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记》是
清代安徽盱眙县(今属
江苏省)女作家
汪藕裳(创作的一部长达230万字的弹词体小说巨著,是中国弹词体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东方瑰丽的英雄史诗”。
《子虚记》假托
朱祐樘朝为时代背景,着意叙述了忠臣孝子的典型文玉和具有叛逆性格的巾帼英雄赵湘仙的故事。文玉粦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刚柔相济,威德并重。在刘雄作乱、
朱聿鐭发难、英王篡位、云昌入侵、
赵昚朝风雨飘摇之际,他支将倾之大厦,挽狂澜于既倒,一匡天下,中兴
明朝,自己也封公入相,位极人臣。赵湘仙秀外慧中,机伶果敢,精明强干。她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头名状元。她作为钦差大臣奉旨巡按天下,平反冤狱。国难之中,她襄理政务,延揽人才,力御奸,功勋卓著。孝宗复位后,她官拜宰辅,爵至列侯。后来真相暴露,她拒不奉复妆婚配之诏,绝食而死。赵湘仙的悲剧结局,突破了《
再生缘》续书者对
孟丽君、《笔生花》对姜德华命运安排的传统模式,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该书囊括了二十多个家族,塑造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其主要人物各具个性,神采飞扬。全书结构巧妙合理,场景宏伟壮阔,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丽流转。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它都为《
天雨花》、《笔生花》所不及,而能与《再生缘》并驾齐驱,在中国弹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子虚记》除在
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世界繁华报馆印行过八卷本前十回外,全书没有出版过。八卷刻本收藏单位有
复旦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
傅斯年图书馆。《子虚记》的稿本由
汪蕖后人世代相传,另有多种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目前发现的抄本共有五部,分别藏在
南京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首都图书馆和天津
南开大学图书馆。其中,南京师大藏本系赵国璋先生于1956年从苏州文学山房(即著名的江杏溪书店,今苏州古旧书店前身)购得,共六十四回,分为六十四册。南京师大藏本为完本。首都本缺第三十卷,装成五十二册,抄于
光绪九年。南图本缺第五十九卷、第六十四卷,装成62册。南开本抄于光绪壬子(1912年),书主原为安徽
定远县的方咏韶(字韵陶)女士,在抄写过程中她对《子虚记》作了改动,该本总目为五十九回,共七十四册,缺三回左右。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子虚记》被列入九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1985年,
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研究员李灵年和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顾复生,根据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点校《子虚记》。可惜因多种原因,顾、李二人的点校稿不但没能出版,连稿件也遗失了。长期以来,弹词名著《子虚记》还深藏闺中,广大读者无缘目睹它的美丽风采。2010年11月,经
王泽强博士牵线,
汪藕裳后人与淮安博物馆签订协议,将几代人精心守护的《子虚记》全套手稿捐赠给该馆,流浪了一百二十七年的《子虚记》稿本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归宿。
2011年12月24日上午,由
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近现代文物定级工作在
淮安市博物馆开展。省文物局陈宁欣、
贺云翱等7名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对市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了定级工作。汪藕裳的手稿《子虚记》一套共64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1年8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子虚记》为重点资助项目。2013年4月,《子虚记》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资助。 2014年3月,
王泽强教授整理的精装五册《子虚记》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此距《子虚记》成书已过了一百三十一年。
汪藕裳(1832-1903),女,名,藕裳为其字,
清代安徽
盱眙县(今属
江苏省)人,自称“
都梁女史”(“都梁”为盱眙别称)。著有长篇弹词体小说《子虚记》、《群英传》,共计四百多万字,是清代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中国古代作品最丰的女作家之一,中国历史上百位女杰之一。汪藕裳十七岁时,父亲在
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任上病逝。
汪蕖回到盱眙,随即嫁给
桐城市的胡松岩。
咸丰三年(1853),
太平军攻占桐城,她同丈夫避难盱眙,依靠娘家生活。六年后,太平军又攻打
盱眙县,她同祖母吴氏及丈夫等家人一起逃难到
苏州市,投靠任
吴中区知县的堂兄汪祖绶。惊魂未定,次年四月,苏州被太平军攻克,丈夫病死,遭国破家亡双重打击的她悲痛万分地离开了苏州,在兵荒马乱中逃难到
宝应县,投奔长兄汪祖茂。她育有一女,丈夫死后倍感孤独,在颠沛流离中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情十分压抑。她曾以诗记下自己的遭遇:“一自故园兵乱后,流离无所叹途穷。钗分镜破深秋里,托足安宜(今宝应)类转蓬”,可见其处境十分艰难。
光绪三年七月,汪祖茂病逝,她不得不离开生活了近十年的宝应,又一次来到
苏州市,投奔任侄儿汪瑞曾。汪瑞曾请她任家庭教师,生活暂时得以稳定。光绪十年(1903),一代才女
汪藕裳客死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