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章(1898年4月-1980年10月3日),
地层古生物学家,生于安徽和县,曾任
吉林大学副院长、教授。
1924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
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0月3日逝世。
俞建章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对晚
古生代地层及
四射珊瑚化石研究建树尤多。提出中国下石炭统珊瑚的四个化石带,奠定了中国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之基础。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
人物经历
1899年1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
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
学士。受聘河南中州大学任教。
1928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赴英国
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留学。
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1年任
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仍兼重庆中央大学教授。
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兼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7年被选为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
1951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11月调到长春地质专科学校任地质科主任。
1952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地勘系系主任兼地史古生物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当选为第四届中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78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国科学大会。当选为第五届中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79年当选为国际
石炭纪地层及地质分会委员。任
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获得荣誉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求学时期
俞建章,字端甫,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城里一个贫寒家庭。1911年,他才从小学毕业考入中学。高中毕业考入
天津大学。过两年转入
北京大学地质系,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校方选派赴
日本作短期参观。
国内成就
1924年俞建章毕业于北京大学,经他老师
孙云铸介绍受聘于
开封市中州大学,担任助教工作。1928年经他的老师李四光介绍进入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得到美籍地质学家A.W.
葛利普(Grabau)的指导。他参加了
南漳县、荆门等地的煤田地质调查工作,于1929年与舒文博共同发表了《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荆门钟祥京山地质矿产》一文。之后,他与葛利普、
黄汲清、
尹赞勋、计荣森等一道,整理中国著名地质学先驱
丁文江组织的西南地质考察所收集的大量地质资料工作。在不到5年时间里,就在珊瑚化石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特别是对中国下石炭统珊瑚化石研究方面,建立了中国下石炭统的四个珊瑚带,首次与西欧作了对比,为中国早石炭世
地层和珊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这一成果,获得1933年度中国地质学界设立的
赵亚曾奖金,并被派往
英国留学深造。
英国深造
在英国,俞建章带着在中国华南各地收集的下石炭统珊瑚材料在
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的S.史密斯(Smith)指导下,勤奋学习,决心在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深的研究领域前进。他在研究中国湖南的珊瑚标本时,发现
泡沫内沟珊瑚属的隔壁生长与一般的
四射珊瑚不同,于是一个疑问在他脑海里出现,怎么在对隔壁与对侧隔壁之间会生长有后生的一级隔壁呢?他敏锐地感到,这可能预兆着一个新的珊瑚类型的存在。当时由于材料不足,只能暂时存疑。
报效祖国
1936年,俞建章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南部丰宁系珊瑚》后返回中国,在南京
中央大学任兼职教授。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地质研究所去
重庆市,兼任
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把主要精力开始投到地质教育事业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地质研究所迁回南京,他也随所回到南京。
珊瑚研究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俞建章积极参加了
中原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中的各项重大地质工作。1950年他到东北北部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工作,1951年他参加考察
嫩江水库莫屯水坝
地基的地质工作。1955年他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态度严谨,致力创新。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他搜集了遍布中国各地的下石炭统珊瑚化石材料,补充了过去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并重新对
泡沫内沟珊瑚属进行了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生的研究,证实了他在30年代所产生的疑问,即该属的新生隔壁可以发生在6个区域内,在对隔壁与对侧隔壁之间也可以发生后生的一级隔壁,这与
四射珊瑚的隔壁发生规律不同,而颇似中生代
六射珊瑚早期阶段的特点,为研究
古生代皱纹珊瑚演变为中生代六射珊瑚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他也着手研究中国青海、新疆的石炭纪珊瑚材料,以实现他在以前所渴望的研究课题。他通过与新疆地质矿产局合作,在新疆东部地区开展生物
地层的研究工作,对
石炭纪地层和珊瑚做了全面、系统的工作,采集了大量标本。
化大革命
研究工作刚刚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这期间他虽倍受迫害,下放农村,但仍然不忘这项研究工作。当他从农村回来后,已年过古稀,却立即向学校提出恢复该课题的研究要求,执意要实现他的夙愿——为开发边疆做贡献。从此,他和助手们经过3年的艰苦工作,对中国新疆东部的下石炭统做了详细的划分与对比,弄清了珊瑚群的面貌,发现了大量的异珊瑚类,为中国填补了对这个门类的研究空白。
俞建章对珊瑚的研究有5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60年代,他想对珊瑚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供后人引用。但这个想法直到1978年才予实现。他带着病,手执拐杖,致力于撰写一部
石炭纪和
二叠纪的珊瑚专着。
工作态度
俞建章常把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类比,欣赏宋代诗人
姜夔的格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正是这样,他在自己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而对自己研究所得又从不止步。他对中国下石炭统珊瑚的研究,在30年代就已有建树,但并不满足。他经常说由于当时野外工作条件困难,有时生命也得不到保证,所研究材料对地域广阔的中国只是一个小局部,希望能有机会再补充中国西北、
东北地区各地材料,力求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对野外地质工作更有指导意义。
