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博物馆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私立艺术博物馆
震旦博物馆(Aurora Museum)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地区,于2013年10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震旦创办人陈永秦开设的集典藏、研究、展览、运营、传扬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私人博物馆。
震旦博物馆共计6层,建筑面积6316平方米,建筑外观及内部结构装饰由安藤忠雄设计,因其外观特点,被称为黄浦江的文化宝盒。常设馆内藏品以佛教造像、玉器、陶器及青花瓷器为主,分常设展览与专题特展两部分陈列。知名馆藏文物有辟邪神兽、彩绘陶金彩乐俑、兽首玉带钩、青花双龙戏珠纹扁壶、观世音菩萨立像等。
震旦博物馆专门设立古器物学研究中心,在充分展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成就的同时,从古器物学的角度对藏品进行解析研究,多角度、多侧面向观众揭示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震旦博物馆结合地理优势,重点推出面向中青年的“白领艺文课堂”美育项目,包含“白领之夜”系列讲座和“非遗”系列工作坊等。2023年1月,震旦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排名84。
历史沿革
2003年,震旦博物馆台北馆开馆。
2005年,震旦博物馆在上海设立分馆,位于陆家嘴金融区震旦国际大楼的一层,上海震旦博物馆筹备工作启动。
2012年,上海震旦博物馆已初步建成。
2013年10月20日,上海震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场馆设计
震旦博物馆被称为黄浦江的文化宝盒,因其外观是玻璃幕墙构成的方方正正的几何体,晚上灯光开启,幕墙呈现蓝色,像一个巨大的珠宝盒。而博物馆的内部墙体,都是原色的混凝土铸就,光洁如镜,地面的颜色也与之相近,浑然一体。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及整个内部结构装饰都是安藤忠雄亲自设计的。
震旦博物馆的楼梯设计也简约而有意味。大门上方的空间挑高五层,植入扇形楼梯,楼梯的扶手和栏杆都是不锈钢质地,从上往下眺望,均匀分隔的栏杆空隙,在光和影之中,显现出线条之美。光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三楼展厅之上,他设计了一处挑高二层的拱顶展区,上下层以展品相呼应,颇具空间延展性。
震旦博物馆共计6层,建筑面积6316平方米,展品以中国古代器物为主,展示手段以实物为基础,结合不同器物特征,分别以时间和事件为主线,为受众呈现其精与美的两大特点。从二楼到六楼分别为古代陶俑、历代玉器、青花瓷器和佛教造像。各个展厅又分为精品展区、主题展区及研究展区。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
古代陶俑
“古代陶俑”展精选馆藏汉唐时期人物、动物及居家建筑等彩绘陶俑,结合动画虚拟场景,以行、衣、住、戏、乐为主题,在展现汉之栩栩、唐之盈盈的陶俑艺术成就之余,重塑汉代“事死如生”观念下朴拙活泼的社会氛围,以及唐朝“丰肥浓丽、热烈放姿”风致中蓬勃进取、气魄开张的时代气息。
历代玉器
“历代玉器”展精拣馆藏历代典型玉器,分设“古代玉器精品”、“汉代丧葬用玉”与“玉器古器物学研究”三个展陈单元,以不同视角揭示中国古代玉文化深厚内涵,在梳理历代玉器鲜明艺术风格及发展脉络的同时,具体呈现各个时期迥异的思想潮流、生活方式及美学观点。
青花瓷器
“青花瓷”展以“中国历代青花”“青花瓷的外销”与“青花瓷古器物学研究”为展陈主题,精选馆藏元、明、清三代青花瓷器,运用古器物学的研究方法细致剖析,在清晰勾勒青花瓷器绵亘六百年的风格特色和发展脉络之余,以此为媒介重现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盛况。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展主要由佛教艺术初期的犍陀罗造像与北魏隋唐等时期的本土化造像构成,以古器物学研究方法呈现各造像的材质特征与工艺技术,从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中国佛像的源起、本土风格的形成及古佛新生的意义,由一个侧面阐释华夏文明所具有的深厚艺术创作力与文化融合力。
特别展览
玉见设计-中国古代形纹设计特展 
“玉见设计“为震旦博物馆2017年重磅推出的玉器形纹设计特展,展览并非纯粹以器物型态作为展示重点,而是以“古人设计思维“为主轴,创造古今对话的连结-当我们去理解古代的器物时,不是“看“器物的形态、美学而已,更是进一步理解各种器物的“设计思维“。展览根据震旦古器物学中心所提出的四种设计思维工法-依料施工、角度取象、样稿组装、一元多式,进行展区规划,期望呈现出古人在进行器物设计时的思维逻辑。
洛克菲勒艺术基金收藏展:西方艺术大师
2022年7月,纳尔逊·洛克菲勒艺术基金收藏展:西方艺术大师展正式在震旦博物馆亮相。本次展览囊括了5位世界级西方艺术大师的百余件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包括立体主义的发起人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超现实主义的先驱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后印象派艺术家阿曼迪奥·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形而上主义的翘楚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新现实主义著称的阿曼·皮埃尔·费尔南德兹(Arman Pierre Fernandez)。这也是洛克菲勒艺术基金进入中国后首次正式的合作展。
