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伊局
清朝在新疆伊犁设立的铸钱局
宝伊局,清朝在新疆伊犁设立的铸钱局,为清朝在新疆设立的7个铸钱局之一,位于今霍城县惠远镇宝伊局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新疆天山以北没有铸币基地的状况,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发展。
背景
清代,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直是新疆的政治、经济中心,自乾隆清军就在伊犁驻守。虽然靠实行开垦屯田弥补部分军费,但每年仍需靠内地供银50余万两,绸缎数万匹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交换牛羊马匹。由于当地缺乏制钱,给清军与牧民的交易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乾隆三十六年,曾担任过阿克苏市参赞大臣,对阿克苏、乌什县设局铸钱甚为熟悉的舒穆禄·舒赫德调任伊犁府后,开始筹划在伊犁设局铸钱。他认为“伊犁为准部汇总之区,兵屯甚众,商贩尤殷,需用钱文较他处为更要”,因而“鼓铸一事必应筹办”。但由于当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未发现铜矿,宝伊局并未及时开设。
铸币历史
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伊犁将军伊勒图的建议,为巩固边疆而在伊犁开设宝伊局铸造铜钱。宝伊局的开铸结束了北疆长期没有铸币基地的历史,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发展。宝伊局设炉2座,开始时每年铸钱1100余串,后每年铸钱1722串,所用铜料除在当地巴彦岱开挖之外,主要靠南疆各地调拨。宝伊局所铸造的乾隆通宝钱数量大,版式丰富。
嘉庆年间,新疆仅有阿克苏市、宝伊两局铸钱,且所铸钱币中乾隆通宝两成,嘉庆通宝八成。宝伊局所铸嘉庆通宝,按面文“嘉”字中“吉”的大小可分为为“小吉嘉”与“大吉嘉”两种版式,其中“小吉嘉”铸造的数量大大超过“大吉嘉”。
道光年间,仍按旧例,所铸钱币中乾隆通宝两成,道光通宝八成。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宝伊局因铜少而暂停。
咸丰元年(1851年),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军费大增,而战乱导致的赋税收入减少、铸币材料短缺,则使得财政愈加困难,为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并令各地铸钱局开铸大钱。1853年,宝伊局开铸大钱,成为当时铸行大钱的大局之一,也是新疆第一家铸造大钱的铸钱局。咸丰六年(1856年),因造成钱法混乱,大钱被废。咸丰年间,宝伊局除小部分平钱外,所铸大钱分为当四、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数种。按《咸丰钱的版式系列》一书,当百、当五十、当十、当四和小平等均有实物发现,而当五百仅见记载。当五百、当千大钱则可见于零星的奏章中,如爱新觉罗·奕山咸丰四年正月十五日奏文中中曾提及“宝伊局铸重二两的当千大钱”,次年又在奏文中提到“当千、当五百不能行使,奏明改铸当百以下大钱”。最早披露的一枚当五百原为张伯旧藏,后归陈仁涛,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亦有当五百大钱。马定祥著《咸丰泉汇》中收录有一枚陈鸿禧旧藏的当五百,曾在2013年进行拍卖。咸丰初年,宝伊局曾铸造了少量的小平钱,后大多被回收铸造大钱,或被沙俄搜刮回国,因此存世不多。
同治初年,宝伊局铸造了与咸丰重宝当四钱一脉相承的同治重宝当四钱。同治三年(1864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发生农民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起事者占领惠远古城,宝伊局被迫停炉。延续近百年的宝伊局遂成历史。
1871年俄罗斯侵占伊犁后,由于宝伊局铸钱含铜量较高,在侵占伊犁10年中,原有宝伊局制钱被沙俄大量搜刮回国,改铸铜戈比或用作军工原料。1881年2月24日清朝和俄罗斯签订《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其中内容有专门提到禁止将中国铜钱贩运出口。光绪十五(1902年)年二月十三日,伊犁府塞楞额的奏折追录了当时情形称“俄国代收代守,纵有制钱,俱贱价买去,消灭无迹……”。
钱文
宝伊局所铸铜钱的钱文与中国内地各局格式相同。面文为四字汉文:小平钱的面文为年号加“通宝”两字,当五十及以下大钱的面文为年号加“重宝”两字,当百及以上大钱的面文为年号加“元宝”两字。背文也与新疆阿克苏局、乌什局等局所铸的背文左为满文,右为维文局名的格式不同,而是与内地制钱的格式相同,不用维文,而用满文“ᠪᠣᠣᡳ”(宝伊),在穿左右。
材质
与内地制钱相比,宝伊局所铸钱币多属红钱范畴,内地制钱材质为“铜六铅四”的黄铜,呈黄色,而宝伊局制钱为“铜七铅三”的青铜,稍显灰涩,为栗色。由于果子沟长江的阻挡,道路难行,宝伊局铸币用的材料多经夏特古道从南疆输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宝伊局铸币所以红钱为主,但历代均有少量黄铜等其他材质的铸钱,尤以咸丰年间铸币的材质种类最多,不仅有青铜、黄铜、红铜,还有铁质和铅质的铸币。咸丰重宝当四钱多为红铜,铁质的较少,黄铜材质的罕见;而当十以上的大钱多为黄铜材质,红铜的较少,铁质的罕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背景
铸币历史
钱文
材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