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汉勋(1805—1854),清著名学者,
新化县(今属
隆回县)人。字叔绩。
咸丰元年(1851年)
举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五均论》、《
读书偶识》、《水经移注》等30余种,共460余卷,多毁于战火,后人刊有《邹叔子遗书》七种传世。
生平
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舆地学研究,注重古为今用创新发展,并通过实地调查,以补古之不足,主张“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他依据以经纬
测绘学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
中宫(坐标);4、测日量,即作图以经纬度划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他还创造性地沿用前人绘制地图的诸种图形标志,并不断改进使之完善,如山用“叠人”;水用“双线”;道路用“叠点”等。他的博学多才,被士林尊称为“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他的舆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的
魏源的经史、
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乡谚赞曰:“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可见其当时的知名度。
邹汉勋年幼聪颖好学,"乡居苦书少,辄诣郡学借观,手录口诵,于天文推步,方舆沿革、
六书、
九数之属,靡不研究。"〈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本传》〉年十五六岁,佐长兄汉纪撰《左民春秋图说》,十六七岁,佐仲兄汉撰《群经百物谱》诸书,十八九岁,即着手自撰《六国春秋》。二十岁以后,精研
汉学,"居
高平市山中,穷年兀兀,日对一编,不与世俗接,亦少朋讲习考订之益,心精一缕,独追古初。"〈
左宗棠:《〈邹叔子遗书〉序》终成《
读书偶识》三十六卷,后被
王先谦编入《
皇清经解续编》。汉勋于学无所不窥,深明经义,旁及
诸子百家,而特长舆地,尝谓知古者期以用于今,今古之不相通,官名,氏族、法制典章,川郡地名皆是,而地各尤丛杂难据,故考核独详。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应乡前辈
邓显鹤之约,校刊《
船山遗书》,凡五十一部三百余卷,遂知名于世,后应聘修
湖南省《
宝庆府志》,为海内名志。又赴
贵州省,先后修贵阳、
大定、
兴义市、
安顺市诸府志,五年内成书二百三十六卷。所撰《新宁形势说》、《贵阳循吏传》,皆洞中日后情事。
咸丰元年〈1851年〉,中
辛亥科举人。翌年春,赴
礼部试,公车报罢,绕道
江苏省往访同乡著名学者
魏源,时魏源知
高邮市州,互出所著相参证,与魏共撰《尧典释天》一卷,又为《
古书微》一书绘"
唐虞天文现象"、"璇玑内外"、"玉衡三建"诸图。咸丰三年初夏,由高邮回到
长沙市,因胞弟邹汉章随
湘军将领
江忠源〈字岷樵〉被困江西
南昌市,于是投笔从役,与忠源弟江忠淑一同往解南昌之围,受知于江忠源,留幕
参赞明朝军事。是年十二月十六日〈1854年1月14日〉,
太平军攻克安徽
合肥县(今
合肥市),次日,汉勋与庐州守将江忠源一同被杀于大西门,尸骨未收,
曾国藩、
左宗棠饬其子世繇、世琦葬衣冠于
新化县首望
山麓。曾国藩挽以联曰:
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
与岷樵同死,日月争光。
成就
邹汉勋一生著述宏富,时论
湖南省学者,
王夫之〈王夫之〉之后,并推邹魏〈源〉,风流文采,倾动一时"。其舆
地球科学著作,尤为世所重。他自己也曾以此为自豪,说要"使天下知吾楚复有绩学谈舆地之人在于草莽中"〈"致左季高
孝廉"〉。在舆地学方面,他全面总结了前人以经纬度绘制地图的经验,不断丰富了
晋朝裴秀"
制图六体"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任何地点都有其极高
偏度,即经纬度,利用极高偏度就可以在地图上定出各府州县的位置,这个论述与今日测经纬度的基本原理相吻合。汉勋胞弟汉池、侄世治(字子翼)等应湖北
巡抚胡林翼之聘,修《
大清一统舆图》时就应用了上述原理,图成,世称精审,优于清康熙时的《内府舆图》。及其长孙代钓对此原理更加发挥,并采用
西学,使"邹氏舆
地球科学,遂屹然为天下重。"
故居
地理位置
邹汉勋故居位于
隆回县罗洪乡官树下,始建于清
乾隆,由邹汉勋之父邹文苏修建。故居座北朝南,总面阔71.85米,进深84.7米,总占地面积6085余平方米,现有
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罗洪名儒邹文苏之妻吴珊瑚秉承父学,通晓古今地理沿革,吴氏及其六子汉纪、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皆致力与地研究,号称“邹家七子”。其后裔
邹代钧、邹永萱、邹新等,均为中国近代舆地名家,其中邹汉勋尤为杰出,被誉为中国近代与
地球科学奠基人。他的博学多才,被士林尊称为“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他的与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的
魏源的经史、
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乡谚赞曰: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可见其当时的知名度。
故居布局
故居所在地背倚苍翠山峦,面临开阔田畴,院前椿溪河象一条银练蜿蜒于阡陌田畴之间,景政鲜妍,风光秀丽,极富古代
江南乡村韵味,故居四周“天人协和”的
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地形风貌,正是这一方风水宝地,孕育了我国近代与
地球科学的一代精英。
邹汉勋故居原是一座两正五横的木结构四合大院,现存两正三横。院前有木槽门,面阔7米,进深4.6米,槽门前有水塘一口,呈半月形,水塘至槽门前有青石板路。槽门两侧原各有厢房6间,砖木结构,今已全毁。院内第一栋正屋为中堂屋,第二栋为后堂屋,两栋正屋均为一层平房,面阔27.3米,进深12,相对称;东、西两侧为横房,西面有横屋三排,一横为平房,面阔29米,进深10米,二横为
谷仓,二层,三横尚存基石;东面有横屋二排,一横为平房,面阔18米,进深8米,二排已改建为为砖房。正屋前留有空坪,长20.8,宽27.3米,整个院落四周原砌有青石围墙。屋面皆为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系典型的
清代民居,在中国民间建筑史上,亦具有较高的价值。
文物保护
2002年7月,
邹汉勋故居被公布为
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公布为
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隆回县文化文物等部门正在着手做实“四有”工作和周边环境整治,并积极做好故居维修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