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战斗机(俄文:МиГ-23,英文:MiG-23,北约代号:Flogger,译文:鞭挞者),是
苏联米格战斗机研发的一款超音速
喷气式战斗机。
20世纪60年代,
苏联空军装备的MiG-21的存在雷达和航空电气设备过于简单、航程过短、武器搭载量不足等缺点,后续机型的开发尤为重要。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总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亲自挂帅,开始新飞机的研制工作。原型机于1967年进行首飞,1968年被批准大批量生产。
米格-23系列战斗机产量超6000架,还出口至20多个国家,参与了
贝卡谷空战、
两伊战争等多场战争。米格-23系列战斗机曾守护了
苏联的天空,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主力战斗机。也是中国重新吸收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一个窗口和台阶。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20世纪40年代,
德国Mep.1011首先采用变后掠翼技术,60年代,该技术开始走向成熟。当时
苏联空军装备的MiG-21的存在雷达和航空电气设备过于简单、航程过短、武器搭载量不足等缺点,后续机型的开发尤为重要。同时,苏联
米格战斗机了解到,
美国正在研制可变后掠翼的
F-111战斗轰炸机。经过试验,设计师们发现可变后掠翼设计有助于改善飞机的飞行性能,总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亲自挂帅,开始新飞机的研制工作。
研制历程
动力构型之争
苏联空军希望新型战斗机具有较大的有效载荷量、航程和火力,配备较精密的机载感测装备增加拦截能力,只需要简单的地面拦截管制就能有效执行任务。此外,新战斗机还被要求在飞行极高速度和爬升速度时也都需要超过MiG-21。
20世纪60年代,各国热衷于研发垂直起降(VTOL)和短距起降(STOL)飞机,而且各国都推出了几款试验机。当时的
苏联空军专家希望研发中的战斗机至少要具备STOL特性,在简易机场的起降能力必须优于MiG-21。米格设计局的专家们决定采用两项较具可行性的设计方案——可改变主翼后掠角度的可变几何翼(Variable Geometry.VG)俗称变后掠翼;以及可提供起降所需升力的升力喷气发动机(lift jet),分别造出一架原型机进行测试。
23-01号与23-11/1 号
米格设计局首先将升力喷气发动机用于MiG-21,设计出了MiG-21PD试验机进行可行性验证,1964年23-01号机开始研制,1967年4月3日首飞,配备有升力喷气发动机,被称为MiG-23PD,采用类似半圆形进气道和进气锥,沿用MiG-21的中置式
三角翼飞机、SPS襟翼以及全动式尾翼。它的短距起降能力极佳,起飞滑行距离仅180-200米,降落滑行距离约250米,但由于存在许多缺陷,如机身装置两台
升力喷气发动机会导致燃料装载能力大幅较低:动力运行效率不佳,升力喷气发动机仅在飞机起降时提供推力,在正常飞行时无法提供任何用处;动力系统过于复杂,不但
升力喷气发动机的可靠性让人质疑,还会增加操作和维护的难度:低速飞行的操作控制性不佳。所以仅实施14次试飞就停止发展。
23-11/1号于1965年开始研制,采用上单式变后掠翼,主翼基部有一小段固定结构,主翼中段、外段为活动翼,活动
翼装有前缘襟翼和单缝后缘襟翼。取消了复杂的
升力喷气发动机配置,仅配备1台R-27F-300型涡轮喷气发动机,1967年6月10日进行首飞。相比于23-01号原型机,23-11/1号原型机武器和燃料携带量较大、在整个飞行包络线都易于操作控制、高速性能较佳、具有较长的航程和较佳的续航能力。因此1968年10月6日,苏联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决定23-11/1号飞机胜出,变后掠翼成为米格设计局的新型战斗机构型,随即以23-11/1号机为基础研制出MiG-21的后继战斗机。1968年11月6日米高扬签发了试飞
总结报告,该机迅速通过国家鉴定,被批准大批量生产。
