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和
有机药物化学家
张礼和,男,1937年9月8日出生于扬州市,有机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核酸化学及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研究。
人物经历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IUPAC, Organic \u0026 Biomolecular Chemistry委员会委员(Tit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FRSC)亚洲药化学会主席(1998-1999)及“Organic \u0026 Biomolecular Chemistry””ChemMedChem”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和“Current Topics of Medicinal Chemistry”编委;《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药学专业学科召集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药物化学杂志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国外医学药学分册》副主编;亚洲药化学会主席(1998-1999);中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67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研究生毕业。
1967年至1981年在北京医学院任助教、讲师。
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任副研究员。
1985年至1999年在北京医科大学任教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药学院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药学学院院长,教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年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
1998年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
1999年至今,张礼和在北京大学药学院任教授。
主讲课程
开设有机合成、高等有机化学及核酸化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核酸化学及抗肿瘤、抗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
主要贡献
自1990年以来系统研究了细胞内的信使分子cAMP和cADPR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作用于信号传导系统,能诱导分化肿瘤细胞的新抗癌剂,发展了结构稳定、模拟cADPR活性,并能穿透细胞膜的小分子, 成为研究细胞内钙释放机制的有用工具。系统研究了人工修饰的寡聚核苷酸的合成、性质和对核酸的识别,提出了酶性核酸断裂核糖核酸的新机理,发现异核掺入的寡核苷酸能与正常脱氧核糖核酸或RNA序列识别同时对各种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寡聚异鸟嘌呤核苷酸有与正常核酸类似形成平行的四链结构的性质,发现信号肽与反义寡核苷酸缀合后可以引导反义寡核苷酸进入细胞并保持反义寡核苷酸的切断靶mRNA的活性,研究了异核苷掺入siRNA双链中去对基因沉默的影响,为发展基因药物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共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中国专利奖3项。
1990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9人,博士8人,博士后9人。现有在校博士生研究生5人,博士后3人。 60年代在研究1,2,4三类化合物的合成时,发现了羟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不正常对甲苯磺化反应,为这类化合物的取代基引入开辟了途径。在美国工作期间,参与并完成了博来霉素A2 的全合成及其断裂脱氧核糖核酸的机理研究。
研究成果
回国后在以下研究领域取得了成果:
(1)发展了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和不同立体异构体的溶液构象研究,系统研究了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发现一些具有诱导分化肿瘤细胞的新化合物。 (2)针对癌基因,设计合成了具有选择性作用的反义寡聚核苷酸的偶联物。
(3)发展了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寡核苷酸甲基磷酸类似物的方法,并用作锤头型酶性核酸的底物研究酶降解机理。
(4)系统合成并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核苷和核苷酸,包括异核苷、代异核苷、碳环核苷、C-核苷和核苷酸糖酯等。发现一些具有较好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已申请中国专利奖2项。
(5)合成了一类新的非放射性脱氧核糖核酸 探针标记试剂。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张礼和认为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以身作则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积累一桶水”。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鼓励青年教师在研究工作中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也要有把冷板凳焐热的信心。“解学生成长过程之惑,学科发展之惑”。张先生指出作为导师,解惑既是解答学生成长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也是解答学科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他勉励在座青年教师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学科和人才两个高原建设,只有在学术高地上才能做出更大的“高峰”科研成绩。
主讲课程
张礼和一直为研究生开设《高等有机化学》《核酸化学》《有机合成》等课程,并常给学生讲授药学方面的新进展、前沿科学。
指导学生
2000年,张礼和指导博士生杨振军的毕业论文《异核苷及其杂寡核苷酸的合成,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主要论文与著作
论文
[1]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neamine–核苷 conjugates potentially targeting to RNAs. Yanli Xu, Hongwei Jin, Zhenjun Yang, Liangren Zhang, Lihe Zhang, Tetrahedron, 2009, 65, 5228-5239.
[2]Profiling of mismatch discrimination in RNAi enabled rational 设计 of allele-specific siRNAs. Huang Huang, Renping Qiao, Deyao Zhao, Tong Zhang, Youxian Li, Fan Yi, Fangfang Lai, Junmei Hong, Xianfeng Ding, Zhenjun Yang, Lihe Zhang, Quan Du, and Zicai Li, Nucleic Acids Res., 2009, 37 (22), 7560-7569.
[3]A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preventing negative RNA interference in preparation of 慢病毒属 vectors for siRNA delivery. Demin Zhou, Jing Zhang, Cuiying Wang, J. Bliesath, Qiuchen He, Dehua Yu, Lihe Zhang and F. Wong-Staal, 核糖核酸, 2009, 15, 732-740.
