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苗族彝族乡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辖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地处纳雍县西北部。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1992年,建立化作苗族彝族乡。截至2020年11月1日,化作苗族彝族乡常住人口为24187人。截至2020年6月,化作苗族彝族乡辖20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赵家寨村。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划属纳雍县。
1958年,成立化作公社。
1966年,与以麦合并为红岩公社。
1972年,复称化作公社。
1984年7月20日,建成少数民族乡(不含原来以麦乡、黑塘乡、砂坝乡)。
1992年,原化作、以麦黑塘3乡和砂坝乡的耸古、羊场苗族彝族乡、安山(伙仲)合并建立化作苗族彝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化作苗族彝族乡地处纳雍县西北部,东与大方县马场镇接壤,东南与沙包镇为邻,南连寨乐镇,酉邻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西北接董地苗族彝族乡,北接大方县猫场镇,行政区域面积97.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化作苗族彝族乡境内地形大部属高中山槽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位于地保都,海拔2065米;最低点位于双岩头河尾巴,海拔1150米,平均海拔1608米。 
气候特征
化作苗族彝族乡无霜期年平均275天,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水量1141毫米。 
自然灾害
化作苗族彝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风灾、雪凝、霜冻等。雹灾5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冰雹灾害发生在2002年6月11日,降雹时间约1个小时,涉及化作、赵家寨、安大垮、达那3个村,受灾面积1500亩。雪凝灾害每年都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年底至2009年初,冰冻持续60天。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化作乡地质地貌复杂,地面群山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落差大,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地都约1800米,最低海拔地双岩头河尾巴约1000米,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化作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5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141毫米。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9090亩,其中:田3556亩,土15534亩;林地85000亩;草地38038亩。全乡粮食总产量385822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48.9公斤,比1984年增长1.5%。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阳芋花豆、黄豆、小麦、荞子、花生、油菜、烤烟番薯等十余种。
矿产资源
化作乡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无烟煤)、大理石、铁、白陶土、硫铁等矿。其中:无烟煤和大理石藏量最多,目前正在开发中。大理石是化作的主要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纳雍县的主要矿产资源,到现在大约已开采十年了,但都是表皮开采,且利用率较低。著名的“墨晶玉”大理石就产于此,被专家命名为“贵州黑”,深受国内、国外用户好评,经过深加工的大理石目前已出口美国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煤是化作乡矿产分布较广的一种,分布于全乡13个村80多个村民组,在乡煤厂的带动下,现已成规模开采,其中已有万吨级煤井4个,从业人员200多人。煤质优良,离地表近,易于开采,是生产化肥的理想原料,目前主要销往毕节市和临近的几个乡镇。煤炭企业是化作乡未来企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也是化作经济新的目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辖21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化作苗族彝族乡辖20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赵家寨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总人口4.1万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5.2‰,人口死亡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66.4人。 
截至2018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户籍人口为42439人。
2021年6月24日,纳雍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化作苗族彝族乡常住人口为2418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财政总收入787万元。 
2018年,化作苗族彝族乡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6个。 
农业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完成农业总产值4850万元。 
化作苗族彝族乡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0.8万吨,其中玉米0.6万吨,水稻0.2万吨。 
化作苗族彝族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1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羊饲养量0.5万只,年末存栏0.5万只。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水果产量3.8万吨。 
工业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工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5.4%。焦洞煤矿年产量45万吨;罗嘎煤矿年产量45万吨;砂石厂1家,年产量1.5万立方米,年产值90万元。茶叶加工厂1家,年产值2680万元。 
商业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561万元。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各类存款余额3536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4279万元,比上年增长82%。
文化
地名由来
化作苗族彝族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原化作村而得名。“化作”系彝语地名,意为“弯岩”。
习俗
化作苗族彝族乡枪杆岩村苗族化作苗族彝族乡居住着汉、苗、彝、白、布依族、蒙古、仡佬族等多种民族,共8776户,3876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4034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62%。民族文化浓厚,民风淳朴,彝族服饰、“搓子舞”、“火把节”、苗家蜡染、咂酒飞歌、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展示一幅幅原生态的民族风情画卷,讲述一段段山林竹海间的浪漫故事。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依恋。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感受自然给我们伟大的馈赠,净化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魅力。
枪杆岩村苗族组是苗族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枪杆岩苗寨,这里有千里难寻的百年织布机、传统蜡染、刺绣、芦笙舞以及苗家传统恋爱婚嫁仪式,让你感受到勤劳好客的苗族同胞的聪慧和浪漫。农闲之余,苗胞们在广场上谈天说地,欢歌笑语。每到端午节,苗族青年们携带心爱的排笙,姑娘们穿戴上心爱的衣服首饰,打扮得花枝招展,齐聚枪杆苗寨广场,载歌载舞,找寻心中的爱人。
交通
化作苗族彝族乡境内有716县道经过。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有小学13所,在校生4854人,专任教师21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1.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86.8%。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16万元,比上年增长6.5%。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2.6%,比上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有文化站1个,图书室21个,藏书10万册。2011年末,地面卫星电视接收覆盖率8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有邮政代办点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330份(册)。固定电话用户29户,移动电话用户300多户;宽带接入用户31户。
体育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有学校球场2个,乒乓球台2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化作苗族彝族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1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14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9557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79.7%。 
社会保障
2011年,化作苗族彝族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户,人数7人,支出19320元,月人均230元;城市医疗救助6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63人次,共支出3.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6户,支出461.4万元,月人均60.4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8.1万元。社会福利费10.8万元。社区服务中心1个。慈善分会1个。参加新型社会农村养老保险3052人,参保率29.8%。
旅游
化作乡山川秀丽,景色怡人。八万亩林场波澜壮阔,令行人心神荡漾,流连忘返;雄奇险峻的梯子岩,是红九军团长征战地,今朝绝地登临,俯览群山,缅怀先烈,遥想当年,据险歼敌,果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巍然耸立的枪杆岩独峰直指云天,状若神笔,旁边五指峰林绵延逶迤,对面是长征长江——手扒岩。
九洞天喀斯特洞穴风光有“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七洞居于化作,执戳天神枪、跨断头天马、饮观音圣泉、沿仙人指路、越手扒悬岩、登古驿石梯、游九洞连天、飘地下浮流、观巨脸神猴、览神州赤壁,神奇“九洞天”真不愧享有“世界王牌景观”、“溶洞百科全书”等美誉!斯魅力化作,可谓洞天湖地,鬼斧神工,造物神化。樱桃花满山烂漫的时节,去瓜仲河畔吧!于落英缤纷中饮一杯彝家杆杆酒,看彝族姑娘小伙载歌载舞,赏苗族儿女滚山珠绝技,聆听瓜仲河汩汩流水,置身于落花、醇酒、美女、音乐、舞蹈、流水、人家之间,人生岂不快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文化
交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体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旅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