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哨
贵州省贵阳市的一种半成品原料
脆哨又名脆臊,也叫油炸脆肉。是贵州省贵阳、铜仁市等地民间常见的一种半成品原料。外形呈小丁状,色泽金黄,口感脆硬酥香,颗粒分明,外脆里酥,有浓郁的肉香和酱香。
脆哨起源于贵阳,古代的贵州物产和供应贫乏,农民一年只杀一次猪,有人专取猪后颈上肉,切成长方形肉丁,在油锅里炸去水分,捞起沥油,加入香料焙透,便成了脆哨。
脆臊的用途广泛,可以直接舀在煮好的面条上当臊子,也可以和其他原料搭配做菜。贵州生产脆哨的知名门店有丁家脆哨,已有41年历史,经历了三代人。在贵阳市有3个线下实体门店,平均一天卖出1000斤脆哨,年均销售额2000万元。
名称由来
脆哨起源于贵阳,原名 “脆臊”,也叫油炸脆肉, 意思是指口感酥脆的肉臊子,其实就是油渣经过再次去油,留下的干肉制品。 最初,贵阳人将这种用油渣制作的美味称为“脆臊”,顾名思义就是又酥又脆的肉臊子,后演变为“脆哨”。
历史背景
古代,山多地少的贵州省物产和供应贫乏,人们生活艰苦,农民一年只杀一次猪,大部分猪肉做成香肠、血肠、咸肉、风肉、火腿等,挂在厨房横梁上,每天烟熏火燎,边发酵边杀菌,可以吃一年。有的也会做一些臊子,专取猪后颈上的一块肉,肥瘦相间,切成长方形肉丁,在油锅里炸去水分,捞起沥油,加盐、酱、醋、酒、花椒、香料等,慢慢焙透,便成了脆哨。
制作工艺
选料
选肥多瘦少的去皮猪五花肉为主料。在贵州也有选肥多瘦少的去皮猪颈肉制作。
制法
1.把去皮猪五花肉改成大块,从中间平片成厚薄均匀的两块后,再切成较粗的长条,最后切成丁。
关键:肉丁一定要切得大小均匀,这样在下一步熬油时,才会色泽一致。另外,因为肥肉和瘦肉的脂肪含量不一样,所以瘦肉丁应当比肥肉丁稍小。
2.铁锅烧热,下猪肉丁并掺少许清水,加入少许姜葱和花椒后,改中火熬干水分并待其出油。
关键:熬油时掺一点水,出油的效果会更好,而且还能保证猪肉丁表面颜色均匀。在熬制过程中,要用锅铲不停去铲动,以免粘锅底。
3.熬至猪肉丁外形缩小且表面色呈浅黄时,再用漏勺捞出来沥油。
关键:猪肉丁不可熬得过干,颜色也不能太深。
4.锅洗净重新上火,放入猪肉丁并掺少许的清水,用锅铲去翻炒的同时烹入一点醋,其间还要加放盐、老抽、美极酱油和味精调味。
关键:加醋的目的不是为调酸,而是为了去腥解腻,同时也是让猪肉丁口感变脆。
5.见锅里水分收干且猪肉丁再次出油时,用漏勺捞出来即得到脆臊。
关键:猪肉丁第二次下锅炒制的目的,是调味和再次熬油,这时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既要炒干水分,又不能炒得过于干硬,以免影响口感。
特色
菜品特色
脆哨外形呈小丁状,色泽金黄,口感脆硬酥香,颗粒分明,外脆里酥,有浓郁的肉香和酱香,特别是在牙齿挤压油脂时,能听到吱吱的声响。
菜品特点
脆臊是贵州省独有的熟肉制品。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贵阳、铜仁市等地。
衍生菜品
脆臊的用途广泛,可以直接舀在煮好的面条上当臊子,也可以和其他原料搭配做菜。将脆臊与青红椒节相搭 配,入锅稍炒便做成青椒脆臊;把脆臊和炸过的阳芋丁人锅稍炒,便做成土豆脆臊;把脆臊稍稍剁碎,再与豆渣一起人锅煸香,便做成豆渣脆臊。
著名企业
丁家脆哨,位于贵阳市中心,背靠石板街,面朝小十字,毗邻蔡家街。丁家脆哨已有41年历史,经历了三代人。在贵阳市有3个线下实体门店,平均一天卖出1000斤脆哨,年均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
文化影响
贵州街头的粉面小店,通常会在餐单上配置一个脆臊或者软臊的粉面,否则会被认为不够诚挚和专业,臊子能为早中餐的小店迎来更多业务,脆臊将糯米饭的口感提高几个层级。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背景
制作工艺
选料
制法
特色
菜品特色
菜品特点
衍生菜品
著名企业
文化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