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兆远(
马来语:Sitiawan或Setiawan,是Setia Kawan的组合词,意即“忠实的朋友”)是
马来西亚霹雳州曼绒县的一个地区,因其居民多为
福州市籍华人,也被称为小福州。
正文
实兆远地区面积为331.5平方公里(128平方英里),2000年的人口为95,920。其主要城市实兆远市位于北纬4°13′, 东经100°42′。
历史
实兆远原来的马来语名称是Kampung Sungai Gajah Mati。在来自中国福州的移民(主要来自
古田县)进行开垦之后,这里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居民点。
Kampung Sungai Gajah Mati在
马来语中的字面意思是“
大象死去的河流边的村庄”,根据传说,有两只大象在这里趟水,其中的一只被背负的锡
矿石压垮,陷入了落潮期的天定河的河泥中。人们尽力营救却徒劳无益,只得放弃。然而另外一只大象却不愿离开它的同伴,最后在
涨潮时双双淹死。Setia Kawan(“忠实的朋友”)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19世纪末,
锡矿和橡胶是当地主要的贸易品。它们由大象搬运,并装卸上蒸汽
轮船运往
槟岛。1870年代,一场天花在这里爆发,由于中国的信仰认为更改地名能够改善风水,当地人就将地名改为Setia Kawan,即“忠实的朋友”,以此来达到天人和谐,并抚慰死去的
大象。
1903年9月,363名
福州市基督徒,包括72名妇女及55名小童等,为了摆脱在
福建省穷困的生活处境,移民到了实兆远。他们由林称美与柳依美牧师等带领,在今天的甘文阁区(Kampung Koh)定居下来。这些移民大多在实兆远的橡胶种植园工作。福州移民还在1930年代和1950年代挖掘了四口井,这些遗迹至今仍保留着,只是不再被使用。
然而,实兆远这地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那班363名福州基督徒,抵达实兆远甘榜港口登陆处时,彼此的说:“实在远,实在远!”所以,实兆远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人,福清籍华人
陈平于1924年出生于实兆远。
发展
实兆远最初是个以橡胶采集和
天然橡胶加工为经济支柱的小居民点。这里的居民是中国福州
古田县移民的后代。
英国殖民当局鼓励当地早期居民种植水稻,然而居民们在发现当地土壤不适合
喜米种植之后,转而从事畜牧业,后来又转向更为适合的橡胶
种植业。
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昔日的种植园和庄园成为了居民区和商业区。到了1980年代,由于
棕榈油的价格超过了橡胶及乳胶,且棕榈种植业需要的人力更少,剩余的大橡胶园大多被改为棕榈种植园。
旅游业并非当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该城离旅游胜地
邦咯岛很近,在经济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受益。
1990年代以来,实兆远城市发展迅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
马来西亚海军在距市中心10公里处的红土坎建立了目前全马来西亚最大的海军基地。船员的消费力带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教育
实兆远有许多学校,比如阿末博思达曼中学、南华国民中学、英华中学。阿末博思达曼中学是以为马来西亚独立做出贡献的阿末博思达曼(Ahmad Boestamam)的名字命名的。
南华国民中学最初是私立的华文学校,后来成为半公立的中学。2006年9月1日在南华中学礼堂举行了该校70周年校庆。在古田会馆的大厅举办了千人宴会来纪念这个日子。
英华中学的前身是华人
基督教传教士办的英文学校,也是实兆远历史最久远的中学。2003年该校举行了百年校庆。英华中学也是曼绒县第一个成立童子军的学校。
福州文化
实兆远福州文化的痕迹非常显著。红糟面线的制作,
肉光饼及酸辣鱼鳔都是独特的福州传统饮食,其中,“甘文阁
辣椒酱”是实兆远具有特色的辣椒酱,远近驰名。这些饮食是实兆远居民,尤其是甘文阁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现代实兆远
近年来沟通红土坎、斯里曼绒和实兆远的天定河水上交通发展迅速,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实兆远带来了污染问题。实兆远的经济主要依靠橡胶、
棕榈油、矿业、
渔业和造船。
2000年前后,实兆远居民开始参与
金丝燕的保护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