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击轰炸机
具备自卫空战能力的战术轰炸机
歼击轰炸机(英语:Fighter 轰炸机),又称战斗轰炸机,是以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地面目标为主、投掷外挂载荷后也具备空战能力的军用飞机
1911年11月1日的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奉命驾驶改装过的朗派乐-道比单翼侦察机,在驾驶舱两侧垂直悬挂了几枚重约2千克高爆弹,飞到土耳其军队上空时,飞行员用手取下炸弹向目标扔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受到国际军事界重视,开始研制专门用于轰炸任务的飞机。1941年,美国生产出P-40D驱逐机,上面装有炸弹挂架,能挂炸弹约230千克,用于打击地面目标。后来,美国率先使用“歼击轰炸机”这一名称。1955年,美国专门设计的歼击轰炸机F-105首次试飞,随后装备部队,1967年制成F-111战斗轰炸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空军开始装备歼击轰炸机,最初也是用战斗机改制,后来研制成新型的可变后掠翼的苏-24。1974年,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狂风”首次试飞。
歼击轰炸机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各国航空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歼击轰炸机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航程远,载弹量大(6吨以上),有自主导航和精确投放弹药的能力及很强的电子战能力。歼击轰炸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战斗机改型而来,二是专门设计。歼击轰炸机同时具备空战和较强对地攻击能力,主要用于遮断和孤立战场,以对地/海为主要攻击目标,可以深入敌方纵深攻击战略目标、遮断或削弱敌后方对前线的支援,也可用于战场上空的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战术目标。
发展历程
早期的歼击轰炸机,主要是由歼击机改装而成,携带的武器一般为炸弹,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于1941年生产的P-40D驱逐机,即装有炸弹挂架,可挂炸弹约230kg,用以轰炸地面目标。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空军用歼击机改制的苏-7,后又研制成新型的可变后掠翼的苏-24,均属歼击轰炸机。美国专门设计的于1955年首次试飞,随后装备部队的歼击轰炸机F-105,1967年又制成F-111战斗轰炸机英国、前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狂风”于1974年首次试飞。
在1982年发生的英、阿马岛海战中,阿根廷利用6枚机载法制飞鱼反舰导弹飞鱼导弹成功击沉了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是歼击轰炸机挂载空舰导弹对舰攻击作战方式最瞩目的一次成功,这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舰攻击方式。
由于歼击轰炸机的发展,轻型轰炸机已逐步被淘汰。随着机载电子设备的不断改进和现代格斗导弹的广泛使用,歼击轰炸机的空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歼击轰炸机作为综合性能较强的多用途战机,也是各国追求经济性和实效性的重点研制对象,比较先进的歼击轰炸机有美国的FB-22、俄罗斯的苏-34等。
一般轰炸机对地面或海面目标攻击时,主要采用飞行员目视瞄准的直接轰炸方式,轰炸瞄准过程中要求目标始终位于飞行员视野范围内,轰炸精度受飞行员目视瞄准的准确度的影响。歼击轰炸机采用连续计算投放点(CCRP)的间接轰炸方式,机载机现实位置与正确投弹点位置的比较由火控计算机自动完成,不需要由飞行员对目标进行方位和距离瞄准,因此当目标移出飞行员视野范围时,载机仍能完成轰炸任务。其轰炸精度主要取决于机载火控传感设备测量载机和目标位置及运动参数的精度。
性能装置
歼击轰炸机能携带普通炸弹、制导航空炸弹(激光或电视制导)、反坦克子母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有的能携带核弹,并装有火控系统,具有较强的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能力。它还可带空空导弹用以自卫。投掉插件武器后,可用于空战。在战区内,歼击轰炸机主要以低空大速度飞行,并依靠电子干扰手段进行突击。为使飞机具有较强的低空抗颠簸能力,其翼载荷较大。为保障低空飞行安全,有些飞机装有由防撞雷达和自动驾驶仪等交联组成的地形跟随系统。飞行中,防撞雷达可及时发现前方障碍物,并由计算装置控制自动驾驶仪,把飞机拉起,基本保持预定的离地高度。
为保障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能准确地飞到目标上空,并发现目标,机上装有:①惯性领航系统和多普勒雷达;②微光夜视仪,可供在暗夜看到地面上20~30公里远的中型目标;③前视红外观察仪,可供在夜间看到地面上20公里远的与背景温度差别较大、设有伪装的目标,如发电厂、坦克群和车队等。
主要特点
歼击轰炸机是一种兼有歼击机与轻型轰炸机特点的作战飞机。它的主要特点是:
(1)比起普通轰炸机它的飞行速度比较快,一般在1.5M-2.3M之间。这赋予了它良好的高速突防能力,使其在战场上有较强的生存几率。
(2)有先进的火控设备,这提高了它的打击精度。
