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华寺
张弓镇寺庙
通华寺,位于宁陵县张弓镇北村,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该寺始建于隋朝年间,历经多次毁坏与修复,现占地面积25亩,拥有三间大雄宝殿和丰富的佛教文化景观。通华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张弓镇的重要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通华寺的建立与景氏家族有关,最初是景畿六村庄的一部分。景氏家族后因人丁不旺,领养了张弓集的一名张姓男孩,景氏无人后,张姓男孩认祖归宗,景畿六村庄并入张弓集。寺内曾有景家所立的石碑,但后来在农业合作化期间被用作牛槽底,最终遗失。通华寺在隋朝年间始建,唐朝修复原貌,后经历多次毁坏与修复。1926年,寺庙被冯玉祥的部队破坏,随后改为学堂。建国后,寺庙成为张弓完小、初级中学,现为宁陵三中。2007年,通华寺在原址上得以修复,恢复了部分原貌。
简介
宁陵县张弓镇古宋大运河河畔耸立着千年古刹——通华寺。通华寺现座落于张弓镇北村,依傍于古宋运粮河南岸,占地25亩,建有三间大雄宝殿,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奇禽异兽,巧夺天工,古香古色;里面供奉着各位佛祖神像,两边配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大殿前中间有一双面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池上,高达两丈。每年春节庙会,前来烧香拜佛或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朱棣去北京途经张弓,在通华寺烧香拜佛,期求国运昌盛。
据传,通华寺是由景氏所建,当时这里是紧挨张弓集的一个小村庄,庄名景六,村中景氏乃兴旺大户。后来景氏人丁不旺,领养张弓集一张姓小孩为嗣。景氏无人 后,张氏小孩认姓归宗,景畿六这个村庄随之并入张弓集。寺里景家所立石碑一直残存到解放后,农业合作化期间,人们把石碑当作了牛槽底,由于饲养室多次变更,那块古老的石碑亦丢失无踪。
通华寺约建于隋朝年间,多次毁于战火,或被洪水淹没,唐朝又修复原貌,以后几个朝代,又几经毁修。原通华寺座落于张弓镇大隅首北200米处(原张弓初级中学),占地25亩,分前、中、后三节院落,并有东跨院。前院一排殿堂分两节,东节六间堂屋,西节三间堂屋,殿堂内除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外,还供有很多神像。中院建有 三间龙王殿,东海龙王端坐其间。后院有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供有大日如来弥勒佛等三尊佛像,两侧立有十八罗汉,殿前有座蛟龙碑,碑座底有一石龟,形态各异,肃 穆威严。东跨院三间堂屋为僧人住所。山门门楼下,四大天王分立两旁。门前有一影门墙,长约三丈,高约丈余。影门墙外是“八角琉璃井”,据说站在井旁可以看 到刘秀避过难的卧龙桥和用以浮的山西会馆。琉璃滚龙脊 三尺多高,奇禽异兽,伫立脊上,栩栩如生,气势恢宏。自修建以来,通华寺香火兴旺,僧人济济,寺庙西北角仅僧人坟地就有10多亩地。可惜的是,1926年,通华寺被冯玉祥的部队严重破坏,随后寺庙改为学堂。建国后寺庙改为校舍,被盖成为张弓完小、初级中学,现为宁陵三中。由于几度拆建校舍,寺庙旧貌已不复存在。
2007年,在北村村委及张弓镇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方捐款筹资,又修建通华寺恢复成现状。当时通华寺开工典礼时曾有一条长约3米的青龙蛇盘卧在附近一直不走,一些人传言是蜈蚣下凡,忙送来香蕉、葡萄、鲜桃等水果烧香叩头奉祀,引来几十里的数千名群众前来观看。
整个通华寺的殿堂建筑,雕梁画栋,九八搭,用工精细,巧夺天工,房瓦全部用黄绿两色圈筒琉璃瓦,琉璃滚龙脊三尺多高,奇禽异兽,伫立脊上,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占地25亩,分前、中、后三节院落,并有东跨院;前院一排殿堂分两节,东节六间堂屋,西节三间堂屋,中院建有三间龙王殿,后院有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东跨院三间堂屋为僧人住所。
景观
通华寺的庙会从大年初一持续到正月十六,期间有狮子高跷、民间唢呐、歌舞杂技、游戏娱乐、划艇游船、饮食小吃及各类小商品、工艺品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庙会已成为张弓镇最具吸引力和发展力的景点之一。
传说与文化
通华寺的建立与景氏家族有关,寺内曾有景家所立的石碑,但后来在农业合作化期间被用作牛槽底,最终遗失。寺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奇禽异兽,巧夺天工。寺内供奉着佛祖神像,东西厢房各五间,大殿前的双面观音菩萨高达两丈。寺内建筑分为前、中、后三节院落,东跨院为僧人住所。山门门楼下,四大天王分立两旁,影门墙外有“八角琉璃井”。琉璃滚龙脊三尺多高,奇禽异兽,栩栩如生。2007年修复时,通华寺的殿堂建筑保持了原有的精细工艺,房瓦全部用黄绿两色圈筒琉璃瓦。
参考资料
通华寺.中国诗歌网.2024-09-29
通华寺.图吧.2024-09-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简介
景观
传说与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