,如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光明窑厂等,但由于条件所限,后大部停办。1967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起二屯公社铁木加工厂、糖厂、林场,以繁育树苗为主,后发展为三站(兽医站、农科站、林业站)。1968年成立二屯运输队,1970年底筹建二屯公社第一砖瓦厂,此后,先后发展起被服厂、面粉厂、木器厂、第二砖瓦厂、纸箱厂、纸袋厂、水泥预制厂、铸造厂、亚厂等。各村也先后建起了碳素厂、砖瓦厂、印刷厂、染织厂、恒温库等。1992年以来,大搞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玻璃钢、塑料、饮品、化工、染织、针织、石油、木器、绿色建材、奶制品、印刷等数十家企业。至2000年底,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从业人员6000人,创利税5000多万元。德州碳素厂的产品远销俄罗斯伊朗等国;第三砖瓦厂试制的粉煤灰烧砖得到省、市建委的认可。
1949年前,全镇仅有瓦工1100余人,主要从事民间修建。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各村从事建筑业的人越来越多。1957年,北京建筑公司来招收建筑工人,主要是架子工、瓦工、抹灰工,为农民从事建筑业提供了机会。当时去北京300多人,后陆续返回家乡从事建筑业,也有长期定居外地的,如头百户村杜华堂、前小屯村王振芳,当时享誉京津和东北三省。翟时在村翟文彬跟北京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张百发完成许多建筑任务,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包含了二屯建筑工人的汗水。1973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筑业需要,成立建筑队,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四级资质的工程公司,把各村从事建筑业务的人员全部纳入公司管理,完成了镇内全部建筑任务和市区一些工程。2014年全镇从事建筑业人员达500多人,每年建筑安装量在1000万元以上。
二屯镇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自明以后,始终有一条连接南北二京的京省大道纵贯全境。沿路村庄居民为方便过往客商,办起了饭店、旅店、马车店等,纪家店、第三店等村均以开店得名,形成了早期的第三产业--饮食服务业。后因流通需要,集市贸易应运而生,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集市,农历一、六为小屯集,四、九为丰乐屯集,逢五排十为赵庄集。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发动群众办起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当时有赵庄、丰乐屯、二屯、纪店等供销社。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正式成立二屯供销合作社,下设10个网点,后各村分别成立代购代销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商贸、饮食、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日趋繁荣。各村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到125处,各类商贩300多个。特别是镇政府驻地发展更快,原供销社实行个人承包,两条商业街上吸纳30家各村农民进镇经商。经过多年运作,镇驻地四、九大集每集客流量达2万多人,日成交额达20多万元,还恢复了一、六集市。投资300多万元建起长虹大市场,丰乐屯建起二、七大集团。另外,各村约有500多人到城区经商,建起了颇有名气的“居心的宾馆”,投资达1000多万元。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实现营业额3亿多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
2011年,二屯镇财政总收入2450万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3万元,比上年增长22.76%。
特色产业
(骨干企业)二屯镇骨干企业为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年产纸5万吨,产值2亿元,利税2000万元,安排1300多人就业,同时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亚铵厂、硫酸铝厂、煤炭服务公司、运输公司以及金融、餐饮、卫生等行业都围绕该公司搞服务,形成了以造纸为核心的特色经济。
农业
2011年,二屯镇有耕地面积2.96万亩,人均1.86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棉花种植面积0.45万亩,可向社会提供414吨商品棉。畜牧业以饲养鸡为主,家禽饲养量496万羽,上市家禽496万羽,累计造林1.4万亩,其中防护林3000亩,经济林1.1万亩。
工业
2011年,二屯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23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商业
2011年末,二屯镇有商业网点830个,职工1500人。
文化
大事记
1937年8月,抗战名将宋哲元部在后赵庄、于庄一带驻兵,在村后修筑工事,抵御日军达月余。
1937年9月25日,日本侵略者侵入后赵庄,杀死无辜农民19人,烧毁房屋数间,死难者血流成河,“赵庄桥惨案”震惊德州。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许官屯火车站修筑炮楼一个,并驻有日军守护,本地惨遭日军蹂躏。
1944年,青年农民张华昌、赵志会、王德福等潜入运河以西,参加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景南六区队。许庄农民杨福元担任河西抗日武装的地下交通员,因身份暴露被炮楼日军毒打,后经营救脱险。
1944年11月,德州武工队政委张龙率队攻打许官屯火车站日军炮楼。
1945年8月,日军投降,二屯镇一带属曹村区管辖,各村纷纷成立农会,并成立西北联防区。
1946年3月,逃至德州的地主地痞成立暗杀团,潜回二屯境内报复农民协会和农会干部,被暗杀团杀害的农会干部有:第三店李万祥、苏兰?,许庄朱万顺夫妇,九刘庄高文德、高文祥兄弟二人。
1946年6月,德州解放,二屯获得新生。
1947年,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一次入伍200多人。
1950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上百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广大人民捐款捐物支
援前线。
1953年,许庄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二屯乡并入曹村人民公社为二屯管理区。
1961年7月1日,二屯人民公社成立,党委书记姜长瑞,社长蔡连忠,机关驻二屯村。
1960~1962年,二屯公社遭受雨灾,每年遭雨水浸泡时间皆达半年之久,三年的秋季几乎颗粒不收。
1963年,种植水稻成功,扭转了缺粮局面。
1964年秋,为种植水稻,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渠50公里,闸、桥、涵1000多座,扬水站6处。
1967年,建立二屯公社铁木加工厂,此为第一家镇办企业。
1970年,筹建二屯公社第一砖瓦厂,1971年5月建成投产。
1984年,二屯人民公社改设为二屯乡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筹建造纸厂,年底投产。
1994年8月,引进江苏银杉塑料有限公司,1995年8月投产。
1994年9月,撤二屯乡,设二屯镇。
1995年5月开始,三年时间完成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
1999年,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
交通
2011年末,二屯镇已形成由京沪铁路、德滨高速公路、德衡高速公路、104国道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京沪铁路境内长7千米。德滨、德衡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2.5千米。104国道境内长7千米。
社会
教育
建国前,二屯镇境内设有私塾30多处,学生300余人;后建成赵庄小学。至1949年,全镇有赵庄高小和翟时在、头百户、丰乐屯、二屯等初小。新中国建立后,建4处高级小学,18处初级小学,各村还成立农民夜校,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活动。1964年,丰乐屯兴办民办中学,在校学生100余人。1971年,二屯公社办起五·七中学(高中),其它四个教学片丰乐屯、二屯、罗家院、纪庄建起初中。到1986年,乡中学撤销高中建制全部改为初中,各片初中相继撤销,统归乡中学,共设18个初中班。
