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药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是全国重点药学院(系)之一,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高等药学院校之一,位于
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始建于1941年,现任院长
叶敏。
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于1943年建立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52年医学院独立建院,随之改名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85年随学校更名为
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4月更名为北京大学药学院。2001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在国内率先以大药学一级学科招收六年制本—硕连读学生。2008年,北京大学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药学专业点。2012年,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并获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20年成立了
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州教授工作站等研究转化中心。2023年4月28日,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正式开园。同年7月2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新一届行政班子履新。院长为
叶敏,副院长为方成、黄卓、汪贻广。截至2024年中,学院在岗教工169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71人,
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2人。学院在校学生115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12人、硕士研究生302人,六年制本硕连读本科阶段学生516人。
北京大学药学学科于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QS排名连续多年居中国大陆首位。药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41年。在此基础上,1943年建立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52年医学院独立建院,随之改名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85年随学校更名为
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4月更名为北京大学药学院。曾设本草、制药、药学、药检、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应用化学(医药)、
药理学等专业,现设
药学专业(六年制本硕连读)。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药学院在国内率先以大药学一级学科招收六年制本—硕连读学生,探索研究型药学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提出并实践了药学专业六年一贯制、本—硕融通的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药学学科于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有三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即药物化学、生药学及药理学。药学专业于2007、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药学专业点。北京大学药学院是一个以培养
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药学院。2009年,药事管理与
临床药学系成功举办第一期“临床药学实践高峰讲坛”。
2010年,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院中药分析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并与国家七部委、德国
海德堡科技园联合成立北京大学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推进医药科技成果的国际转化与交流。2011年,药学院遴选出第一批专业学位培养基地,涉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10家单位。2012年,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并获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13年,北京大学药学院与
瑞年国际有限公司组建北京大学瑞年医药联合实验室;与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
张礼和院士—浙江医药”奖学金协议;与美国
罗格斯大学药学院签订学术交流与学生交换合作项目书。2015年,
药学专业楼装修改造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准2016-2019年教育部修购专项资金项目立项。
药学楼装修改造工程于2016年8月全面启动。历经一年,药学楼装修改造工程于2017年9月完成竣工验收,药学院启动回迁工作并探索科研空间有偿使用的改革措施。
2019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不断加强,获准各类科研项目约100项,总金额约1.4亿元。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继续加强,技术水平和硬件设备水平同步提升,新增设备平台建设费用4270万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显著,在药学相关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2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得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
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作为项目合作完成单位获北京市科学技术
一等奖、
三等奖各1项。
2020年成立了
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州教授工作站等研究转化中心,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和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2021年9月,设立“药学创新班”,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载体,多维度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推进“导师制”改革,设立“学业导师制”。同时完成药物分析学系人员配置和教学团队组建;12月,成立研究生七班,主要由新成立的药物分析学系研究生组成。
2022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北京市自然基金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实现突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经费总金额约1.06亿元。在药学相关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3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专利32项,授权专利26项。同年12月,申请的教育部“十四五”时期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
北京大学智慧(AI)药物平台建设项目获批,项目总投资为12231万元。
2023年与
南平市光泽县、福建省
南靖县、山西
长治市上党区、
兰州市皋兰县及
烟台大学药学院新建5个北京大学药学院思政实践教育基地;4月28日,由药学院和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负责具体建设的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正式开园。2023年7月2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新一届行政班子履新。院长为
叶敏,副院长为方成、黄卓、汪贻广。
领导团队
1945年至今历任系主任、院长名单
1953年至今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名单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中,在岗教工169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71人,
