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
中国教学科研工作者
王贻芳(1963.2-),男,汉族,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王贻芳于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四年后王贻芳参加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招生面试并通过,之后前往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进行研究高能粒子。1991年获得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美国先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研究员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次年12月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王贻芳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开始正式投入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建设。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在大亚湾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9年,王贻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23年,王贻芳所研究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技术设计报告》基本完成,并参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的建设研究。2024年,王贻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贻芳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以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奖项。王贻芳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起着领导北京市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设计、建造及前期研究的作用。在中微子方面,先后提出大亚湾实验方案和江门中微子实验,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
人物经历
早年求学
1963年2月,王贻芳出生于江苏南京,家住南京清凉山汉中门一带,小学和中学全都是就近入学,毕业于南京市第四中学。1980年,考入了南京大学就读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84年5月,即将毕业的王贻芳来到上海市,参加丁肇中教授面向全国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的面试,并被丁肇中选中。随后王贻芳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深造,研究高能粒子。1990年,王贻芳成为“新粒子寻找组”组长,成为所有L3实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唯一的学生。次年王贻芳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任研究人员,成功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并获得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王贻芳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担任研究人员。1996年王贻芳向丁肇中请辞,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参与一个20人组成的小型中微子项目,并担任助理研究员。
设计北京谱仪III
2000年,王贻芳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次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在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北京谱仪(BESIII)分总体主任和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全面负责该项目科学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探测器的设计与研制,以及软件和物理分析等。在北京谱仪的设计过程中还解决了在研制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保证了北京谱仪建设于2009年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关键的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中微子实验
2003年,王贻芳决定带领团队进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三年后,由中国主导,中美两国合作,100多位科学家参与的大亚湾中微子国际项目正式启动。经过3年的建设、1年的安装,王贻芳的团队在国际研究进程中落后于其他国家。2011年6月15日,日本T2K中微子实验就发表了θ13的测量结果。随后美国和法国、韩国等国也都相继投入研究中。然而在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带领的团队在大亚湾宣布发现最新的中微子振荡,而且无论是研究速度还是研究成果都远超其他国家,并入选2012年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3年,王贻芳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5年,王贻芳又计划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并计划在八年后投入使用。
近期情况
2015年,王贻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年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7年1月10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荣获国家自然奖一等奖,王贻芳担任主要完成人。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9年9月7日,2019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公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陆锦标(Kam-BiuLuk)因其在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2023年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24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党组经研究,决定免去王贻芳同志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保留正局级。
主要成就
王贻芳参加L3,AMS,Palo Verde和Kam Land等实验,并首次提出“Swap Method”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完整地计算出宇宙线引致的中子产额及能谱,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20多年的混乱,对中微子实验、质子衰变、双b衰变寻找等地下实验均有重要意义。
中微子
L3实验
王贻芳担任L3实验新粒子寻找物理组组长时,研究了复合模型在L3探测器上的可能信号,独立完成了物理分析,给出了当时对模型最好的限制,在担任L3实验多光子态物理组组长,研究了轻强子,特别是中性强子(多光子态)在各类喷注(jet)中的产生,在胶子喷注搜寻了可能的新强子,对理解QCD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参与了L3探测器的μ子滤波器和强子量能器的建造、束流实验、数据分析和安装,负责L3探测器的μ子滤波器的在线数据采集工具及慢控制系统。对高能物理中首个数据库的建立做出贡献。
Palo Verde实验
王贻芳在Palo Verde实验上测出了该中子产额,完成了实验中的电子学、触发与离线软件。首次澄清该中子的来源,并完整地计算出其产额及能谱,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二十多年的混乱,独立。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Swap Method” 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作为物理分析的主要完成人,在寻找反电子中微子振荡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KamLAND实验
王贻芳在KamLAND实验,完成了设计报告中的全部模拟工作,并带领学生完成了触发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参与了数据分析与讨论。该实验在2002年首次观测到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证明了太阳中微子振荡,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该实验并首次观测到地球中微子。
长基线中微子实验
王贻芳还研究了由日本打到中国的长基线中微子实验的物理目标,判定了由日本至北京的2100km为最佳距离。指导学生研究了日本至北京的地球密度对中微子振荡,特别是对轻子CP破坏的影响。完成了探测器的设计,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水基Cerenkov量能器的概念。同时期提出了一种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质量 hierarchy)的新方法,并据此提出中国未来中微子实验发展的新构想大亚湾二期。
大亚湾实验
