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襄镇位于
柘城县东北地区边境、东、北与
商丘县境交界,南与老王集、
大仵乡接壤,西与
马村为邻,面积55.3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55200轩。辖29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205个村民组,44846人(2018年)。镇人民政府驻胡襄集。
2011年,胡襄镇完成财政总收入78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50.6元。2018年,胡襄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8个。
地理环境
辖30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4.5万人。北距
商丘市区25公里,南距县城15公里,北临
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入口,西距
商周高速公路入口处5公里,处于商、商周、连霍、商荷高速交汇的枢纽地带。并且商周公路贯穿南北,乡间公路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自古商贾云集,是豫东主要农副产品及各类商品交易的集散地,素有“第二城”之称。
水文
胡襄镇境内河流有四级河洪河、
大东沟2条,总长17.5千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胡襄镇辖30个行政村:胡襄南街、陈洼、前崔楼、老龙堰堆、赵方庄、祁楼、胡襄东街、张窝庄、李美庄、王老家、胡襄北街、刘户、后卢庄、胡襄西街、史庄、曹洼、唐楼、前王拐、尹庄、侯庄、铁佛寺、
胡芹、武庄、侯大庄、李关庙、大韩、大任庄、金楼、张庄、高文梁庄,下设20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胡襄镇辖30个行政村。
人口
2011年末,胡襄镇总人口5.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600人,城镇化率26%。另有流动人口4820人。总人口中,男性26800人,占51.7%;女性25000人,占48.3%;14岁以下8873人,占17%;15—64岁36558人,占71%;65岁以上6348人,占12%。人口均为
汉族。2011年,
人口出生率12‰,人口死亡率5.8‰,
人口自然增长率6.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77人。
2017年末,胡襄镇常住人口为33558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胡襄镇有幼儿园5所,小学15所,初中3所,中小学在校生7002人,专任教师482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科学技术
2011年,胡襄镇有农技推广站1个,科普宣传站31个,科技人员86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7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胡襄镇有文化站、豫剧团各1个,村文化活动室30个。农家书屋16个,藏书14万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8970户,入户率86%。
2011年末,胡襄镇有体育场20个(含学校体育场9个),11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胡襄镇有一级甲等乡级
中心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27个;病床72张。专业卫生人员102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
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6人。2011年,
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0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2%。
社会保障
2011年末,胡襄镇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户,人数52人,支出10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99户,人数1595人,月支出13.8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67人,支出3.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6.5万元。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参保率8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胡襄镇有邮政储蓄所1个,投递点30个,乡村通邮率100%,累计发行报纸期刊3300份(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8个,
固定电话用户2000户,移动电话用户2.6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4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胡襄镇有自来水厂1个,生产能力1000吨/日,有深水井1眼,供水主管道总长12千米,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0%。排水管道长16千米。
2011年末,胡襄镇有35千伏
变电站1个,主变电器6台,高压输电线路4条,
镇区用电量768万千瓦时。
2011年末,胡襄镇有花坛200个,绿地6处,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人均绿地20平方米。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封舜之后
陈胡公于此,筑胡襄城
世袭为胡王。据《
柘城县志》(清光绪版)记载:"城
东北地区三十里,“有胡襄墓"。清咸丰九年(1859年)筑胡襄堡,
周长2600米,建东、西、南、北四门。按史记,周西伯十三年夏四月封舜的后代胡公满于此,筑胡襄城,故名。至明朝初年胡襄城更名为胡襄集沿用至今;民国元年(1912年),设胡襄集北牌、南牌,属东北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胡襄乡、曹楼乡联保,属第二区。建国后,1950年设区为
元山区。1955年为胡襄区。1956年调整为
中心乡。1958年设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为区。1964年改为公社。1983年公社改称乡。1997年2月撤乡建镇。近几年,胡襄镇先后被命名为省、市“特别改革实验乡镇”、“科技示范乡镇”、“文明乡镇”、“
计划生育十强乡镇”。多次被县命名为“工农业生产标杆乡镇”、“烟叶生产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4年4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
经济现况
农业
2011年,胡襄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1亿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8.5%。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3万吨,人均637
