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州
淇州
淇州,中国元代行政区划名。商为都城朝歌之地,周属康叔封地卫国西汉始置朝歌郡(治在今淇县朝歌镇)于殷墟;隋大业初,废淇县,改置卫县(治在今淇县城东卫贤镇)。唐、五代十国、宋、金时期,殷墟故地朝歌为鹿台乡(今淇县朝歌镇)。元朝李纯五年(1255年),以大名路、彰德路、卫辉路四千五百户民众,迁于鹿台乡置淇州,卫县废为集,并置临淇县(州、县同治)。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临淇县入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淇州为淇县,属卫辉府(今卫辉市)。
淇州辖境大致与今淇县辖境相当,州治在今淇县朝歌镇
建置沿革
隋大业初,废朝歌郡(治在今淇县朝歌镇),改置卫县(治在今淇县城东卫贤镇)于康叔旧封地,仍置汲郡于县治。
唐初,卫县为卫州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卫州移治汲县,卫县属河北道卫州汲郡。
熙宁六年(1073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间复为卫县,属河北路浚州。
金朝,卫县属河北西路浚州。
孛儿只斤·蒙哥五年(1255年),以大名、彰德府卫辉市籍余之民,于鹿台乡(今淇县朝歌镇)置淇州,卫县废为集,并置临淇县(治在今淇县城)。
中统元年(1260年),淇州属大名路宣抚司。
元至元三年(1266年),改属燕南河北道卫辉路(今卫辉市),并废临淇县入淇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淇州为淇县,属河南布政司卫辉府
志书记载
明《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志
淇州,下。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孛儿只斤·蒙哥五年,以大名、彰德府卫辉市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清顺治《淇县志》卷一沿革
淇县乃朝歌地,唐虞夏商属冀州武乙迁都于此,纣因以都焉。姬发克商,分朝歌以东为卫,以封其弟康叔,其国居淇、卫之间,诗所云:“泉原在左,淇水在右”者此也。其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灭魏之战取其地属三川郡西汉始置朝歌郡殷墟,属河内郡;东汉因之;曹魏改置朝歌县为郡,而以汲、共二县隶焉;晋改置卫辉市汲郡,而复以朝歌为县,属汲郡。刘宋仍属河内郡,北魏废;东魏复置,改属汲郡,又析置临淇县属林虑郡。隋废淇县,改置卫县于康叔旧封,改临淇镇县属魏郡。唐贞观十七年省临淇县入卫县。长安三年复置;神龙元年又省;五代十国因之;宋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间复为卫县,属浚州;殷墟以西为鹿台乡,属卫县;金仍旧。元至元三年,始置淇州于朝歌旧治,卫县遂废为集,属淇州。明洪武元年,改淇州为淇县,属卫辉府,卫县集仍属淇县。
清光绪《淇县舆地图说》
淇县,禹贡冀州之域,殷朝歌地,武乙所都,纣因之,亦曰沫邑。《全本史记》谓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是也。其故城在今县东北,故卫县西。【《寰宇记》朝歌故城在卫县西二十二里;杜佑云:二十里;《括地志》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唐卫州治卫辉市】故卫县周初为卫国春秋属晋,为朝歌邑;战国属魏,秦灭魏之战以其地属三川郡;汉置朝歌郡,属河内郡;东汉因之;建安十七年属卫郡;三国魏置朝歌郡,寻废;晋属汲郡刘宋属河内郡;北魏仍属汲郡;东魏为汲郡治;后周又为卫州治,兼治修武郡;隋初罢郡,县属卫州;大业初改朝歌为卫县,仍治汲郡于县治;唐初亦为卫州治,贞观元年,移州治汲,以县属之;宋天圣四年,改卫县属安利军;熙宁六年,废入浚县元祐初复置,属通利军;金属浚州;孛儿只斤·蒙哥五年于卫县西鹿台乡改立淇州,置临淇县,为倚郭,即今县治也。【顾祖禹云:淇县,唐宋时卫县之鹿台乡。洪亮吉云:今县治即殷鹿台。元元贞二年孔子庙碑云:淇乃殷关,周之后名无闻焉。前金所治,附浚州卫县鹿台之一乡。乙卯年,割其乡之半,徙大名、彰德府、卫辉三路四千五百户充满其中,立淇州临淇县。】废卫县为集,属于州;中统元年,州属大名路;至元三年,属卫辉路,省临淇县入州;明洪武元年,改州为淇县,属卫辉府,县集仍属淇县。弘治十二年,割淇东地入浚县卫辉市集遂属于浚,国朝因之。【据《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图志》、《卫辉府志》、《旧县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志书记载
明《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志
清顺治《淇县志》卷一沿革
清光绪《淇县舆地图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