MiG-23历经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也就有三种主要的改型:S,M,ML。S型即最初生产型,装了推力更大的R-27-F2M-300
发动机,和原型机在外观上不同在于垂尾后移。M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MiG-23改型。
生产历程
米格-23战斗机从1968年开始生产,至1984年停产时产量超6000架。
装备历程
1972年,
苏联空军开始装备米格-23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初,米格-23构成了原苏联空军前线
航空兵的中坚力量。其前线
航空兵至少拥有1100架米格-23M/ML/MLA,其中600多架装备驻东欧的15个战斗机团。在1997~2002年间,“鞭挞者”已从
俄罗斯、
独立国家联合体及东欧国家的空军中陆续退役,但在第三世界国家,米格-23仍在担负重要作战任务,
伊拉克空军曾有30多架“鞭挞者”保持着战斗准备状态。
叙利亚空军装备有60多架米格-23,古巴空军拥有30多架米格-23MF“鞭挞者”-B/米格-23MLA“鞭挞者”-G,另有40多架“鞭挞者”-G出售给
朝鲜人民军航空与反航空军。
基本设计
机型结构
米格-23采用半硬壳式铝合金机身,机身内装有大量隔板。机体两侧采用可变二维进气口设计,机翼采用悬臂式上单翼设计,由固定翼和活动翼组合而成,固定翼包含前部翼套和中央翼盒,翼盒内装有活动翼的相关传动组件。活动翼可设定为16度、45度、72度三个后掠角度,活动式前缘襟翼共分成四段,约占整个活动翼全长的2/3.全翼展的单缝襟翼分为三段,最外侧一段具有独立的制动装置。
动力系统
米格--23系列配备有多款
发动机最初生产的MiG-23S配备R-27F-300型发动机,最大推力67620牛,加力推力98000牛,而双座的MiG-23UB教练机则使用推力
相等的R-27B-300型发动机。MiG-23M配备推力升级的R-29-300型发动机,最大推力81340牛,加力推力119560牛。自MiG-23ML开始换装R-35-300型发动机,最大推力83790牛,加力推力127400牛。
除了主翼内的燃料箱外,在MiG-23MF型之前,其机身内设有4个燃料箱,另外,在机腹部和固定翼下方还可挂载3个容量800升的辅助油箱。续航距离可达850千米。MiG-23的高速性能颇佳,高空极速达2.35
马赫,低空极速为1.27马赫,战斗机最高升限约18500米。
武器系统
各型米格-23战斗机机身内部均固定安装1门23mm的ГШ-23双管炮,备弹量200rds。米格-23有5个武器挂架:即左右机翼下各有1个,左右进气道下各有1个,机身下中央有1个。最大载弹量2000kg,主要的外挂武器有K-13(AA-2“环礁”)和/或Р-60(AA-8“蚜虫”)红外型近距
空空导弹、P-23P(雷达型)/T(红外型)(AA-7“尖顶”)中距空对空导弹、YB-32-57型
火箭弹中国湖泵动式榴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57mm火箭弹)、ГП-9炮舱(内装ГШ-23Л双管炮其弹药)和炸弹等。
航电系统
系列战斗机均配备有完整的火控雷达、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仪降系统、敌我识别装置、雷达预警接收装置等装备,而且随着机型不断改进,相关系统的功能不断获得提高,使其成为一种综合性能与美制F-4”鬼怪”II式和法制“幻影”F1同级的战斗机。
座舱系统
米格-23座舱盖由平板形固定风挡、双曲面侧风挡组成的半埋式贝壳形.向后折翻,转开角度可到57°,并能微开100毫米,前玻璃为19毫米厚的硅酸盐材料,两侧为10毫米厚耐热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舱盖骨架为标准型材,舱盖两侧安装了反光镜,头上部安装了一个潜望镜。
起落架
米格-23的起落架设计特殊,主起落架采用摇臂式减震支柱设计,配备无内胎式单轮,起飞后以折叠方式收入机身内,前起落架则采用复轮式配置。此外,在主起落架后方的机身两侧可装置助推火箭以缩短战斗机的起飞距离。
干扰能力较差。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米格-23战斗机从1968年开始生产,至1984年停产时产量超6000架。1972年,
