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亭(1888~1943),又名全义,号方斋,直隶省
东明县武丘集(今属
长垣市)人。他是一位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的教育家、革命烈士。1943年7月27日夜,李宜亭被邵鸿基活埋在孟岗村北大堤脚下。冀鲁豫行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905年,李宜亭受乡里推荐入东明高等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返乡在灰池村教私塾。后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学。中学毕业后升入
北京师范大学专修史科。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开始接受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21年李宜亭步入教育界,先后受聘于长垣县立春亭高级小学和
东明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员与历史教员,因主张略古丰今、学用结合、废除体罚,师生平等而深受民众欢迎,成为东明县教育界知名人士。
1924年,李宜亭经关兆凤、黄九思介绍加入
中国国民党。1928年,国民党成立东明县县党部,李宜亭任执行委员。当时,国民党
右派掀起反共逆流,他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力排众议,遭到右派围攻。1929年,李宜亭受国民党右派围攻,愤然辞去执行职务,出任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后回到家乡自办武邱集高、初两级小学,任校长,兼教高年级国文。此后,他和共产党员杨洁斯等建立了联系,较系统地学习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2年,
黄河两岸盐民运动兴起,他写了《盐》一文表示支持。1933年,李宜亭初步以阶级分析的方法针对东明社会状况写出《民生篇》,尖锐地指出:
中国国民党不实行平均地权;号召人民觉醒,起来进行土地革命。1934年,他毅然退出国民党,李宜亭经杨洁斯、李道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
东明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在馆中增设演讲部,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李宜亭再次任东明女子小学校长,和共产党员盛国昌、穆文平等团结进步师生,掀起驱逐国民党
右派县长彭家轩的罢课斗争,迫使彭黯然下台。“一二·九”运动爆发,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
北平市学生的反帝爱国行动。“七七”事变后,他和于绍孟、王汉才、师凤山等在武丘发起组织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7年10月,中共直特委成立东明县工作委员会,李宜亭任委员。着手恢复党的基层组织,领导
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中共地下党员张慧僧任
东明县县长,李宜亭被聘为县政府秘书兼民军大队总参谋,协助张慧僧开办了两期抗日军政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迅速在全县掀起抗日救亡高潮。1939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吴致岑为东明县长,团结抗战的局面遭到破坏,李宜亭羞与为伍,愤然辞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行,并在学生和农民中建立和壮大抗日救国组织,发展共产党员。1940年3月,他出任县抗日政府首席参议,和县长南偕箎一同参加冀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大会,提六条施政建议均被采纳。同年6月,
日本侵略军发动大“扫荡”,环境恶化。李宜亭受命去武丘集一带工作。国民党军某部司令邵鸿基认定李是共产党人,决定置之死地。1943年7月27日夜,李宜亭被邵鸿基活埋在孟岗村北大堤脚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大鲍寨为他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挽联是:“桃李遍天下,誉满东长,一代完人;硕果盈滨河,宜亭出丰碑,余威生辉。”冀鲁豫行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