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教育思潮和实践活动,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提出“平民政治”、“平民文学”口号,逐步形成平民教育的思潮和平民教育运动,为一部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试图通过提高平民,主要是提高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市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来消灭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后来运动发生分化。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以工人群众为主要对象,创办工人夜校和劳动补习学校,出版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和组织工人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其代表是以邓中夏为首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它“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
运动起源
平民教育运动,是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改造中国道路而开展的运动。他们认为,中国的腐败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造成的,要拯救中国必须首先改良和革新教育,而改良教育的方向就是使全体人民都受到民主与科学的熏陶,尤其要使目不识丁的工农群众受到教育。
平民教育的真实精神就是求得社会中各分子的真正平等和真正自由,这是改造新世界的第一步。为此,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发表鼓吹平民教育的文章,成立研究和从事平民教育的社团,在各地开办业余学校,为工人农民补习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的平民教育社和北京大学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等,就是当时宣传、研究与实行平民教育的著名团体。
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平民教育运动的人开始分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发展了平民教育的积极方面,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工人农民的觉悟和文化水平,同时对平民教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教育救国论的错误之处。而另一部分人也对自己过去极力鼓吹、宣传和渴望实行的平民教育逐渐丧失信心,日益趋向于对资本主义教育的向往。总之,二者都背离了平民教育的初衷,这一运动遂流于破灭。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拥护民主”的口号指引下,通过开办平民学校,开展争取人民教育权利的进步运动。参加的人有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以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所作贡献较大。
毛泽东等于1917年11月,在湖南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校办的工人夜校,是当时萌芽中的全国平民教育事业的前驱。李大钊于1919年2月,在北京《晨报》发表的《劳动与教育问题》,大力呼吁多设劳工补助教育机关,使一般劳作的人也有均等机会去读书,去看报,去补习技能和修养精神。同年3月,邓中夏等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通过“以学就人”的露天讲演和刊发出版物等形式,在城市、乡村和工厂开展平民教育活动,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这一活动持续4年之久,是“五四”运动前后平民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运动开展
1920年,各地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共产主义小组以及社会主义青年团陆续成立后,配合工人运动的开展,采取办报刊、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的形式,使平民教育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时所办的工人报刊,以1920年8月创刊的上海市劳动界》、同年10月创刊的广州市《劳动者》和同年11月创刊的北京《劳动音》等周刊所起教育作用最大。
以《劳动界》为例,它用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揭露劳资对立,指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它寻求解放所须遵循的正确途径。这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启发阶级觉悟,教育工人群众组织起来争取自由和解放,配合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劳动补习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运用平民教育武器开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和文化补习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邓中夏负责筹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刘少奇等负责筹办的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都对工人群众开展了文化补习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工人组织工作,这些学校同毛泽东等办的工人夜校一起,大力发展了以"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平民教育。
运动发展
一些持教育救国论的知识分子,也参加了平民教育运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6年10月作出“注意贫民教育案”的决议,1919年10月又作出“失学人民补习教育办法”的决议。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在1919年10月和12月,分别发刊《平民教育》周刊和《少年社会》,宣传平民教育。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8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此后全国20个省区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等平民学校读本,促进平民教育的发展。
教育之父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巴中市城,1990年病逝于纽约。他是国际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90年,晏阳初出生于巴州区的一个世代书香门弟。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谙习时势的父亲也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因此毅然将少年晏阳初送到几百里之外的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晏阳初先后在阆中古城成都市学习了算术、化学、物理、历史、地理、英语等现代科学知识,还接触到基督教文化,接受了洗礼
晏阳初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他远涉重洋,考入耶鲁大学,研习政治学
1918年夏天,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翌日,晏阳初就奔赴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战场,参加为华南理工大学服务工作,“原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他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将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1920年,晏阳初回国。1922年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当时在长沙市招聘的100多个义务教员中,就有青年毛泽东。1923年,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长。此后,他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信条,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晏阳初早期在旧中原地区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人民有“四大病”,即贫、愚、弱、私;至于救治之法,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绝大多数人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之目的;在实践和工作方法上,他注重深入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实验、训练人才、表证推广。1926年至1936年,他在河北定县进行了长达11年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1940年,他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该学院后来并入西南师范学院。1943年,他补充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提出人民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在当年举行的“全美纪念尼古拉·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鉴于晏阳初“将繁难的汉字简化易读,用书本知识开启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用科学方法指导农民发展生产”,晏阳初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约翰·杜威、福特等人一起,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他是惟一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1950年,晏阳初移居美国,移居美国之后,他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教与乡建的理论为基础,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继续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奔走,指导推行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将初期的“除文盲,做新民”的口号扩展为“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
1955年,他又被美国《展望》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国际舆论给予他崇高的评价,称赞他“是具有坚定信念与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菲律宾总统、泰国国王都把自己国家的最高荣誉奖章颁发给他,以表彰他所作的杰出贡献。
1985年8月,95岁高龄的晏阳初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终于回到阔别约35年的祖国。国家领导邓颖超、万里、雷洁琼等热情接见了晏阳初,并对其历史贡献给予原则性肯定。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给他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称“六十年来为铲除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你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并祝贺他97岁诞辰。
1990年1月,晏阳初在美国纽约逝世,终年100岁,其部分骨灰就安放在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称颂他“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运动起源
运动开展
运动发展
教育之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