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镇
河南鹤壁市淇县下辖镇
朝歌镇位于淇县县城,是淇县县委、县政府办公机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广铁路北京—香港公路、淇浚公路和京珠北高速贯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土地肥沃,水利、光照条件充足。
历史沿革
1954年建朝歌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更名城关公社,1982年改镇,1994年更名为朝歌镇。1997年,面积24.17km²,人口6.1万。京广铁路和京深、淇滑、淇林公路过境,辖石桥、南杨庄、南关、稻庄、南门里、各南、东关、东街、中山街、西街、付庄、韦庄、上关、下关、西坛、三海16个行政村。
朝歌镇为淇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商店栉比,市场繁荣。西依京广铁路,东临赵家渠,北与桥盟乡接壤,南与北阳乡毗邻。镇政府驻朝歌南路。
朝歌镇古称沬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都城和卫国首都。后为朝歌县、朝歌郡、卫州淇州、淇县治所。
民国初为一区,1945年设中山镇。
1947年4月中国共产党解放淇县城,为第一区,1954年9月,淇县并入汤阴县,原淇县城关镇改为朝歌镇,1955年为朝歌区,1957年为朝歌镇。1958年建立朝歌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城关公社。
1982年3月建立城关镇,今朝歌镇。
行政区划
朝歌镇代码:410622100。2006年,辖16个村委会:
行政代码
代码:朝歌镇410622100:
地理环境
朝歌镇地处豫北平原,位于东经114°11′度、北纬35°37′度,海拔72米。全镇总面积24.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76亩,辖石桥、南杨庄、南关、南门里、阁南、稻庄、西街、中山街、东关、东街、韦庄、付庄、上关、下关、西坛、三海16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5.3万人,14747户,其中农民总人口20326人,总户数5356户,一个居民委员会。现有机关干部64人,村两委干部98名,“大学生村官”29名,党员596人,村民代表365人。
文化
朝歌镇古称沫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纣首都和卫国国都,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有:帝辛摘心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朝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地区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既有驰名中外的牧野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痒,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淇河水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义士荆轲,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高风亮节的甄济等。
经济
近年来,朝歌镇党委、政府在淇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班子、带队伍、促经济,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务实肯干、开拓创新,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按照“工业企业强镇、民营商贸兴镇”的经济发展思路,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投资乐土,形成了“你投资发展,我全力服务”的良好氛围。2005年,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大突破。全镇落地在建项目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3.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297万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指导思想,拉大城区框架和加快城区开发并举,城区建设和交通道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4条城区主干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任务,投资130多万元硬化了15条背街小巷,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提高城市品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朝歌镇党委、政府把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以“抓领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四季常青;炒思想,激活千家万户;订规划,实施‘2+2’工程;建机制,调动积极性”为总体工作思路,科学安排,合理运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全镇大力推广豫麦34、豫麦47等优质小麦,发展芦荟、花卉、药材(黄荠)、豫园春大葱、黄皮洋葱、郑育5号阳芋等经济作物3000亩,发展露天蔬菜1500亩,日光温室塑料大棚100多个;规划示范村6个,科技示范村6个;在巩固18个30万只肉鸡工程的基础上,又新上30万只肉鸡工程6个,万头猪场1个,500只种羊场1个,有各类养殖专业户268户。全镇形成了“南菜北商、牧粮并举”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荣誉
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治理等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以“村情民意恳谈会”、“大学生村官”工程、“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转变了干部作风,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了“十轮驱动”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镇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计划生育科学教育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朝歌镇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省“五好”乡镇党委、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县“综合目标管理优胜单位”等40多项国家、省、市、县荣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文化
经济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