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为
绍兴市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蕺即蕺草,也称
岑草。
《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云:“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
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该山因多产此草而得名。蕺山又名王家山,源于
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脚。山上原有王家塔、蕺山亭、董昌生祠、三范祠、北天竺、蕺山书院等很多历史建筑,可见当时盛况非同一般。由于历史原因山中古迹大多被毁,仅有摩崖题刻等少许得以保存。为再现蕺山昔日辉煌,结合蕺山街区保护工程,
绍兴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目前已基本完工。蕺山晴眺原是
绍兴古城内的主要景观之一,现在仍是绍兴城内的登高观景的胜地。蕺山以北是绍兴交通密集之地,铁路、公路、水路的对外连接,大多出自城北。山上远眺,以静观动,看到的是不断流动着的绍兴,是绍兴发展的缩影。现在,山上已经修复的主要建筑物有
建水文笔塔、蕺山书院、蕺山亭、冷然池与冷然亭等。
又名王家塔,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与府山飞 翼楼、塔山应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上空的美丽画面。历史上的王家塔曾多次被毁,1941年
日本侵略军占领
绍兴市时,还在塔基上修筑过碉堡,抗战胜利后清除。2003年年底前修复,之前,塔址被用于建筑绍兴电视台的
电视发射塔。王家塔可顺梯登高,是绍兴城内登高望远的又一处佳地。
在王家塔南侧山坡,修复的规模仅是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一部分。蕺山书院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原因是明代著名学者
刘宗周曾在院中讲学,并 是刘宗周为领头,以他的学生
黄宗羲、
陈确、
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
山阴县学堂,期间,
徐锡麟在此教过书,
范文澜、
陈建功、
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蕺山东侧石壁上,曾有唐、宋、明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较 为有名的是
唐朝的《董昌生祠题记》。崖刻高1.5米,宽3.3米,被保护在半披石屋之中。
在蕺山东麓,原池之南有阁,为宋代诗人
苏泂读 书处。《
永乐大典》中收有苏泂的诗800多首,书名《冷然斋集》,故有“冷然”之名。冷然亭在池侧,同为纪念性建筑。为尽可能地恢复历史面貌,建设者还有意在山上栽植了梅树与蕺草。“蕺山赏梅”是原有的重要景观,蕺草原本就是山名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