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锦斋(1901—1928)是
桑植县人,曾参加贺龙部队,历任营长、团长,后加入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团、旅长,以及第二十军第一师师长。1921年,他前往
长沙市参加湖南军校考试。1927年,他参加
南昌起义,同年冬回到
湖南省组织游击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他回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贺锦斋是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之一,是一位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1901年2月4日出生在湖南省
桑植县洪家关一个贫苦教师家庭。少时喜爱文学,擅长诗词。
1919年秋从戎,在贺龙部队里,他刻苦学习军事技术,抓紧时间读书报杂志,常常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怀。
1926年秋贺龙率部从湘西北进。贺锦斋率先头部队进攻
澧县,几次强攻都没有攻下,便改变策略。贺锦斋带几名战士乔装成卖鱼的混进城里,摸清了敌人的布置。入夜,他亲带100余人,炸毁敌人工事,攻克县,生俘敌司令。部队继续北进。在湖北
公安县的
斗湖堤镇,贺龙部队与敌激战一星期。部队伤亡很大,旅长贺登吾壮烈牺牲。贺锦斋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代旅长,指挥部队继续战斗。他组织起一支敢死队向敌阵发起正面冲锋,另一支部队也迂回敌后,迫使敌人两头受击,退到
长江北岸。贺锦斋追歼敌军,奈何为天堑所阻,欲追不能。
1927年6月贺龙率部回师武汉,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锦斋升任第一师师长,时年27岁,是国民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之一。7月下旬跟随贺龙率部队从武汉出发,沿长江东下九江,然后到达
南昌市。8月1日凌晨,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的
南昌起义爆发了。贺锦斋根据总指挥部的命令,率领第一师向敌第五路军总指挥部进攻,激战4个多小时,终于歼敌一部,并迫使余部投降。10月,起义部队南下失败,贺锦斋只身辗转到达
上海市寻找党组织。
1928年1月底,贺龙、
周逸群等从上海回到
荆江地区,在
监利市与贺锦斋部队会合了。随后,由周逸群、贺龙等组织中共湘西北特委,把贺锦斋等3支游击队编成3个大队,打起四十九路军的旗帜,开展革命斗争。贺锦斋率部先后攻克上车湾、朱河、砖桥、长岗庙、调弦口等集镇,消灭了一批惯匪,镇压了一批土豪劣坤,有力地配合了公安等县的年关暴动。
1928年2月下旬根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特委焦山河会议的决定,将部队交给石首中心县委,随同周逸群、贺龙返回湘西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迎接新的革命高潮。艰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贺龙、
周逸群等收编了
地方武装3000多人,正式成立了湘鄂边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
为了扑灭革命火种,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集
贵州省军阀李鑫的四十三军龙博爱旅前来“围剿”。共产党
前敌委员会根据当时形势决定,把革命武装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从贵州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围剿”的龙博爱旅,两个多月不仅没找到
中国工农革命军主力,反遭到我化整为零的革命武装的袭击,到处挨打,加之湖南军阀的排挤,龙博爱旅只好撤回贵州。贺龙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部署了葫芦壳伏击战,并将伏击敌人的任务交给贺锦斋。
1928年7月湘鄂边工农革命军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
黄鳌任参谋长,下辖的第一师是红四军主力,贺锦斋任一师师长。8月下旬,贺锦斋率部跟贺龙挥师东下,抵达石门,积极支持当地的革命斗争。9月初率部奔袭了澧县大堰挡、王家厂一带的团防武装和
税务机关,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由于叛徒出卖,
中国工农红军遭到敌第十四军教导师
李云杰部和多股团防武装的包围袭击,伤亡百余人。军参谋长黄壮烈牺牲。在此危急时刻,贺锦斋率部英勇拼杀,冲出重围,退至泥沙一带。9月9日拂晓敌人的围追堵截加剧,贺锦斋率警卫营和手枪连,掩护贺龙率主力部队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革命功绩
是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是贺龙的堂弟。
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讨袁(世凯)
护国军的壮举,为贺锦斋所景仰。
1919年入贺龙部当卫士,由于作战勇敢,由士兵逐级递升至团长。
1926年5月贺龙响应广东革命政府的号召,率部参加北伐战争。贺锦斋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1师团长、代理旅长,指挥所部参加了
澧县、
斗湖堤镇、武胜关、逍遥镇等战斗,屡建战功。
个人作品
贺锦斋,诗一首:黑夜茫茫风雨狂,跟随常兄赴疆场。流血身死何所惧,刀剑丛中斩豺狼!
追歼不得心焦急,赋诗一首:大江东去浪滔天,心神不安似油煎。我欲渡江苦无计,夜半灯火未入眠。
睹物感怀填新词,《浪淘沙》一阕:仰望蔚蓝天,与水相连,两岸花柳更鲜妍。可惜一片好风景,被匪摧残。蒋匪太凶顽,作恶多端,屠杀工农血不干。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整河山。
伏击胜利讽敌军,赋诗二首:(一)万弩千弓对寇仇,霎时大半变浮鸥。一人怕死真堪笑,跌跪尘埃只磕头。
(二)万众一心山可排,战场从此向东开。眼前军需皆充备,尽是“光头”(
蒋介石)远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