(3)比轰炸机对机场的要求更低,1500米的跑道就可以使用。
(4)机动性能比轰炸机高得多,与普通歼击机差不多,可以硬碰硬的对抗截击机。
存在的问题
尽管歼击轰炸机比起轰炸机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它的载弹量要低一些,作战效能要差一些,因此不能完全取代轰炸机,也无法完全同机动性和空战性能优异的歼击机相对抗。
歼击轰炸机在反舰作战过程中,面临下面的问题:
(1)综合性能的歼击轰炸机,可以挂载的兵器种类很多,但是由于其挂点和载荷限制,单机挂载兵器种类和数量受到限制,进行编队作战时,需要有效的协同攻击战术。
(2)由于大部分的歼击轰炸机是在老机型基础上改型而成,其飞行性能要低于当前的歼击机,自卫能力相对较弱。
(3)歼击轰炸机数量优势不明显。作为特种作战方式时,无法形成规模。
作战任务
60年代以后,各种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大为提高,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歼击轰炸机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随着歼击轰炸机航程和载弹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轰炸机的任务也可由它来完成。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70年代以后,只有美、苏两国尚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如美国的B-1和苏联的图26,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对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易于分散隐蔽,不易受敌方核导弹摧毁,同时使用灵活,便于打击机动目标,已成为弹道导弹的重要补充打击力量。
著名型号
F105
F-105是作为F-84后继机发展的单座超音速美国F-105攻击机,1955年首飞,1984年退役。50年代初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打核战争,战术空军也要具备战术核轰炸能力。因此F-105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实施战术核攻击,也可外挂常规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
F111
F-111“土豚”(英语:F-111Aardvark)是一款由美国通用动力于1960年代时开发制造、美国空军与海军联合参与设计案的成品多用途中距离战斗/强击机。1964年首飞。当时空军的设计需求是一架能够全天候、以低空高速进行远程攻击的战术轰炸机,而海军的需求则是一架能够长时间滞空的舰队防空用拦截机。但是开发中的许多问题导致舰载拦截机版本的设计(F-111战斗轰炸机B)没有实现,F-111最后仅为空军采用。F-111A型机于1967年交付使用。1996年7月26日F-111退役。
F15E
双座全天候战斗轰炸机,它是根据1982年美国空军计划研制并投产的F-111后继机。机身结构加强,座舱经过重新设计。后期型发动机升级为F100-PW-229。重点改进航电设备,包括:换装APG-70雷达,加装蓝盾吊舱,以保证目标发现与识别以及改进武器发射精度,原来的二余度模拟式CAS改进为具有自动地形跟随能力的数字式三余度电传飞控系统,改用环形激光陀螺惯导系统等。
1986年12月11日生产型首飞,1988年4月12日开始交付,原订购392架,1988年削减到200架,后又增加到224架,现已全部交付完毕,共计装备5个空军联队。日本也装备了3个中队。
苏7
苏-7是苏联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的单座单发战斗轰炸机,是作为米格-19战斗机的后继机设计的。苏-7于1955年首次试飞,1958年投产,1959年服役,编号苏-7Б。西方给绰号“装配匠”(Fitter)。本来该机是作为空战战斗机设计的,后来作为前苏联前线航空兵的标准战斗轰炸机。
苏24
苏-24双座、双发、变后掠翼重型战斗轰炸机是苏联第一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战斗轰炸机。该机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制。60年代后期始研,1970年试飞,1974年始装。已有800余架服役,大部分尚在俄罗斯空军。它的出现,增强了苏联航空兵的战区进攻能力和战略突袭能力。苏-24的装备数量已达1000架以上。绰号“击剑手”。
苏-24歼击轰炸机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的双座双发变后掠翼歼击轰炸机,为美苏冷战苏联空军最有效的远程战术攻击平台,主要战术使命是深入敌境,攻击其陆军集结部队或空军基地。苏-24的研制始于1964年,目的是以低空突防的方式穿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雷达警戒网,将北约空中力量扼杀在地面,并摧毁其在西欧的纵深目标,保障地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1965年,苏霍伊设计局根据空军要求,开发出编号为T-6的原型机,经过一系列性能测试后被苏联空军采用,正式命名为苏-24。此后,苏霍伊航空集团又对飞机细节部分不断改进,至1974年12月,首批生产型苏-24交付部队,北约将其命名为“击剑手”。