[4]CD38/cADPR/Ca2+ Pathway Promotes 细胞 Proliferation and Delays Nerve Growth Factor-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 PC12 Cells. Jianbo Yue, Wenjie Wei, Connie M. C. Lam, Yong-Juan Zhao, Min Dong, Liang-Ren Zhang, Li-He Zhang, and Hon-Cheung Lee, J. Biol. Chem. 2009, 284, 29335-29342.
[5]Novel nucleobase-simplified cyclic ADP-核糖 analogue: A concise synthesis and ca(clo)2+-mobilizing activity in T-lymphocytes. Lingjun Li,Cornelia C. Siebrands, Zhenjun Yang, Liangren Zhang, Andreas H. Guse and Lihe Zhang, Org. Biol. Chem. 2010, 8, 1843-1848.
[6]Trifluoromethylated cyclic-ADP-核糖 mimic: synthesis of 8-trifluoromethyl-N1-[(5''-O-phosphorylethoxy)methyl]-5'-O-phosphorylinosine-5¢,5¢¢-cyclicpyrophosphate (8-CF3-cIDPRE) and its release activity in T cells, Min Dong, Tanja Kirchberger, Xiangchen Huang, Zhen Jun Yang,Liang Ren Zhang, Andreas H. Guse and Li He Zhang, Org. Biol. Chem., 2010, 8, 4705-4715.
[7]Concise synthesis of novel acyclic analogues of cADPR with an ether chain as the northern moiety, Huimin Wu, Zhenjun Yang, Liangren Zhang and Lihe Zhang, New J. Chem., 2010, 34, 956–966.
[8]A novel membrane-permeant cADPR 拮抗剂 modified in the 焦磷酸盐 bridge, N. Qi,za K. Jung,M. Wang, L. X. Na Z. J. Yang, L. R. Zhang, A. H. Guse and L. H. Zhang, Chem. Commun., 2011, 47, 9462–9464.
[9]设计,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inhibitors of CD38, Min Dong,Yuan-Qi Si,Shuang-Yong Sun,Xiao-Ping Pu, Zhen-Jun Yang, Liang-Ren Zhang, Li-He Zhang, Fung Ping Leung, Connie Mo Ching. Lam, Anna Ka Yee Kwong, Jianbo Yue, Yeyun Zhou, Irina A. Kriksunov, Quan Hao and Hon Cheung Lee, Org. Bio摩尔 Chem., 2011, 9, 3246.
[10]设计,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non-covalent inhibitors of human CD38 NADase,Yi Zhou, Kai Yiu Ting, Connie Mo Ching Lam, Anna Ka Yee Kwong, Jie Xia, Hongwei Jin, Zhenming Liu,Liangren Zhang, Hon Cheung Lee and Lihe Zhang, ChemMedChem., 2011, DOI: 10.1002/cmdc.200.
[11]Strand antagonism in RNAi: an explanation of differences in potency between intracellularlyexpressed siRNA and shRNA ,Xin Jin, Tingting Sun, Chuanke Zhao, Yongxiang Zheng, Yufan Zhang, Weijing Cai, Qiuchen He, Kaz Taira, Lihe Zhang and Demin Zhou,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1, 1–10,doi:10.1093/nar/gkr927.
[12]Catalysis-Based Inhibitors of the Signaling 函数 of CD38, Anna Ka Yee Kwong, Zhe Chen,Hong Min Zhang, Fung Ping Leung,Connie Mo Ching Lam, Kai Yiu Ting, Liangren Zhang,Quan Hao, Li-He Zhang, and Hon Cheung Lee, Biochemistry, 2011 in press.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著作
获奖记录
1980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1988年获得日本大谷科研奖。
1990年被评为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
1990年获日本Hoshi University 名誉博士学位。
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
1993年被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授予第十二届埃德加·斯诺教授称号。
1993年获得国际药联Colorcon 奖。
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1994年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奖。
1995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0年获得国际药联(FIP)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Award ( San Francisco,USA)。
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0年母校扬州中学树人学校 树人少年科学院建立“张礼和研究所”(2009级22班)
参考资料
张礼和.北京大学医学部.2024-08-01
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集成平台.2024-08-01
张礼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2024-08-01
核酸药物化学.国家图书馆.2024-08-01
张礼和院士集.国家图书馆.2024-08-01
小分子探针与信号转导.国家图书馆.2024-08-0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讲课程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主讲课程
指导学生
主要论文与著作
论文
著作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