苏联空军开始装备米格-23战斗机。米格-23战斗机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
苏联的主力战斗机,还出口至20多个国家。米格-23战斗机已经从
俄罗斯空军中全部退役,不过仍有11个国家还在使用这种飞机。
20世纪80年代初,米格-23构成了原苏联空军前线
航空兵的中坚力量。其前线
航空兵至少拥有1100架米格-23M/ML/MLA,其中600多架装备驻东欧的15个战斗机团。在1997~2002年间,“鞭挞者”已从
俄罗斯、
独立国家联合体及东欧国家的空军中陆续退役,但在第三世界国家,米格-23仍在担负重要作战任务,
伊拉克空军曾有30多架“鞭挞者”保持着战斗准备状态。
叙利亚空军装备有60多架米格-23,古巴空军拥有30多架米格-23MF“鞭挞者”-B/米格-23MLA“鞭挞者”-G,另有40多架“鞭挞者”-G出售给
朝鲜人民军航空与反航空军。
实战运用
1979年9月19日MiG-23ML首次参加空战,在
黎巴嫩上空攻击RF-4侦察机,但未能将其将其击落。
1982年6月6日至11日,叙利亚与
以色列在贝卡河空战中叙利亚击落以色列飞机23架,自己损失47架,其中大部分是MiG-23。同年12月一次空战中,
叙利亚MiG-23ML击落3架以色列的
F-15战斗机和1架F-4,自己无损失。
1982年贝卡之战,叙利亚的MiG-23BN对以色列纵深区域的目标进行了袭击。有多架MiG-23BN被以色列的
自行高射炮击落。此外,MiG-23BN在
安哥拉及
两伊战争中均参加了战斗。
1985年,
古巴驾驶员驾驶MiG-23MF在南部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C和幻影III展开空战。MiG-23MF首先被击落1架;之后MiG-23MF用AA-8近距
格斗导弹击落数架幻影F.1C和幻影III,夺得了制空权。
两伊战争中,
伊拉克的MiG-23MF用于截击
伊朗作为
战略轰炸机和
侦察机使用的F-14A,双方均未建树。
1989年
利比亚的两架MiG-23被两架
F-14战斗机击落。
1989年7月4日,一架发生机械故障的驻
波兰苏联红军米格-23在飞行员弹射逃生后继续飞行900千米,飞越波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
荷兰、
比利时5国领空,最后因燃料耗尽坠毁在比利时,造成一名18岁男子死亡。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米格-23MF被
F-15战斗机击落6架,但米格-23MF也至少用 AA-7
空空导弹击落1架
F-16战斗机。
2002年4月,
以色列一架
无人侦察机遭
叙利亚空军一架米格-23击落。
2014年3月23日,
土耳其F-16战斗机击落一架叙利亚米格-23战斗机。
2016年7月7日,在利比亚空军针对ISIS的军事行动中,利比亚空军一架米格-23BN战斗攻击机在空袭ISIS时被击落,飞行员Idrissal-Obeidi阵亡。
2017年7月6日,
印度军方一架米格-23在印度西北部
拉贾斯坦邦(位于
巴基斯坦附近)坠毁。
衍生型号
MiG-23S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称为“鞭鞑者”A型,米格-23系列极初期型机,因配备“
蓝宝石”(Sapfir)火控雷达而被称为MiG-23S,并没有进入第一线部队实战服役,由于该机的机体强度不足,所以仅供测试单位的战术测评之用。共生产约50架。
MiG-23UB 战斗教练机
于1969年首飞,次年服役。该机是直接从MiG-23S修改而来,主要任务为在良好和恶劣天候条件下进行日、夜间飞行训练,训练飞行员起飞、降落和配备不同武器或
导弹状况下的所有飞行包线的控制。包括后续少量改进型共生产770架左右。
MiG-23M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为“鞭鞑者”B型,MiG-23M最重要的改进是配备功能较强的RP-23D-3“蓝宝石”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新型
火控系统、自动飞行装置和图曼斯基R-29-30O型发动机,另外,垂直尾翼向后移动,后段机身增加第4个油箱换装拥有翼根前缘延伸面的新式主翼。1972年中期进行首飞,是“鞭鞑者”系列里生产数量最多的机型,连同其外销型最多每年生产超过500架,总生产量约2000架左右。