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2人。学院专任教师127人。现有院士3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杰青11人,优青9人,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14人,青年长江学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新世纪人才11人。学院教师中另有国家“973”等重大项目首席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优秀教师8名。40余位专家在药学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在药学类学术组织任常务理事/主任委员等职;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作为智库专家,参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研究及标准技术和指南规范的编制。
院系设置
北京大学
药学专业院是全国重点药学院(系)之一,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高等药学院校之一。本科曾设本草、制药、药学、药检、药物化学、
生药学、
应用化学(医药)、
药理学等专业,2001年起设药学专业,是国内唯一培养六年制本硕连读的药学专业。学院以建设国际一流药学学科、引领国内药学教育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药学人才为目标。
药学院由七系(化学生物学系、药物化学系、天然药物学系、药剂学系、分子与
细胞药理学系、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药物分析学系)、一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所(应用药物研究所)、一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组成。下设四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仪器设备购置及使用委员会。
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药学院在校学生115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12人、硕士研究生302人,六年制本硕连读本科阶段学生516人。本科生生源90%以上来自各省市高考成绩前500名甚至200名;研究生生源80%以上来自双一流高校。在全国率先试点并完成首届Pharm.D专业学位培养。2021年药学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获批“药学创新班”项目,从2020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小班教学,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
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项、北京市精品教材5项。2020年《药物化学》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科研资源
近三年药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约360项,经费5亿余元。其中新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2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含国际合作3项;重大1项;仪器研制项目1项;杰青4项;区域联合基金2项;优青1项);新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4项,以及多项科技部、省、部、市一级的科技计划项目和合作研究课题。
科研平台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3年,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教育部重组,正式更名为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多台
精密仪器,建立了配套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型仪器测试和研究共享平台。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突破学科局限、破除校际壁垒、融通产业链条、突破地域限制,内部整合
北京大学临床资源,加强理、工、医多学科交叉及相关人才优势集聚,构筑“
实验室临床”无缝连接,努力成为引领我国新药研发的创新策源地和重要引擎;外部联合
华北制药集团、
石药集团和
云南白药集团,强化产学研通融,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构筑“实验室-临床-产业化”无缝转化共赢模式。
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
由药学院牵头建设的医学部校外第一个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于2023年4月28日正式开园,研究院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储备与潜力挖掘、生物医药研发、新型
药物制剂专业等核心技术开展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术成果
北京大学药学院共发表国内外论文超过1000篇(被SCI收录超过800篇)。重要成果不断发表于Science, Nature, Accounts Chem. Res.,J. Am. Chem. Soc.,Nat. Commun. ,J. Med. Chem.,Eur. J .Med. Chem.,J. Nat. Prod.,Angew. Chem. Int. Ed.,Biomaterials等高水平专业期刊。申请专利的数量稳步增长,专利授权数大幅增长。共申请专利122项,授权专利64项。
2016年,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刊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德敏教授/
张礼和院士课题组题为“Generation of
流行性感冒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制备复制缺陷的活
流感病毒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鉴于该成果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的重要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全球最大的科技新闻
工作站SciPak将该发现作为亮点,于美国东部时间12月1日下午向全球媒体发布。该研究成果被称为是一个“革命性”或“颠覆性”的发现。2023年,
周德敏团队在Nature子刊 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n engineered
流行性感冒 病毒 to deliver antigens for lung cancer vaccin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嵌合抗原肽流感病毒系统——CAP-Flu,用于将与
甲型流感病毒(IAV)结合的抗原肽通过吸入递送到肺部,从而治疗
肺癌,以及防止多种肿瘤向肺部的转移。更重要的是,这种工程化的甲型流感病毒(IAV)可以与任何感兴趣的肿瘤新抗原结合,以产生新的肺癌治疗性疫苗。该成果入选2023年选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领域重要进展!2020年,
焦宁研究团队通过仿生设计,该团队提出级联活化的策略,首次解决了惰性
芳香族化合物选择性
催化开环转化的重大科学难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催化惰性碳碳键活化模式,实现了
苯胺等多种简单易得的
芳香烃衍生物到烯基腈的转化,取得了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或为推动煤炭液化、
生物质转化、石油裂解等提供新思路。该研究不仅实现了温和条件下芳环选择性断裂开环转化,也为惰性碳碳键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自然》上。2019年,
焦宁研究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
硝基甲烷作为氮供体的施密特(Schmidt)类型反应。该研究首次利用常用
溶剂硝基甲烷,以“级联活化策略”对其进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
酰胺及腈的合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药学院与国际科研院所、制药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
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等十几所大学或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籍名誉教授4名、客座教授12名。
2012-2014 年,共有214人次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或参加国际会议。接收国外多批次学生到我院进行短期学习交流。
在2007年与美国康尼狄格大学药学院结为姊妹学院后,每年为对方学生举办中医药暑期班。与
罗格斯大学药学院于2012 年12月签订了学生学者交换协议,并于2014年启动学生交换计划。2014年5月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与
匹兹堡大学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此外,与
富山大学于1998年缔结为友好大学,并成立“
北京大学医学部富山大学药用资源研究国际合作中心”。
社会公益
北京大学药学院秉承“立足基础、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光荣传统,长期支援
西藏大学、
石河子大学,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新突破。
杰出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黄璐琦.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