在大亚湾实验中,王贻芳在组建团队坚持以中国为主导,并在其他国家研究进度优先的情况下实现了反超,带领中国的中微子研究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的领先位置,之后又提出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现任大亚湾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和工程经理,领导了实验的设计、建设和科学研究。
对撞机
王贻芳在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北京谱仪(BESIII)分总体主任和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全面负责该项目科学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探测器的设计与研制,以及软件和物理分析。王贻芳团队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装置多次升级,始终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王贻芳所研究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技术设计报告》基本完成,之后又参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的建设研究中去。
论文著作
主要论文
王贻芳在中微子物理、e+e-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200多篇文章,以下为王贻芳与其他多位作者发表的部分文章:
出版著作
社会兼职
人才培养
2014年4月,南大和王贻芳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共同培养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同步辐射、粒子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学科感兴趣,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此外,王贻芳还不定期回到南京大学,给“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的学生们开讲座。
资料来源:
学术活动
2020年11月26日,王贻芳在清华大学策划的“启行讲堂”第二期“中微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座中,为同学们深度解读中微子的研究历程与发展前景,并介绍由他发起并推动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进行了介绍。
2022年10月14日,王贻芳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院的邀请,为物理科学学院进行一场《高能物理前沿与未来——及中国的机会与贡献》的学术讲座。通过高能物理中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着手,向同学们介绍了标准模型目前存在着如理论的不自洽与非完备、实验与理论的严重偏差、现有理论无法统一弱电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等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以及希望同学们不要迷信权威,要保持创新性,勇于挑战重大问题,相信机遇并时刻准备着。
2023年王贻芳教授做客第四期李政道讲座,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带来题为“追求无限-中国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介绍了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的四夸克态以及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首次测得的非零θ13角等成果。并指出,未来升级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物理目标包括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更多的共振态。以及回答即将投入运行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有望回答关于中微子质量序等重要问题。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王贻芳是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探测器的设计、研制和运行及物理研究,还原创性地提出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并领导完成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该项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目前他在主持用反应堆中微子测量质量顺序的项目”。——周光召基金会奖励委员会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因中微子振荡的基础性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前沿”。——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弟子,他测得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誉为中国本土作出的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他是第一个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中国人,他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实验高能物理学家。2018年,他领导的大对撞机项目概念设计报告正式出炉,他将尝试向粒子物理学的终极问题发起挑战”。——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
人物关系
王贻芳共有一儿一女,其具体消息未公布。
参考资料
王贻芳.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1-08
王贻芳被中科院党组任命为高能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4-01-09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01-18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01-08
王贻芳.中国光学期刊网.2024-08-08
王贻芳.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2024-01-18
2019 物质科学奖获奖人.未来科技大奖.2024-01-09
王贻芳:“杰青”是一种激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01-09
实验简介.中国科学院.2024-01-09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福建省人民政府.2023-02-02
Study of J / ψ → ω p ¯ p at BESIII.Advancing Physics.2024-01-09
Measurements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Advancing Physics.2024-01-09
Study of the near-threshold.Advancing Physics.2024-01-09
Evidence for.Advancing Physics.2024-01-09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01-09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三至第八届理事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2024-01-09
Membership.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Accelerators.2024-01-09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4-01-09
Members.Asian Committee for Future Accelerators.2024-01-09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2024-01-09
Memb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Physicists and Astronomers.2024-01-09
王贻芳院士应邀为物理科学学院作学术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2024-01-09
王贻芳院士做客第四期李政道讲座.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2024-01-08
获奖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2024-01-08
王贻芳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4-01-08
Wang Prof. Yifang.PRESIDENZA DELLA REPUBBLICA.2024-01-09
诺奖得主丁肇中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01-0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求学
设计北京谱仪III
开展中微子实验
近期情况
主要成就
中微子
L3实验
Palo Verde实验
KamLAND实验
长基线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实验
对撞机
论文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兼职
人才培养
学术活动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