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赞勋(1902年2月23日—1984年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
平乡县,
地层古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尹赞勋是
中原地区地层
古生物学研究奠基人之一。1923年结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赴
里昂大学攻读地质学,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士。同时,他还在
中法大学生物系和
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课。1937年起先后任
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1940年,尹赞勋调到
北碚区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兼代所长。1942年起,仍任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尹赞勋对中国志留系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1946年获
丁文江纪念奖金,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1978年获
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
尹赞勋1902年2月23日出生于河北
平乡县城郊大时村。1912年尹赞勋跟随母亲回平乡,当年起就读于平乡县立高等小学,后考入
育德中学。1919年,考入了
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结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赴
里昂大学攻读地质学。1927年6月,尹赞勋先后取得了
动物界、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三张毕业文凭。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士。
尹赞勋1931年5月学成回到中国,在北平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师,并在
中法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课。1932年,尹赞勋对
大同市等地火山进行了考察,发表了相关论文,对
中原地区第四纪火山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1937年起先后任
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期间对江西省的
金矿和贵州遵义锰矿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深入研究,解决了当时开采中遇到的难题,为勘探远景指明了方向。1940年5月,任
中国地质学会第17届理事会会长。1942年,尹赞勋以“部长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实难应付”之由,愤而辞去中央地质调查所代所长之职。1946年获
丁文江纪念奖金。1949年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同发表《中国南方志留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等系列重要论文著作。
20世纪50年代开始负责组建全国
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参加制定国家12年和10年基础科学规划和专业规划,审定地学研究机构的布局和发展方向。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1952年到1956年任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兼教务长,后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先后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地学部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1958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上报告《中国地层工作的成就和地层学的发展》。
1975年,再次对大同火山进行考察,否定了有关专家关于火山活动的意见,指出该火山群属
死火山,安定了民心,恢复了生产。1978年获
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尹赞勋对中国志留系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时代归属未定的
甘肃省“南山系”中发现
志留纪笔石。系统地总结了
中原地区的志留系。为精确研究志留纪
地层,他
对笔石作过仔细探讨,根据笔石体的特征将
单笔石分为不分枝和分枝的2个
亚科,并根据胞管的性质,将单笔石科分成几个属,并建立了新属。
尹赞勋在二十世纪30年代初考察过
大同火山群,认为是
死火山。二十世纪50年代来华的一位
苏联专家二次考察大同火山群后,发表文章,认为是
活火山。“大同火山即将爆发”的谣言不胫而走,引起恐慌,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1975年尹赞勋再赴大同火山地区详细考察,坚定维护了他早年认为是死火山的结论,给当地群众及干部作了报告,普及了火山地质方面的科学知识,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使当地生产、生活都恢复常态。
尹赞勋在古生物研究方面,发表过多篇论著,其内容涉及三叶虫、
笔石、
头足纲、
腹足纲、
瓣鳃纲、珊瑚、
腕足动物门和锥石、古哺乳纲、古鱼类和古植物等门类的化石。
尹赞勋积极组织编写教材,亲自授课,强调地质理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勤于考察、深钻理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工作精神。在尹赞勋的指导下,
穆恩之、
盛金章等一批青年人才成为
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翘楚。
尹赞勋基金会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建立,同时设尹赞勋
地层古生物学奖,授予在这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范嘉松表示:“尹先生(尹赞勋)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在世时曾在纪念文章中表示:“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尹赞勋)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尹赞勋的介绍中表示:“尹赞勋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我国
地球科学的组织者、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