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祖荀
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家
冯祖荀(1880年—1940年),字汉叔,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数学教育家,创立北京大学数学系,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他在数学教育领域的贡献深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经历
冯祖荀是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学期间,被选出洋留学。根据1898年中日政府间签订的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协议,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4年1月8日奏请派京师大学堂学生出洋留学,1904年,冯祖荀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相当于高中)就读,后转至京都大学理学部研读数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冯祖荀和当时由北京市赴日留学的若干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该社“以讲求实学输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国民之知识为宗旨”,选择编译的题材“亦必以纯正精确可适用于中国为主”。该社出版《学海》杂志,于1908年发刊,总发行所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该刊分甲乙两编,乙编涉及理工农医各科,首期首篇即是冯祖荀译的《物质及以脱论》(原著为英国W。W。R。博尔(Ball)所写的《Matterandether》),《学海》是我国最早的科技译刊之一,对在我国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功不可没。
1911年以后,冯祖荀多次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对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知识有重要贡献。辛亥革命前后,小行星3789研习现代数学而稍有成就者为数甚少,现知者还有秦汾(1909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天文硕士学位)、郑之番(1910年获康奈尔大学学士)、王仁辅(1913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和胡浚济等。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10月,冯祖荀即到该校任理科教授。至迟到1913年,北京大学开设数学门(相当于现在的“系”),冯祖荀是该系的主要教授。此后,他和秦汾、王仁辅、胡浚济、江泽涵等为建设北京大学数学系做出了杰出贡献(1934年前冯祖荀多次担任该系系主任),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国现代大学数学系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亦逐渐完善。
1917年,北京大学数学门(1919年北京大学正式改门为系,并沿用至今)的主要课程有:解析几何(立体)、微积分、物理与物理实验、化学与化学实验、函数论、微分方程与调和函数、近世代数、近世几何、理论物理、群论、数论、线几何学、数学史和外语。至20年代末,又陆续增设了天文学、高等平面曲线、微分几何、积分方程、集合论、变分法、无穷级数椭圆函数及椭圆模函数。冯祖荀擅长数学分析方面的学科,在1924—1925年度课表所列由冯祖荀讲授的课程有:集合论、积分方程式论及导数方程式论、无穷级数论、变分法、椭圆函数及椭圆模函数论等。冯祖荀对讲课的要求很高,选用的教材很深。如三年级的微分方程课,选用D.戴维·希尔伯特(Hilbert)和R.库朗(Courant)合著的《数学物理方程》原版书作教材。在集合论课上,他介绍1914年出版的F.费利克斯·豪斯多夫(Hausdorff)著的《集合论》。他的教学方式崇尚德国一派,讲得颇深,习题布置很多,但对学生做不做并不严格追究。在繁忙的教学之外,冯祖荀也作了一些学术研究。1919年1月《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上有他的文章《以图象研究三次方程之根之性质》。1930年国立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2卷1期发表了他的《论模替换式之母》。此外,冯祖荀还撰写过《柯西(Cauchy)氏积分公式之新证法》等论文。
冯祖荀对于学生的学术活动一直给予积极支持。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成立“数理学会”,并出版《数理杂志》;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京高师,1923年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校)亦成立了类似的组织,出版期刊。冯祖荀曾在北京高师的《数理杂志》上连载长篇著述《微分方程式论》,对推动我国早期微分方程的学习与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多次作通俗的学术报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冯祖荀对提携后学尽心尽力,他培养傅种孙的事迹传为美谈。冯祖荀曾兼任北京高师数学系主任多年。傅种孙于1917年入该校攻读数学,颇显才华,毕业后到北京高师的附中任教。1921年冯祖荀为集中精力于北京大学的工作,想培养傅种孙主持北京高师数学系,于是把他调回数学系,一年后傅种孙升任讲师。后冯祖荀又举荐他到北京大学兼课,终使傅种孙在1928年升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
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现代数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大学数学系亦有较大进步。1931年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协助冯祖荀大力促进教学改革和国际学术交流,数学系先后邀请德国的E.施佩纳(Sperner)和美国的W.F.奥斯古德(Osgood)来系任教授,并邀请德国的W.布拉施克(B1aschke)和美国的G.D.伯克霍夫(Birkhoff)来校讲学,活跃了学术空气。这一时期的北京大学数学系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学生,后来成名者有樊?、王湘浩王寿仁张禾瑞等。在这一形势下,成立数学家自己的全国性学术组织的条件渐趋成熟。1929年,由冯祖荀和张贻惠(物理学家)发起成立了中国数理学会;其成立宣言称:“深知欲促中国科学进步,非从事提倡基本科学不可。故由南北各大学数学及物理学界同仁发起中国数理学会,一面联络全国数理学家,一面从事于新学说之传播与探讨。”此后,成立单独的数学会的呼声渐高。由上海市胡敦复、朱公瑾和顾澄等发起和筹备,中国数学会终于1935年在上海成立,冯祖荀被选为9名董事之一。冯祖荀还曾担任以张学良为校长的东北大学的数学系主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南迁昆明市,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冯祖荀因健康原因滞留北京市,曾在日军占领期间设在北平市的“北京大学”任教,其间曾协助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学籍档案转移至昆明。1940年冯祖荀病逝。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返京,1947年由校方出面为冯祖荀重新安葬。墓址在八大处福田公墓内,梁启超墓胡适题写,上书“冯汉叔先生墓”。樊于1993年重修冯祖荀墓,碑文由苏步青题写。
人物生活
冯祖荀与同乡樊女士结婚,因其子早亡,故生平事迹未能完整保留。冯祖荀是著名数学家樊畿的姑父,樊畿走上数学道路完全是受冯祖荀的影响。据樊畿回忆,冯祖荀喜穿布鞋布袜,嘴上叼着外国烟斗,装的却是中国旱烟丝。他生性平和,淡于名利,凡事不计较也不在乎,飘飘然像个“仙人”。据他的学生回忆,冯祖荀为人慷慨,在同事或工友生活困难时,常予以经济资助。
论著
1. 冯祖荀。以图象研究三次方程式之根之性质。北京大学月刊,1919,1:129―130.
2. 冯祖荀。导数方程式论。数理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校数理学会编辑发行,1920―1923,2(2);3(1,3);4(2)。
3. 冯祖荀。论模替换式之母。国立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20,2(1):14.
参考文献
〔1〕丁石孙,袁向东,张祖贵。北京大学数学系八十年。中国科技史料,1993,14(1):74-85.
〔2〕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本)。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生活
论著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