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高,出自《
水浒传》人物,是
方腊的
丞相祖士远的部下,镇守睦州。宋江军乘势攻陷睦州城池,他也死在
朱仝的枪下。
正文
谭高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外人物
水浒传作者简介
,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
水浒传》作者。《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在当时为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生平:施耐庵是
孔子第七十二弟子
施之常的后代。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
江苏省兴化、
大丰区、
盐都区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一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一篇。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
晚唐施之常后人在
苏州市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中
秀才,28岁中
举人,36岁与
刘基同榜中
进士。其曾在
杭州市(今
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抗元时,施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
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与
鲁渊、刘亮、
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
漫游山东省、
河南省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
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
罗贯中撰《
三国演义》、《
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罗贯中(约1330—约1400),
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
中原地区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粉妆楼》、和
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小说取材
《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
北宋末年
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
淮南市盗
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
河北省,入楚、海州界,命
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
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纲要》,宋代
陈均《
九朝编年备要》和
徐梦莘的《
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
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
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
话本的素材,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
杨志、
鲁智深、
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
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
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
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
评书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
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
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
折子戏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
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
梁山泊,《遗事》说的是
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
李逵位列第14,
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
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
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
二次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
北宋宣和年间,从
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
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
话本中就有“青面兽”,“
鲁智深”,“
武松”等。
元朝初年,出现了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
晁盖、
吴用(吴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
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元朝,
杂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水浒故事剧本。
小说版本
简本:
简本包括了受招安,征辽,征
田虎、
王庆,打
方腊以及
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节。之所以称为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已发现的简本有: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
繁本:
繁本写得比较细致,也是流传最广的。但主要改写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后的情节。
一百回本:
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
一百二十回本:
明万历末杨定在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庆等情节,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
清朝
金圣叹进行删改,
腰斩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后的事,以原书第七十一回
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此为七十回本。
一般认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
水浒传》故事成型定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版本。现知和现存《水浒传》较早刻本都系明刊本。
正德、嘉靖间人
李开先《
词谑》记有20册本的《水浒传》,有的研究者认为“二十册”即“二十卷”。一般认为,嘉靖时
郭勋刊刻的武定板《水浒传》比较接近于原本,但郭勋原刊本已无存,有的研究者认为今残存5回的嘉靖刊本《忠义水浒传》即
郭本,并且由此认为郭本是20卷本。明嘉靖年间
高儒《
百川书志》所录《忠义水浒传》为100卷,今天所能见的比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100回本是天都外臣序本,序文撰于万历
己丑(1589年)。天都外臣序本从郭本出,不过分卷不同,郭本是20卷100回,天都外臣序本是100卷,100回。这个本子于排座次之后紧接受招安、征辽、平方腊,而无平田虎、
王庆故事。万历年间又出现了杨定见的120回本,主要是根据100回本,又插增平
田虎、平王庆的故事(文字和繁本不同,或是吸收简本而加以润色)。明末
金圣叹(见金人瑞)删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添了个
卢俊义的噩梦作为结尾,梦中一百单八人全部被杀。又把原来的第一回改为楔子,作成70回本。这个本子,入清以来最为流行。今存较早的简本有明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和明刊《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惟都为残本。清刊本10卷 115回《
水浒传》是今存比较齐全的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整理出版过70回本及120回本、100回本等繁本,并影印过100回本,及排印过几种繁本。还影印过简本《
水浒志传评林》。
译本:
英文版通常将《水浒传》翻译成WaterMargin或OutlawsoftheMarsh。众多译本中,最早的当属
赛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后期翻译的AllMenAre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书名出自《
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当时在美国颇为畅销。迄今为止《
水浒传》被认为比较好的英文版本,应该是中国籍的
美国犹太裔学者
沙博理先生(SidneyShapiro)在文革期间受命译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oftheMarsh"(水泊好汉)。其译本,被认为更忠实于原著,且很贴切地反应了原文的神韵,符合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
法语版则将其直译为Auborddel'eau。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搞笑的翻译,居然是《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智取生辰纲则节译为《强盗设置的圈套》。日文版的《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编和演绎成了许多漫画,电影,电视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