追求完美
俞建章在研究工作中做到精细观察,严谨论证。在学术上能有成就是建立在对客观
地质现象的精细观察、思索和随之而来的严谨论证上。他研究的每块化石标本,很少轻易发表结论性意见,总是反复多次观察、综合分析后才予定论。特别是对新属、新种的建立更为慎重,除了要有足够材料外,还注意水平和垂直的分布状况。当遇到个别特殊类型的标本,也不轻易命新名,待以后发现有更多材料时再作进一步研究。
地质研究
积极参加区域地质综合研究,成就卓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
东北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1951年间俞建章参加并负责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
密山市地区及辽宁抚顺等地区矿产普查工作。当时东北北部交通条件极差,人烟稀少,又是森林及沼泽地区,野外工作极为艰苦。此时俞老已经年过半百,每天骑马穿越森林和沼泽地带,连下雨天也从不休息。夏季不顾天气炎热和蚊虫叮咬,戴上有纱罩的帽子,到处寻找岩石露头,进行岩石和化石采集和研究。1952年又参加中苏合作考察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矿产资源工作,俞老任中方负责人兼技术顾问。经过数年的野外实地考察,他不仅对
东北地区北部矿产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发现现今
大庆油田产油的嫩江页岩是含
油母页岩,与此同时还调查了
黑龙江省甘河煤矿、黑龙江北部
小兴安岭砂金矿。在
地层研究方面,根据化石,证实了小兴安岭地区海相
泥盆纪、石炭系及二叠系的存在。对
哈尔滨市以东
阿城区附近的海相
二叠纪大理石,
吉林市二道沟志留系,吉林盘石、明城地区的海相石炭系、志留系地层,以及辽宁抚顺第三纪煤系地层等,都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与此同时还注意研究大兴安岭东坡第四纪冰川地质,详细调查黑龙江嫩江库莫屯水坝工程地质及黑龙江查哈阳农场水利灌溉工程与小兴安岭近代火山活动的研究等。1958年俞建章还亲自去辽东半岛南部研究晚期元古代地层,并在1959至1960年先后发表了《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纪地层》专着及《大兴安岭西坡根河至黑河上游一带地质构造》一文。
俞建章在
东北地区北部几年来的地质综合研究,奠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地质学基础,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鹦鹉螺化石
中国鹦鹉螺化石研究的创始人
俞建章不仅是中国珊瑚化石专家,同时也是
鹦鹉螺亚纲化石研究的奠基人。早在1928年俞建章调查湖北西北部地质矿产时,除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矿产外,还对这一地区奥陶纪鹦鹉螺化石进行研究,于1930年发表他的第一本专着《中国中部奥陶纪头足类化石》。其中记述了扬子地台区
奥陶纪鹦鹉螺类化石的分类、
地层及地理分布,还对该类动物群特征、生物地理区也有较详的论述。这是中国古生物学家论述华中西南区奥陶纪直角石类动物群第一本专着。该书同时指出中国华北奥陶纪珠角石动物群与华中西南区奥陶纪直角石动物群有显着的差异,为以后中国奥陶纪
鹦鹉螺亚纲化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奥陶纪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部专着的发表,曾引起国际上古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引起“
秦岭、汉城线”是
亚洲东部大地构造及古生物地理分界线的长期讨论。以后在50年代初,俞建章还对中国湖北及贵州奥陶纪
无管角石、
腹足纲及三叶虫等化石也有研究。根据俞建章在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极少数的珠角石类化石,认为秦岭淮阳山脉并没有完全阻隔华北与华中西南奥陶纪海域的局部沟通。俞建章除对中国
奥陶纪鹦鹉螺化石有深入的研究,还对中国
二叠纪海绵化石、侏罗纪菊石及奥陶纪腹足类等门类进行了研究。
培养人才
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地质工作者
俞建章一生的活动与他献身于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紧紧相连的,他培育了一大批地质古生物人材,遍布于祖国各地。他从大学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直到他进入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也兼任大学的教学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30年中也都献身于教育事业。自
英国留学归来,正逢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南京
中央大学作兼职教授,后来地质研究所迁往
重庆市,他也任重庆中央大学、
重庆大学教授。在教学工作中,他显示出精湛的教学才能,内容精辟,语辞简明,条理清楚,赢得了学生们的很大赞扬。
1951年冬,国家急需培养大批地质人才以适应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俞建章在老师李四光的推荐下与
喻德渊等人来到
长春市筹建成立地质院校工作。他虽是久居南京,身兼数职,但考虑到教育事业是国家大业,接受这一任务,全家来到已正值寒冬的长春市。
来到长春后,他先任长春地质专科学校教授兼地质科主任,1952年成立东北地质学院,任教授、地质勘查系主任。他作为教学组织和领导人之一,与学校领导一起抓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设备等项工作。他不遗余力为教师进修提高创造条件,亲自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除了教学之外,他常到实验室了解有关实验内容、效果以及实验标本情况。他认真贯彻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许多科研成果就是结合教学和生产任务而完成的。他在身居学院科学研究部主任和副院长之职期间,也总是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1957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以后逐年增加了招生人数,同时教学任务只要需要,他也从不推辞。在教学中,他严格要求,首先注意对学生的学风培养,经常对学生说:“治学要持之以恒,下苦功夫;对待问题要有追根问底的勇气。”为了讲授新课,把自己30多年来积累的几百块标本和一些珍贵资料都拿出来供学生们使用。他虽然是中国著名的
地层古生物专家,学部委员,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他备课从不草率而是刻意求精。他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把理论概念讲得清楚透彻。为了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亲自审查实验内容,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他指导研究生一丝不苟,修改论文时做到逐句逐字修改,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做了斟酌。
主要论着
1
俞建章,舒文博.《湖北北部襄阳、南漳、宜城、荆门、钟祥和京山地区地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29(8):39—52.
2
俞建章.《中国中部奥陶纪头足类化石》.中国古生物志,乙种.1930(1).
3
俞建章.丰宁系《(中国下石炭纪地层)之时代及其珊瑚化石之分带》.
中国地质学会志,1931(10):1-30.
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俞建章的妻子是林宝章,两人生了两个孩子,分别是俞杰和俞芸芸。
人物评价
俞建章在
东北地区北部几年来的地质综合研究,奠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地质学基础,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普中国评)
俞建章不仅是中国珊瑚化石专家,同时也是
鹦鹉螺亚纲化石研究的奠基人。(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评)
人物纪念
专属命名
俞建章在异珊瑚类研究上成果卓著,其发现了新属和新种,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公认。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建章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