千克,其中小麦2万吨,玉米1.3万吨。主要
经济作物有大蒜、三樱椒、棉花、烟叶、西瓜、
胡芹等。2011年,大蒜种植面积8000亩,产量1.2万吨;三樱椒种植面积1.2万亩,
干辣椒产量3600吨;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1500吨;烟叶种植面积800亩,干烟叶产量120吨;胡芹种植面积800亩,产量3000吨。
胡襄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和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8万头,出栏5.1万头;羊饲养量2.9万只,出栏1.6万只;家禽饲养量65.2万羽,上市家禽52.1万羽。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2个。
工业
胡襄镇以木材加工、纺织、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
2011年,胡襄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实现
工业增加值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8%。2011年末,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职工560人,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2家。
商业
2011年末,胡襄镇有商业网点290个,职工83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1亿元。有大蒜交易专业市场、三樱椒交易专业市场、建材交易大市场各1个,年成交额5600万元。
金融业
2011年末,胡襄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00万元。
乡镇企业
胡襄镇把
民营企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搞好桐木加工、辣椒、大蒜、
胡芹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到2005年已发展农业加工企业23个,
总产值678万元;工业企业133家,总产值9964万元。仅木材
加工业就达80多家。500万元以上支柱企业有宏天木材
加工厂、振远林业加工有限公司、永昌电器厂、彩灯厂、金帝制衣厂、农机加工修配厂等20多家。通过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个体企业,壮大
民营企业。促使全镇的企业滚动式发展,逐步走企业集团化发展之路。目前,已建有胡襄镇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有胡襄镇以诚信、好客、热情服务,以良好的内外环境,广泛的优惠政策成为海内外客。
交通
胡襄镇境内有206省道经过。
历史文化
相传
西周公国封舜后裔
陈胡公于此,筑胡襄城,故名胡襄集。
新闻报道
记得20年前《商丘日报》创刊的时候,编辑部梳理商丘名优特产,把
胡芹排在了靠前的位置。因为它根小棵大、茎部光滑、清脆无渣、芳香可口,素有“芹王”之称。在古代,宋代以来属历代贡品。由于它盛产于胡襄集附近,于是人们把它叫做胡芹。相传,
赵匡胤在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正式当了皇帝,把他曾当过节度使的
睢阳区改为
应天府。应天
知府为了讨好皇上,用胡芹进贡以联络感情,得到了宋太祖赵匡的赞赏。自此以后,胡芹就作为贡品延续到
清代。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胡芹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特殊功效。所以,它作为一种绿色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喜爱。
记者一直在思考,胡芹为什么能有千年不变的品质呢?胡芹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庆向记者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这个地方特殊的沃土和水质。10公里地以外的地方曾有人用
芹菜种子试种,但生产出来的芹菜有渣,品质锐减。这里可以借用一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二是种子必须用
胡芹村传统的菜种,而又每年提纯、复壮、优化。有好事者也曾用外地芹菜种下种,也曾试种过西芹,结果不但生长不好,品质也是锐减。三是独特的栽培技术和储藏技术。刘支书介绍说,胡芹讲究“三立”,
立夏育苗,
立秋移栽,
立冬收获。传统的陆地菜,气温一到零下(
摄氏度)就要收获,而胡芹村的菜农1999年从外地引进了温棚技术,一到立冬,就架起了大弓棚,多生长半个月左右,一亩地竟能增产1000多公斤哩。亩产最高可达7000公斤,一棵最重可达两三公斤。
芹菜上窖,更加清脆,一公斤能多卖4角钱左右。芹菜窖是在平地上挖2尺深的坑,垛2尺高的土墙,放上芹菜后,用塑料薄膜、玉米秸、
草苫子保暖。芹菜上窖不但增强品质,还使它在根部生长出嫩芽,当地人叫芹黄。50公斤芹菜能生出15公斤芹黄,一公斤芹黄一般能卖4元多钱,最贵时一公斤能卖十一二元。
记者了解了胡芹本身的情况,又想知道胡芹村发展芹菜的种植历史。刘支书告诉记者说:胡芹村村不大,地很少,全村860人,只有758亩地,180户人家分4个自然村。虽然
胡芹很早就出名了,但多年来一直是陆地菜,上不了规模。农民也未能致富,1999年以前最高年人均收入才1300元。1999年,26岁的刘庆全是村委会主任,他主动走出家门,到外地考察学习蔬菜种植,引进弓棚。胡芹生产不但产量增加,面积也迅速扩展。4个自然村除了刘庄少一些,胡庄、王李行、张菜园家家户户种胡芹,占全村土地的80%。弓棚的引进,改变了胡芹村的传统种植历史,也使刘庆全在胡芹村威信更高,于2002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问,
胡芹种植季节性强,那么,春夏时节怎么利用土地呢?刘支书说,胡芹又带动了其他蔬菜的种植。在胡芹村的土地上,一年四季是蔬菜。每年一进入1月,就栽植了黄瓜、西红柿,双层膜保温,同时黄瓜里面套种
荆芥,西红柿里面套种黑白菜、
黄心菜;夏秋季,种植辣椒、豆角、茄子等陆地菜。胡芹村的种植模式就这样定型了。
我们开始给菜农算收入账。以半亩地为单位,春季黄瓜、西红柿等:二三千元;夏秋季陆地菜:二三千元;冬季胡芹:五六千元。
胡芹村种菜致富了,他们就开始提高生活水平。2002年,在胡庄首先搞胡芹新村,统一规划,统一建筑,每户一座楼,上下两层。当时每户投资在五六万元。2003年,省长李成玉来到这里视察。刘支书说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起身就要去拿他和省长的合影照片。
陪同记者采访的高主任介绍说,胡襄镇历来重视胡芹种植。记者对他们的做法归纳为六个字:宣传、扶持、推广。
先说宣传,在公路边制作大型宣传牌,印制广告宣传单,在胡芹包装袋上印制胡芹介绍。再说扶持,为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镇里积极申请沼气池扶贫项目,去年在胡芹村发展120多个沼气池,用沼液喷洒胡芹,使苗壮长势旺,不生虫,不打药,还能增产10%。说到推广,主要是在胡芹村周边的村庄,采用胡芹村的菜种和技术,在史庄村、陆洼村、李兰村、侯庄村已经发展1500亩。
胡襄镇新任党委书记王书记虽然刚刚到任3个月,对于进一步开发胡芹已经有了新的打算。过去
芹菜的销售主要在当地,销往外地的芹菜每年也就是六七万公斤,虽然不愁卖,但价格也就是2元钱左右一公斤。现在他们正在积极筹备在国家注册商标,搞真空包装,把产品打入大中城市,既提高了价格,又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地方的美誉度,可谓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