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濂起义
黄濂起义
黄濂起义,是发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莆田县渠桥一带农民揭竿而起,暴发了农民起义。因为莆田郡城官军的实力强大,一时难以攻陷,黄濂决定战略转移。十一月初十晚上,他率领农民军攻陷仙游县,知县孙时雍逃走,躲在官洋村。黄濂的队伍入城后,释放了所有被囚禁的犯人,把当铺里的财物取出,分给贫苦的百姓。第二天,这支农民军队伍就从东门退去。
正文
简介黄濂攻城失利退回壶山根据地,隔了十多天,孙葆王容少将亲临校场誓师,定要剿灭黄濂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亲率一旅士兵浩浩荡荡向壶公山方向进发。孙葆王容的队伍到了壶公山顶上的凌云殿,可殿里只有三个当家的老和尚。孙少将怒道:“黄濂一伙跑到哪里去了?”老和尚回答说:“自从围城之后,这些人就不再来了,我们也不知他们去哪里了。”孙少将下令士兵们搜山,但搜遍了整座山头,连一个起义军的身影也没有。孙少将一气之下,又叫士兵放火烧毁了山上的白云寺,然后把队伍开回城了。八月十一日,官军又出动向三十六乡围剿,黄濂的农民军奋起反抗,紧紧包围了官兵,只见满山遍野都是手持武器的农民群众。震天撼地的杂声吓得官军胆战心惊,混杂在官兵队伍中的美国传教士蒲鲁士之子蒲天恩举起望远镜四望,发现农民军手里的武器只不过是些火、刀矛之类,阵容散乱,极易击破,便为官军打气壮胆,于是官军猖狂地追击农民群众,开枪打死了群众几十人,并烧毁了新塘、沟尾一带的民房三百余间。一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这时,黄濂的另两支农民军闻讯赶来救援壶公寨,发起了反攻,终于把官军打得狼狈而逃。八月二十五日,黄濂再次率几千人马分三路进攻郡城,无奈农民军的武器敌不过官军的新式武器,攻城再遭失利,农民军只好撤围退去。十月三日,孙葆王容又率官军往前张村,黄濂也率领农民军在沟尾、新塘之间抵抗。官军依仗优势的武器,向农民军步步进逼,炮声隆隆,枪声阵阵,战斗异常激烈,持续了2个小时。黄濂的农民军最终抵挡不住官军猛烈的炮火,只好撤退。而孙葆王容看到红日西沉,暮色四起,也不敢恋战穷追农民军,便下令收兵回城。这场战斗之后,孙少将的军事行动暂告一段落,而黄濂也销声匿迹,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举动,局势稍稍平静,那些迁徙到城外的富户人家也纷纷搬回城内居住。这年十一月,福建省省的政局发生了剧变,因“闽楚之争”无法调和,袁世凯政府派岑春煊为福建镇抚使。在岑春煊的连劝带迫下,独揽闽政的彭寿松终于下台了。“树倒狲散”,与彭寿松关系密切的莆田市知府佘文藻、知县刘裔经也跟着下台。新任知府臧忠钰、知县宁云汉在岑春煊的指使下,试图对黄濂的起义军再次诱降。岑春煊委托前福宁镇总兵吴鼎持手书到莆田,请已林下的清朝御史江春霖出面与黄濂接洽。谈判地点设在省立十中(今莆田一中)。黄濂对这次诱降十分警惕,他立场坚定,毫不妥协,表示要与反动派对抗到底。因此这次商议久之未决,岑春煊的招抚没有成功。因为莆田郡城官军的实力强大,一时难以攻陷,黄濂决定战略转移。十一月初十晚上,他率领农民军攻陷仙游县,知县孙时雍逃走,躲在官洋村。黄濂的队伍入城后,释放了所有被囚禁的犯人,把当铺里的财物取出,分给贫苦的百姓。第二天,这支农民军队伍就从东门退去。十二月某日,黄濂的农民军再次攻进仙游,他们只抢了南门兜的一家米店的大米作为军粮,其余的都秋毫无犯。队伍在仙游住宿了一夜,次日便离开仙游,返回壶山根据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