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东北大学二级学院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创建于1993年,院长是王国法,党委书记是刘建军,校园南滨大辽河,北畔南湖,学校占地总面积1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于1993年7月建院,源于东北大学机械系,该系成立于1923年建校之初。该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均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七个二级学科。学院拥有五个本科专业,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及智能制造工程。教学体系包括五个教学系和14个研究所(中心)。学院有217名教职工,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学院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创新竞赛中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CON冠军(2016-2020年)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机甲大师总决赛冠军(2019、2020年)。毕业生约40%选择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历史沿革
老东北大学时期
东北大学筹建过程中起草制定的《东北大学组织大纲》、《东北大学规程草案》中均明确东北大学下设学系中设有“机械工学系”,并于1925年正式开始招收机械工学系本科生,1935年机械工学系停办。193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并入国立西北工学院;1943年恢复东北大学工学院,随之于1944年机械工程系又恢复招生。
东北工学院时期
1981年,中国高校首批博士点设立,东北工学院共设有7个博士点:机械学、机械制造、压力加工、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计算机应用、工业自动化,其中2个博士点(机械学、机械制造)均设在机械系。
东北工学院时期院系演变如下图:
东北大学复名后
1993年7月,东北大学在机械一系、二系及机械厂(1996年秋天机械厂脱离学院归属东大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基础上,成立机械工程学院;1997年10月更名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学科建设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设有:
一级学科2个: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二级学科7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
2个一级学科均设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二级学科均设有硕士点、博士点。
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机构设置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下设:
教学系4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工业设计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车辆工程系;
研究中心3个:真空与流体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机械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
研究所8个:即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生物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液压与气动研究所、车辆工程研究所、过程装备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重大机械装备动力学可靠性与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CAD/CAM(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
此外,学院还设有辽宁省机械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中心,辽宁省设备诊断与监测工程中心、辽宁省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太原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等,并建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实验中心。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4月,学院共有教职工222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入选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人,教授38人,副教授72人,高级实验师10人。在校学生363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93名,硕士研究生1096名。
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完成了多项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及工程实际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研究领域有:振动利用工程与控制、现代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动态设计、机械可靠性设计、机械结构疲劳强度与寿命预测、智能机械与控制、超高速磨削技术、并联机器人与并联机床、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功能薄膜与分子空气动力学、车辆CAN总线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和工程项目共2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0多篇。
国际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韩国芬兰等国家的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交流关系。聘请多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每年邀请和派出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
学术历史
刘仙洲,1914年进入香港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学习,1918年获得香港大学工程科学学士,1928年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他除了主讲机械原理、热机学、经验计划等课程,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外,还对机械工学系的创建做出很大贡献。
徐灏,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历任东北工学院副教授、教授、机械系主任,50年代初即致力于从静强度设计转为动强度设计——疲劳强度设计,于1981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疲劳设计专著《疲劳强度设计》。1993年,徐教授提出的“Miner定理——干涉模型综合法”,首次提出了“概率相对Miner定理”的概念,解决了国内外还没有解决的随机载荷下可靠性设计问题,并于1994年出版了专著《概率疲劳》,提出基于“Miner定理——干涉模型综合法”的设计体系。
成大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初就读于东北工学院矿山机械专业,自60年代中期接手《机械设计手册》编著工作开始,在四十余年时间先后把近几十个单位一百多名机械领域和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和教授团结在一起从事手册的编审和修订工作,组织作者到全国各地厂矿企业实地调研和征求意见。《机械设计手册》是一部统贯整个机械设计领域,具有现代设计水平,实用性强的,为机械设计人员使用的巨著,在机械工业领域影响甚大。
参考资料
学院领导.东北大学机器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官网.2024-03-22
学院简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4-03-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老东北大学时期
东北工学院时期
东北大学复名后
学科建设
机构设置
师资力量
研究成果
国际交流
学术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