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藕裳(1832-1892),女,名,藕裳为其字,
清代安徽盱眙县(今属
江苏省)人,自称“都梁女史”。著有长篇弹词《
子虚记》、《群英传》,是清代一位重要的女作家。
汪藕裳出生于官宦世家,在清代后期,汪家出过五位
进士和
举人、十多位知县以上的官员。祖父
汪云任,进士出身,曾任
陕西省布政使、海关监督等二品高官;父亲汪根敬在
许昌市、
开封市、
商丘市等地任知县、
知府,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嘉奖,死后朝廷令在许昌名宦祠设位祭祀,以示尊宠。
汪藕裳兄妹五人,她是老三,族中称其为藕裳三妹。她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于史籍及文学作品无不广泛阅读,博闻强识,文学功底极为深厚。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在
河南省官府生活,目睹了诸多官场的种种情形,为日后从事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经验。
汪藕裳十七岁时,父亲在
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任上病逝。
汪蕖回到
盱眙县,随即嫁给
桐城市的胡松岩。
咸丰三年(1853),
太平军攻占桐城,她同丈夫避难盱眙,依靠娘家生活。六年后,太平军又攻打盱眙,她同祖母吴氏及丈夫等家人一起逃难到
苏州市,投靠任
吴中区知县的堂兄汪祖绶。惊魂未定,次年四月,苏州被太平军攻克,丈夫病死,遭国破家亡双重打击的她悲痛万分地离开了苏州,在兵荒马乱中逃难到
宝应县,投奔长兄汪祖茂。她育有一女,丈夫死后倍感孤独,在颠沛流离中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情十分压抑。她曾以诗记下自己的遭遇:“一自故园兵乱后,流离无所叹途穷。钗分镜破深秋里,托足安宜(今宝应)类转蓬”,可见其处境十分艰难。
光绪三年七月,汪祖茂病逝,她不得不离开生活了近十年的宝应,又一次来到
苏州市,投奔任
青浦区知县的侄儿汪瑞尊。汪瑞尊请她任家庭教师,生活暂时得以稳定。光绪十年,一代才女
汪蕖客死他乡。
汪藕裳在弹词故乡苏州生活多年,长年耳濡目染,深深地爱上了弹词艺术。她广泛地阅读弹词著作,发现《笔生花》、《
天雨花》等弹词名著都有一个充分体现封建道德规范的大团园结构模式,即主人公女扮男装,金榜题名,玉带紫蟒,位极人臣,最后被发现是女儿身,都恢复女妆,奉旨完婚,遵守三从四德,成为贤妻良母。对此,汪蕖十分不满,她要为女子张目,写出一部充分展现女子潜能为女子扬眉吐气的作品,为争取女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合理地位而呐喊,“遍览弹词男扮者,此书不欲与相同”。自漂泊到
宝应县起,她就开始了《
子虚记》的创作,克服重重困难,“窗下功夫非一日,青灯照我几篇成”,到
光绪九年(1883),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癸未之秋秋七月,著完末卷在金阊(苏州)”,终于完成长达六十四卷近二百万字的弹词巨著《子虚记》的创作。
《子虚记》以
朱祐樘弘治朝为时代背景,以文府为中心,裴府为陪衬,展开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它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结构宏伟而严密,场景波澜壮阔,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作者驾驭长篇巨著的卓越才能。它涉及到二十多个家族,描写了一百五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典雅婉约,又流畅自然。文武兼备、才貌双全的主人公文玉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被赋予了最完美的品质和素养,过着最美好的生活,爱慕并尊重女性,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为中兴
明朝作出了重大贡献。女主角赵湘仙貌若天仙,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因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便女扮男装,赴京赶考,一举夺得头名状元。她为朝廷巡安天下,平反冤案,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最后荣升宰相,位极人臣。在暴露女儿身份之后,她拒绝皇帝的婚姻安排,绝食而死,突破了大部分弹词
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充满了悲剧色彩。
学界普遍认为,《子虚记》的艺术可与《
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相比,而为《
天雨花》、《笔生花》等所不及。《
子虚记》除在
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世界繁华报馆印行过八卷本前十回外,全书没有出版过。
八卷刻本收藏单位有
复旦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
傅斯年图书馆。《子虚记》的稿本由
汪蕖后人世代相传,另有多种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目前发现的抄本共有五部,分别藏在
南京图书馆、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首都图书馆和天津
南开大学图书馆。其中,
南京师范大学藏本系赵国璋先生于1956年从苏州文学山房(江杏溪书店)购得,其六十四回六十四册。
南京师范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藏本为完本。首都本缺第三十卷,装成五十二册,抄于
光绪九年。南图本缺第五十九卷、第六十四卷,装成62册。
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本抄于光绪壬子(1912年),书主原为安徽
定远县的方咏韶(字韵陶)女士,她对《子虚记》作了改动,该本总目为五十九回,共七十四册,缺三回左右。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
子虚记》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1985年,
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研究员李灵年和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顾复生,根据南师大图书馆所藏抄本点校《子虚记》。可惜因多种原因,顾、李二人的点校稿不但没能出版,连稿件也遗失了。汪蕖还有一部在当时就曾引起轰动的弹词佳作《群英传》,共二十八卷近二百万字,至今也未出版,国内仅有一部稿本,珍藏在上海图书馆的密室里,除少数专家外,无人知晓它的尊容。
2010年11月,汪藕裳后人与淮安博物馆签订协议,将几代人精心守护的《
子虚记》全套手稿64本捐赠给该馆。2011年8月5日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流浪了一百二十七年的《子虚记》稿本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