苏-24是苏联红军第一种装备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的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航电技术水平登上新台阶,作战效能比前一代的雅克-28提高2~2.5倍。苏-24的整体导航/火控系统被称为PNS,可实现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和指示、投弹、雷达告警和反辐射导弹压制、以及自动或半自动驾驶。该系统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依靠地形跟踪系统,可保证飞机在200米低空以1320千米的时速突防,极大提高了飞机的生存能力。
苏34
苏-34战斗轰炸机原称苏-27IB,是由俄罗斯的莫斯科苏霍伊航空集团联合公司研制的战斗轰炸机。苏-27战斗机IB在1990年4月首飞。计划用于替代苏-24和苏-25两种作战飞机。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苏-34同样被命名为“侧卫”。苏-34的原型代号为T-10B。
此外,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还有苏-32、苏-39攻击机等机型。
飞豹
歼轰-7,编号歼轰-7(JH-7、FBC-1“飞豹”战斗机,北约代号:比目鱼(Flounder)),是由中国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机。在战斗机世代上为标准的第四代战斗机,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2013年又传出研发出隐身版本。
近观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场局部战争,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战争中的一支决定性力量。尤其是海湾战争等已清晰地表明,以空军为主的空中力量已开始成为战争中首先使用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一定条件下,空中力量可以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国现有的航空兵器还很难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就飞机而言,我国现役歼击机由于作战半径短,携带武器后难以达到“千里”之外。而且我国现役歼击机突出高速、高机动性、高灵敏性等性能,一般重量较轻,难于携带重型武器,攻击能力太小。而我国现有的轰炸机武器单一,又无机动能力,难于应付高技术局部战争。因此,将歼击特性和轰炸特性综合于一体的歼击轰炸机,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歼轰-7”也就应运而生。
“飞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摆脱仿制之路,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制造和试飞成功的新一代作战飞机。“飞豹”是融现代航空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战鹰,有着全新的外形设计、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优良的火控装备,能对地面、海上目标实施强有力的攻击。其作战半径大,攻击威力强,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特性。该机集歼击、轰炸任务于一身,既有强大的进攻能力,又有良好的自卫能力,可供海军、空军通用等诸多特点,填补了我国军用飞机品种和作战方式的空白,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杀手锏”。
歼16
歼-16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所研发的一款从歼-11系列上发展而来的歼击轰炸机。该机的研制过程和中国以往的战机一样,较为保密,其原型为俄式苏-30MK2战机。2013年初,中国正式公开该战机。歼-16装备自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可与多目标作战并可以识别出目标的相关资料。歼-16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地位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
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单一用途的歼击轰炸机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与此相反,多用途的战斗轰炸机发展势头强劲。这一趋势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F-15、F-16战斗机幻影2000战斗机苏-27战斗机等,基本上都是一机多型。已经问世的第三代半战斗机如苏-35、台风、“阵风”等和第四代战斗机,如F-22战斗机F-35战斗机、T-50、歼-20,也都是清一色的多用途,即不仅有较强的空战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
参考资料
歼击轰炸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15
战斗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1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性能装置
主要特点
存在的问题
作战任务
著名型号
F105
F111
F15E
苏7
苏24
苏34
飞豹
歼16
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