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彬(1792年2月15日-1869年3月7日),
清代学者,湖北荆州府枝江(今湖北宜都)人。他是岁贡生,
曾子修
同治《枝江县志》。后隐居,开门授徒。与高安周柳溪、彝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王永彬著有《围炉夜话》,与
洪应明之《
白话菜根谭》、
陈继儒之《
小窗幽记》共称为“处世三大奇书”。他一生经历了
爱新觉罗·弘历、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旻宁、
咸丰、同治五个时期。王永彬有五个儿子,长子王海琴为
贡生。
王永彬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时,卒于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时,享年七十有八。为
赵昚时王刚中之后,经两次迁徙,直到其父
清代乾隆间才迁往荆州府
枝江市城西十五里石门坎(今
湖北省枝城市枝城镇石门坎人)。年少时,其仲兄去世,一度面临辍学,后发愤始得入县学读书。他不喜科举,很晚才恩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参与
编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担任“分修”。后候选教谕,因深受
儒家思想熏陶,在教学中,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同时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
王永彬涉猎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尤好吟诗,其同郡文友
王柏心为其撰写《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
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
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
朱锡绶耳闻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王永彬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
同治五年《枝江县志》记其《孝经衬解》一部,光绪《
荆州府志》记其《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三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的
藏书目录中记其《历代帝统年表》一卷、《先正格言集句》一卷、《
朱子家训》一卷、《六书辨略》一卷、《音义辨略》一卷、《帖集字楹联》一卷、《孝经衬解》一卷、《围炉夜话》一卷,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独柱山房诗文襟著》《脏腹病药夫》等。
清同治《枝江县志》收录其《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诗三首;
同治《远安县志》收录其《同友人游青溪》诗一首。
《围炉夜话》“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成书于清
咸丰甲寅二月。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
窑炉,与至交亲友畅谈人生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10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自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它与明代
洪应明撰的《
白话菜根谭》、
陈继儒撰的《
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