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龙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詹文龙,1955年10月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物理学家,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2年2月,詹文龙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6月,破格聘任为助理研究员;1989年12月,破格聘任为副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青年物理研究室主任;1991年9月,詹文龙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到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20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1993年11月,破格聘任为研究员;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当选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担任副所长;当选甘肃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担任所长;当选党委书记。2002年6月,当选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9月6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丁仲礼率队赴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考察。2010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等一行,在广东分院副院长陈广浩的陪同下,在深圳市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就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进行了会谈。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詹文龙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1966年,詹文龙念小学四年级。小学毕业后,被分到了厦门市第四中学读书。1977年12月10日,在厦门市第八中学参加了高考。1978年2月底,到达兰州市
工作经历
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1982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6月,破格聘任为助理研究员;1989年12月,破格聘任为副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青年物理研究室主任;
1991年9月,詹文龙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到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20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把当时国际上最好的双端全内反射型飞行时间谱仪的性能再提高了数倍,他也因此成为这个大合作研究中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的中国青年核物理学家。1993年11月,破格聘任为研究员;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当选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担任副所长;当选甘肃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担任所长;当选党委书记。2002年6月,当选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9月6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丁仲礼率队赴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考察。2010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以及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李定、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肖国青、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贻芳、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戴志敏、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吴宜灿等一行,在广东分院副院长陈广浩的陪同下,在深圳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就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进行了会谈。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
詹文龙作为主要参加者或部分工作负责人在GANIL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11个新核素,首次测定了30多个奇异核素的质量及部分反应截面;与近代物理所的同事们一起验证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的反应机制等研究;负责设计和建成在HIRFL 上具有90年代国际水平的放射性束流线 RIBLL,并做出一批丰质子奇异核实验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优质完成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HIRFL-CSR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工程相关电子冷却、超高真空、控制等创新成就得到了国内外高度评价。
詹文龙在法国GANIL工作两年多,和合作者发现了11个新核素,第一次测定了30多个核素的质量。和同事们一起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的核反应概念,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建造大电离室实验装置的任务。与青年科技人员一起制成了32个单元的多叠层塑料闪烁体阵列以及碘化铯氟化钡、平行板雪崩室等一系列新型探测器。负责建成了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一流水平的兰州市放射性束流线,为我国开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负责完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物理总体设计,并出任总经理,负责这项大科学工程的全面建设。这项工程自2000年4月开工以来,按进度、高质量完成了预定的建设任务,主环和实验环已安装就位,成功地进行了主环首次第一圈调束。
1982年1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实验核物理专业。詹文龙于1986—1988年在法国GANIL 国家实验室进行中能重离子及放射性束物理研究,1991—199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NL 和LBL 国家实验室进行相对论重离子研究,先后参加并部分负责了中国科学院星“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大或重点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詹文龙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160多篇论文。
 研究领域
詹文龙主要从事低能、中能、相对论性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研制,对重离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个人生活
1997年,当他主持研制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正处在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时,因为长时间的紧张工作,詹文龙腰椎间盘出了毛病,一动就疼得厉害。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就近找了个按摩医师给按摩了几次,哪想到下半身忽然瘫痪了。詹文龙被迫住进了医院。为使工作如期进行,躺在病床上的他,经常坐着轮椅到现场指挥调试。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束流线工程仅用20个月就如期完成,整体性能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腿部肌肉萎缩,詹文龙却永远落下了残疾。
社会任职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所获荣誉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詹文龙同志长期从事低、中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先后参加并部分负责了中科院“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大或重点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评)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詹文龙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核电未来很大程度上要取代煤电。在我们的设想里,假如在整个电网里有一定的大功率储能、抽水蓄能电站可以作为调节,核电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基荷的电,在其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研究领域
个人生活
社会任职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