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
腹腔动脉分支
肝动脉是腹腔动脉的3个分支之一,也称肝总动脉(arteriae hepatic communis)。从腹腔动脉发出后,居小网膜外层之后,沿肤腺上缘右行,随后转向前上方至幽门十二指肠上缘。在此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右动脉。自此斜向右上方,沿门静脉腹面和胆总管左侧而上行至肝总管后方,统称为肝固有动脉。至此遂分成肝左和肝右动脉。供给肝方叶血液的肝中动脉或发自肝右或肝左动脉,仅有10%是由肝固有动脉直接发出的分支来供给。
肝动脉组成
肝动脉一般由腹腔干发出,向右行,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处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向右上方行,分为肝左、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由肝总动脉发出后向下行,在幽门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动脉生理功能
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内含丰富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肝脏的物质代谢,其血流量占肝全部血流量的20%~30%,压力较门静脉高30~40倍。
肝动脉疾病
肝动脉提供肝脏35%的血供和50%的氧供,对维护肝脏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肝动脉先天性变异包括:主肝动脉之外的辅助动脉、肝动脉左右支分别起源等:最常见的变异是右肝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除先天性变异外,肝动脉可发生一些病变,多继发于全身或局部疾病之后,如假性肝动脉瘤。全身动脉硬化亦侵犯肝内、外动脉,在肝活检标本中常可见汇管区小动脉中层增厚。动脉造影可发现肝动脉狭窄或动脉瘤样改变。结节性多动脉炎时,约60%可累及肝脏动脉,组织学上表现为纤维蛋白样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继之出现反应性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外膜结节样改变,导致血管阻塞或血管瘤形成。动脉造影可发现动脉分支有多发性动脉瘤。非特异性变态反应性动脉炎时,可出现肝小动脉节段性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可发生于肝动脉主干,也可发生于肝动脉的分支。肝脏动脉静脉见于外伤、肝穿刺后及肝硬化肝动脉瘤、原发性肝肿瘤、Osler-Weber-Rendu病等,可有右上腹痛,在相应部位可闻及血管杂音:亦可致门静脉压升高,引发相应症状,如静脉曲张、出血。
肝动脉瘤
肝动脉瘤指肝动脉或其分支发生束状或囊状扩张,分为肝外或肝内型,是一种少见、非常危险的疾病一部分肝动脉瘤无症状,诊断比较困难,但是破裂后致死率很高。
病因
1.发生于肝脏创伤之后。
2.继发于胆结石、胆囊炎及胆道感染
3.继发于胰腺炎
4.继发于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如马方综合征
5.继发于动脉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
6.继发于全身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
7.医源性:继发于肝穿刺肝动脉造影及化疗肝脏移植之后。
临床表现
1.腹痛:为最常见症状.约占 2/3。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右上腹。一般为绞痛或者钝痛,并向右肩部放射。
2.出血:约占 50%。当肝动脉瘤破入胆道或胃肠道即表现为呕血或柏油便,破入腹腔常伴失血性休克破人腹腔者约占 44%,破人胆道者占 41%,破人胃肠道者占 11%,破人门静脉较为少见。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致死率约为 80%。
3.黄:约占 64%,系肝动脉瘤压迫胆总管、肝管或并存结石所致。出血之后,动脉瘤随之缩小,原来由动脉瘤压迫所致黄痘也随之消失。后者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发热:多与伴随疾病有关。
5.搏动的肿块:不常见,在胆囊区扣及震颤、闻及收缩期杂音,具有诊断价值约 30%患者出现典型的腹痛、出血及黄三联征。
治疗
动脉瘤直径小于 2m 的无症状患者可观察,直径大于 2m 者推荐进行治疗,有胆道梗阻则需要治疗。破裂出血时可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术(弹簧圈,明胶海绵等)或者外科手术治疗,比较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切除动脉瘤、血管吻合及移植血管。肝内动脉瘤和高手术风险的患者首选栓塞治疗。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瘤出血及手术对肝脏动脉血循环的影响。因此,动脉瘤未破裂之前和破裂后早期确诊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肝动脉血栓形成
病因
本病很少见,多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原位肝移植术后;亦可继发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栓子脱落、导管插人或细胞毒药物灌注、胆囊手术损伤、血管吻合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或腹腔恶性肿瘤压迫和侵犯偶可发生于肝脏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
临床表现
患者有原发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上腹部手术史或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突然阻寒后,造成肝脏或部分肝叶梗死,随后可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突发右上腹疼瘤、血压下降及休克,继之出现黄疽,发热;肝功能试验示肝细胞损伤,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突然进行性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急剧延长,白细胞也升高。可出现肝功能衰竭伴少尿、昏迷如累及胆总管可致其缺血坏死,可引起黄疽、腹膜刺激征等。
诊断与治疗
急诊彩色多普勒及肝动脉造影检查,对于发现血栓及确定梗死范围有帮助。CT 血管成像对于明确诊断也有重要意义。首先应治疗原发病,给予抗生素,以预防缺氧及肝脏继发感染,并按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急性发病肝脏梗死面积大可作溶栓治疗,通过肝动脉造影导管灌注尿激酶,并静脉滴入肝素
相关事件
肝动脉栓塞术
2021年5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成功为3例肝恶性肿瘤并肝内转移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3例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并肝内转移,术前诊断明确,按BCLC分期均为C期,均为手术不可切除或需降期治疗后再考虑能否手术切除病例。术前,经科室认真仔细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病例适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张宏副主任医师手术团队先后顺利为3例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复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第二天均能正常下床活动,已出院。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一种微创手术,该治疗技术经皮穿刺动脉血管,用导管选择肝肿瘤靶血管后,经导管灌注化疗药,再用栓塞物质阻断肝肿瘤血供,是一种把肿瘤细胞“饿死”的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除肝功相对较差、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或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外,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需术前栓塞或化疗达到降期效果再考虑手术切除的肝癌、术后预防复发或已复发再治疗的肝癌患者都非常适用。
鱼刺经吞咽“游走”至肝动脉
2023年3月31日,51岁的王先生(化名)吞咽鱼刺后出现胸痛症状,来到当地医院就诊,内镜检查未见食管异物后,经CT检查:一尖锐高密度异物经胸段食管刺入胸主动脉形成主动脉食管瘘;4月1日急诊行开胸手术,但术中未找到鱼刺,仅修补主动脉破口,使用聚维酮碘生理盐水冲洗胸腔并放置引流管。为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23年4月7日转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入院后急诊行腹部增强CT扫描,并未见明确造影剂外溢,但由于鱼刺在CT下显影也为高密度,增强后无法明确鱼刺位置。后联系放射科进行图像后处理及三维重建。获得三维重建图像后,血管外科与影像科沟通行腹部彩超检查,最终定位鱼刺已“游走”至肝动脉。2023年4月14日,血管外科黄斌教授、郭强副教授为患者进行手术。术中,于右肋缘下作切口,游离裸化肝动脉后发现1根2厘米鱼刺穿过肝动脉,取出鱼刺后修复肝动脉。王先生术后腹痛症状消失,7天后出院;6个月后随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目录
概述
肝动脉组成
肝动脉生理功能
肝动脉疾病
肝动脉瘤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肝动脉血栓形成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相关事件
肝动脉栓塞术
鱼刺经吞咽“游走”至肝动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