MiG-23MS/MiG-23MF
MiG-23MS和MiG-23MF是MiG-23M的外销型,MiG-23MS是1973年出口的性能简化型,外形的最大特色是较细长的鼻锥罩,由于配备较简单的雷达和航电系统、较差的武器装备(仅配备R-3S/R-3R和R-23
红外线制导型
空空导弹)以及与MiG-23S相同的
R-27导弹F2M-300型
发动机,因此综合性能较差,不具备视防区外空战能力。MiG-23MF的规格基本上与MiG-23M相同,是1977年出口的机型。
MiG-23ML/P
MiG-23ML于1976年出现。这是由MiG-23M大幅改进而来,机体抗过载强度增加到8.5g,外形的主要变化是缩短垂直尾翼和背鳍,以及主翼改用3段式后缘襟翼,而且满载燃料时的飞机总重量减少1吨左右,并配备有新发动机、新航电系统、新
导弹和新雷达功能,算是MiG-23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MiG-23P的航电系统获得进一步改进,可由地面管制站制导到拦截点执行任务,机上的制导系统依赖AFCS数字制导
计算机来使用,可以设定飞行路线并向飞行员显示接战程序。
MiG-23MLD
被西方国家称为“鞭鞑者”K型或超级“鞭鞑者”,是MiG-23ML在寿限中期回厂翻修进行的改进,MiG-23MLD最重要的改进在于提高机动性能,其外形的最大改变活动翼前缘接近翼套处的锯齿结构。MiG-23MLD装有世界上第一套内建式空战仿真器,使飞行员在不使用实弹的状况下便能进行武器发射和
空对地导弹制导的训练。
MiG-23B/BN
MiG-23B是
米格战斗机设计局设计的一款轻型
强击机,在MiG-23B的武器配备方面,除了机腹部的GSh-23L双联装
航空机炮之外,在机腹部的4个短舱架和翼套的2个短舱架可挂载较多的武器,包括战术
核弹、空对地导弹、大口径
火箭弹、火箭吊舱和共计4种的多种炸弹组合——18枚50
千克炸弹、18枚100千克炸弹、8枚250千克炸弹、6枚500千克炸弹,此外,在两翼翼套下方的2个挂架可挂载UPK-23-250
航空机炮吊舱。
MiG-23BN换装与MiG-23M相同的R-29B-300型
发动机,并且改用性能较佳的SOKOL-23N型导航攻击系统。
其它型号
米格-23A属于米格-23战斗机舰载型,没有正式装备;
米格-27攻击机是在米格-23BM和米格-23BK基础上研制的全新
歼击轰炸机;米格-23MLD属于米格-23截击改进型上的加强型号;米格-23MLA属于米格-23战斗机的截击改进型,更新了原有的电子设备。
总体评价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飞行速度大,但米格-23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
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而它的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不失为一种对地 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
这位“战场老兵”,曾守护了
苏联的天空,身在异国时又经历了颇多战火,可谓战功赫赫。由它改进而来的各种新机型也如雨后春笋般渐渐崭露头角。
俄米格-23MLD是米格-23系列中空战能力最强的一型,也是
俄罗斯第一种具备完整俯视俯射能力的战机。
虽然“米格”-23战斗机的整体设计并没有被中国国内的航空科研单位全面认可,但是确实可以说“米格”-23是中国重新吸收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一个窗口和台阶,通过这个窗口中国不但看到了国外战斗机在技术上的迅速发展,了解了苏联先进战斗机在设计条件和应用思想上所进行改变,接触到了国外战斗机较为先进的航空设计观念和应用方法。更加重要的是通过“
米格战斗机”-23战斗机样机的引进和技术摸底,使
中航集团人清楚的感受到了国内战斗机在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在技术发展路线上也得出了在加快国内技术开发的同时努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