馆藏文物
辟邪神兽
石雕神兽主要用于守护阙门和神道。中国古代陵墓前置石雕神兽之风大约始于汉代,多见于河南省四川省等地。此后因三国两晋时期的连年战乱以及薄葬风气的盛行而数量锐减,直至南朝时期才得以复兴。南梁时期的石雕神兽主要集中见于南京及附近一带,通常以“成对”的形式列于神道两侧。神兽头上角的数量能够昭示陵墓主人之身份地位,具体而言王侯神道两侧的神兽均无角,而帝后级别则有角;且在分布上,单角神兽位于神道右侧,双角位于左侧。这一类神兽不仅是陵墓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将往生人们引入仙界的引导者,是通往长生之路的象徵。据考证这尊神兽原本可能出自于南齐梁时的丹阳市地区,上世纪初流落日本,经艺术史学者Ernest Fenollosa的推荐,被一位美国收藏家收藏。这位藏家过世后,将神兽捐给了他故乡纽约州布法罗的博物馆,2007年出现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由震旦博物馆收藏,并展出至今。
彩绘陶金彩乐俑
唐朝陶俑烧造的高峰时期,尤其是盛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对富足的经济条件为厚葬之风的复兴提供了土壤,而文化艺术的兴盛则为制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唐代的乐舞尤为繁荣,乐俑出土众多。这组陶俑身上的绘彩虽局部有剥落,但整体保存情况较好,周身施以红、白、黑、金等色彩,其头部、衣服上的细节描绘还依稀可见。从乐伎仪容仪态以及使用乐器等方面来看,其身份较高,很有可能是一组宫廷乐团。这六位女乐伎手中分持、箜篌琵琶、毛员鼓、笙和作演奏状,个个面颊圆满,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态优雅,体态丰腴,表情丰富,造型曼妙,具有强烈的表演艺术风格。此外,乐俑的头饰较为特别。其中一件带有时下流行的胡帽,根据《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这种帽檐上翻,并裁剪出波曲的帽子是较为典型的胡帽。另一位乐俑的帽子上则刻画出装饰性极强的“孔雀”造型,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天授乐》及《鸟歌万岁乐》中的演奏者需要佩戴“鸟冠”“凤冠”,这组陶俑很可能就是当时演奏的再现。
兽首玉带钩
“带钩”是一种古代的挂钩形器物,类似于现在的“皮带扣”。除此之外,也有用于配饰,或随身悬挂刀、弩等工具及兵器或是铜镜、铜印等,更有单独出现取其吉祥寓意的等等,功能不一而足。震旦博物馆收藏的战国兽首玉带钩本身为青白色玉质。由于年代久远,且流传有序,曾被许多藏家所玩赏,久而久之呈“熟坑”的现象,发色红褐,润泽滑熟。此带钩包括钩身、钩首、钩纽和铺首四部分。整器精于设计,采用“一体成型法”制作而成,兽面铺首收折回带钩底部时,恰与钩钮高度平齐,纹理连贯。推测玉工在制作时,将钩钮左边的部分由上向下横剖至四分之三的深度,再用镂空技法把未切穿的四分之一玉料透雕成活环,并将已剖分的四分之三玉料翻转下来,制成兽面铺首。这种化体积为面积的制作工艺为战国晚期特有的技术,充分体现了玉工的智慧和巧思。
青花双龙戏珠纹扁壶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瓷,盛行于元明清三代,除了满足中国人需要之外,还远销海外,是流传最广的中国瓷器。这件馆藏青花双龙戏珠纹扁壶就是中国传统同外来文化碰撞后的产物。扁壶形制受欧亚大陆各地区文化的影响颇深,应源自于中东地区的金银器,但亦有异议认为,此形制是因应蒙古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需求,从盛水或酒的皮囊演变而来,无论如何,从造型来看这件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但细观其纹饰,却又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器身两面主题纹饰都为双龙戏珠纹,上部三分之一位置均绘有如意云头纹,这类如意云纹是源于金、元袍服上俗称“云肩”的图案。如意云纹中绘有双凤穿花,网底一面满饰缠枝菊花,另一面满饰石榴花图案,两侧双凤体态婀娜,上下翻飞各有不同。主纹两条三爪蛟龙遒劲有力,龙纹底部以海水纹装饰,烘托出蛟龙翻腾于海水之中的壮阔之感。
观世音菩萨立像
观世音是西方世界接引佛身边的胁侍菩萨。观音崇拜于西元二世纪左右在印度成立,后很快流传开来。公元五世纪中叶起,我国就出现了不少观世音菩萨造像。宋朝时以木头雕刻的观世音菩萨,大多为坐姿。故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尊高度超过两米,整体立姿,且形体相当完整的造像非常珍稀。这尊菩萨作男像,头戴华丽宝冠,整体给人以法相庄严、雍容大度之感。其胸前璎珞泥玩具制成,木雕本身年代久远,周身彩绘多大面积脱落,仅于衣褶处见部分斑驳彩绘,这些衣摆上极细的阴刻细线,似蜘蛛结网般的图案,线条内填饰金彩,与宋代漆器的戗金花相若。
金缕玉匣
汉代贵族死后会使用一种由不同玉片与丝缕编缀而成、形似甲胄的殓服,这种玉质的殓服即被称为“玉匣”。 这件金缕玉匣由2903块玉片组成,以金丝分片编缀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以及左右脚套等部分,各部分于红布滚边后,逐次缝接为人体形状(人死后身体僵硬,为穿着方便而制)。其右侧大腿处见有一狭长铁锈痕,为贴身佩剑残痕,右侧食指外侧另附着两枚铜钱。玉匣,又称“玉衣”、“玉柙”。西汉时,玉匣初行,其使用制度未见明确记载。直至东汉,严格的等级使用制度才逐步确立。据《后汉书•礼仪志下》所述:皇帝死后可着金缕玉匣;诸侯王及首封列侯、贵人、公主应穿银缕玉匣;大贵人、长公主则使用铜缕玉匣;一些大臣、外戚也会因皇帝恩宠而被赐以玉匣作为殓服,以示恩典。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隧令行禁止再使用“玉襦玉匣”。