2011年末,二屯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403人,专任教师7人;小学3所,在校生1040,专任教师7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78人,专任教师6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103万元。
科技
1965年,德州地委为了在全区推广水稻种植,在二屯成立德州地区水稻学校,这是第一个科学技术推广学校,为全区培养水稻种植科技人员40多名。1968年开始,相继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兽医站,培养发展农业科技人员。1980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招生,二屯农民踊跃参加,有108人获得一、二、三级农业技术员称号。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驻二屯进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开发试验人员的帮助下,投资300多万元成立科技服务中心,下设科技学校、植物医院、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服务站等。至此,在全镇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科技服务网络。截止2014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200多人,获省级“新技术开发奖”一项。
文体
2011年末,二屯镇有文化艺术团体2个,会员50人,体育场地4处,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体操、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电视台开通40频道,有线电视用户62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0%。
医疗
新中国建立前,二屯镇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10余名中医医生,赵庄一家药铺。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61年,仍然只有赵庄一处药铺。1961年二屯公社成立,同时成立二屯卫生所。1964年至1970年,德州地、市两级为各村培训一大批“赤脚医生”,各村相继建立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75年二屯卫生所由二屯村内移往公社驻地。1991年二屯卫生所改为二屯卫生院,占地2.76多公顷,建门诊大楼一座。
2011年末,二屯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个,卫生院1所,病床12张。专业卫生人员21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4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006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数14万人,参合率98%。
体育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运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村、企业、部门有体育场、灯光球场,镇政府每年举行两次篮球比赛,参赛队伍达10余支。境内还有前赵叶文全、赵书发,后赵韩志奇等三个业余武术学校,每天晚上有上百名学生习武练功。老师除教授武术外,还把民间传统文化节目狮子舞也传授给了后人,经常带这个节目到各村演出。
民生
新中国建立前,农民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赶上灾荒年,有的农民讨饭为生,还有卖儿卖女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占有粮食167公斤,经济收入44元;70年代农民吃粗吃饱,以玉米、番薯为主粮;80年代吃饭实现细粮化,人均占有小麦超过400公斤;90年代农民生活进入新阶段,鸡、鱼、肉、蛋成了人们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2000年有1/5的农户喝上牛奶。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灰、白单色衣服,如今穿着色彩艳丽,样式新颖,夏天T恤、冬季羊绒衫渐成时尚。农民住房由土坯房向砖混结构房发展,已有80%的农户搬进了新居。前小屯村自1999年开始发展二层楼房,2001年已发展到18户。截止2014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达到3000多部,移动电话1000多部,有线电视普及率80%,摩托车4000余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进入农家。1995年全镇实现“四通”(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柏油路),1999年通有线电视。由于机械化、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全镇拥有12马力拖拉机5000余部,新疆-Z型等联合收割机20余部,还有播种机、还田机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妇女成了种田的主力,男劳力绝大部分进入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达到3068元。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小康镇。
建设
1994年9月,二屯镇撤乡建镇,1995年8月,委托山东省建筑工程学院设计“二屯镇小城镇规划”,共18图52书,镇区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道路规划三纵八横,基本建设划分五区,总称“五区八线”。五区即建材工业区、轻工业区、化学工业区、集市贸易区、生活服务区;八线即横向8条路。几年来,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亿多元,新建楼房20余幢,拓宽道路8条,安装路灯200余盏,建成绿化地3500平方米,被列为山东省中心镇。1998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程何庄村被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
各村把村庄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普遍制定修改了村庄规划,全部按照规划进行旧村改貌,并严格按照“因地制宜、远近结合、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的原则统筹安排,至2000年,25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庄改造。
1999年,经德城区人民政府同意,二屯镇在北京-台北高速公路104国道的连接线北侧新建占地400公顷的工业园,委托山东省设计院绘制详细规划。截止2001年6月底,安排17个工业项目入园,规划建设了道路、路灯、草坪、排水管等基础设施,用于城建投资达1000多万元。
社会保障
2011年,二屯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户,人数4人,支出55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2户,人数598人,支出50.4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1人,支出22万元;农村五保无分散供养;农村医疗救助3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0人次;农村临时救济90人次,支出9.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0人。
获得荣誉
2021年3月,入选山东省首批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名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经济状况
特色产业
农业
工业
商业
文化
交通
社会
教育
科技
文体
医疗
体育
民生
建设
社会保障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