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保墓位于中国
江苏省南京市
江宁区祖堂山,是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的墓葬。
洪保曾作为副使随
郑和多次出使西洋。
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洪保《寿藏铭》,这是研究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寿藏铭》刻于洪保生前,共741字,由周凤撰写、殷
书丹,明确提到“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被认为可以结束“大号
宝船到底有没有”这一学术争论。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虽然古墓遭到盗劫,但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和其他墓志不同的是,除了介绍自己的一生外,还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
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说,这方神秘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除了标题性的“寿藏铭”等17个大字是
篆书外,里面的志文全部是竖刻阴文
楷书。一共25行,741字。
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
王志高说,这个“寿藏铭”其实是
洪保生前就刻好的,当时,洪保65岁,他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在“铭文”中慷慨“人生在世,如驹过隙,与其生后之有为,孰若生前只早计也”。
“洪保是云南大理人,13岁进宫成太监。他29岁开始跟随
朱棣,是推翻
朱允炆的功臣之一。也正如此,朱棣派他参与下西洋的领导工作。”王志高说,通过反复阅读铭文,还有翻阅史料,他发现,
郑和下西洋应该不是只有七次。
铭文中说,“
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
洪保就作为一次下西洋船队的副使,统领船队下过西洋。“这次下西洋的‘一把手’是谁?”铭文里面没有明说,但清
乾隆的《
敕封天后志》等史料中则称,“永乐元年,差太监
郑和等往罗国(今天的
泰国)”。也就是说1403年,郑和实施过一次前往泰国的航海,但并没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再加上有学者查到的郑和曾于1424年,率船队去过一次旧港(今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那么,郑和其实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铭文和史料记载都对应上了,推翻了原来流传的郑和是从
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下西洋的说法,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提早了两年。”
郑和1433年辞世后,
洪保还在延续下西洋活动。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过七旬的洪保率使团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经过研读,
王志高发现,铭文中提到了洪保等率领船队的头儿们,乘坐的
宝船叫“大福号”,这是
郑和船队中的大型船只,比现在流传的宝船载重量大5倍。“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短短几句话,但透露非常重要的信息,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王志高说,
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
鸡公车,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了。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料在是古代一种容量单位,1料相当于1石。之前,
宝船记载最多的是它“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也就是长138米,宽56米。还有专家研究认为,
郑和船队中的
海船是两千料。不过,这次铭文对大家印象中的“宝船”是一种颠覆,它不是两千料,而是五千料!料越多,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五千料,则是排水量为2500多吨的巨无霸。“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个造船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