学术科研
学术机构设置
古器物学研究中心
震旦古器物学以“料、工、形、纹”为研究核心,对古器物进行分项与整合研究,在探究物源的基础上,还原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于揭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同时,使古器物转化为可供研究的史料,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服务。古器物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震旦古器物学的研究工作。下设研究图书室、古器物学特展室等,在进行震旦博物馆古器物学研究的同时,亦为专业学者与讲座学员等提供实物观摩服务。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3年8月成立,由震旦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古代文明起源、结构、模式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在发挥北京大学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联合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运用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及深化研究成果,以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研究报告或专刊多种,主要有发掘河南新密新遗址,出版《新密新砦考古报告》;中国与西亚、埃及等文明古国文字起源的比较研究,出版《苏美尔、埃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整理北京大学收藏的甲骨,出版《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整理出版《中国古代玉器》等。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其中重要的有:2004年6月召开“蒙元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28日-31日,在贵州省举办“第三届西部考古协作会暨云贵高原史前文化研讨会”;2008年7月26-29日,在郑州举办“早期夏文化学术讨论会”;2009年10月,在鹤壁市石家庄市举办“先商文化学术研讨会”。
学术成果
震旦博物馆以震旦古器物学研究为依托,已出版一系列馆藏藏品图录及合作研究成果图书。如《红山玉器》《西周玉器》《唐宋元明清玉器》《青花瓷鉴赏》《元青花瓷鉴赏》《春秋玉器》《汉代玉器》等。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震旦博物馆结合地理优势,重点推出面向中青年的“白领艺文课堂”美育项目,包含“白领之夜”系列讲座和“非遗”系列工作坊等。2023年震旦博物馆“白领之夜”系列讲座推出四个季度主题“丝路艺术”“海派文化”“雕塑艺术”“民族艺术”,每月第三周的周五晚开启。“非遗系列”为非遗文化讲解+动手制作。邀请经验丰富的非遗活动讲师或非遗传承人来开展不同主题的非遗手工艺工作坊。已开展“布贴画”“金箔工艺”“古法造纸”“蛋彩画”“泥版画”“玻璃镶嵌”等主题活动。
文创产品
震旦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有环保袋、化妆包、冰箱贴、博物馆文件夹、辟邪神兽笔记本、博物馆茶叶罐、博物馆笔记本等。
所获荣誉
2023年1月,震旦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排名84。
参考资料
震旦博物馆简介.震旦博物馆.2024-05-16
建筑设计.震旦博物馆.2024-05-16
参观信息.震旦博物馆.2024-05-16
震旦记事.震旦博物馆.2024-05-16
参观信息.震旦博物馆.2024-05-23
同期展览推荐 | 震旦博物馆.澎湃新闻.2024-05-17
震旦博物馆.震旦集团.2024-05-23
常设展览.震旦博物馆.2024-05-16
金缕玉匣.震旦博物馆.2024-05-16
古器物学研究中心.震旦博物馆.2024-05-16
震旦图书.震旦博物馆.2024-05-23
文创商品.震旦博物馆.2024-05-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场馆设计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
古代陶俑
历代玉器
青花瓷器
佛教造像
特别展览
玉见设计-中国古代形纹设计特展 
洛克菲勒艺术基金收藏展:西方艺术大师
馆藏文物
辟邪神兽
彩绘陶金彩乐俑
兽首玉带钩
青花双龙戏珠纹扁壶
观世音菩萨立像
金缕玉匣
学术科研
学术机构设置
古器物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学术成果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文创产品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