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江镇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辖镇
池江镇,隶属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位于大余县东北部,章江蜿蜒流经中部,323国道和赣韶高速公路(S66)、赣韶铁路穿境而过,有池江至信丰县和池江至南雄市两条省道,是大余县三大镇之一。辖区面积119.20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约4.83万人(2018年),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2019年)。 
2018年,池江镇工业企业38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0家。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樟斗隘。
民国,属第五区和池江乡。
解放前夕,属池江、云山、双龙、新城4乡。
解放初,属第三区的池江、同心、联村、元龙、团结5乡和第四区的长江、新江、和平3乡。
1952年冬,属第五区杨柳、长江、九水、板棚、联村、新江、池江、团结、高林、同心、杨梅11乡。
1954年12月,信丰县上下坪划入。
1955年,改为池江区。
1956年,属池江、同心、板棚、长江、下坪5乡,同年9月并入新城区。
1957年2月,下坪乡划归信丰县。同年3月恢复池江区,属池江、同心、板棚、长江4乡。
1958年秋,成立五星公社。
1961年冬,析置长江、杨梅、横江公社。
1962年,杨梅公社并入。
1968年,长江公社并入。
1983年5月,改为池江乡。 
1993年7月,改为池江镇。
行政区划
2018年拍摄的池江镇兰溪村新颜 
2019年,池江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池江社区、兰溪村、九水村、板棚村、团结村、高林村、坳上村、庄下村、杨村村、池江村、长江村、新江村、杨梅村、同心村、卢屋村、杨柳村。  镇政府驻池江圩。
人口民族
2018年,池江镇户籍人口48333人。
池江镇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4万人,圩镇人口1.6万人,有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社区管理委员会。
地理环境
地势平坦开阔,境东南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中部为小平原间有土丘,与新城镇形成赣州市第二大盆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位置境域
池江镇位于大余县东北部,东邻新城镇(原新城区的京州、南丰两乡并入),南靠信丰县油山镇,西连青龙镇,北连樟斗镇。总面积119.20平方千米。
地形
池江镇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为池江盆地,间有丘陵山岗。  地势平坦开阔,境东南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中部为小平原间有土丘,与新城镇形成赣南第二大盆地。
水文
章水蜿蜒流经池江镇中部,支流有杨梅河、小汾河、板棚河、杨柳河等。
经济
20世纪80年代,池江有耕地面积34984亩,主种水稻,是大余县主要粮产区。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烟、茶、柑橘属、瓜果等,长江、九水一带盛产蔗糖。有小(二)型水库8座,塘坝127处,引水工程158处,提水工程20处,有效灌溉面积31764亩,占耕地面积的90.80%。1985年粮食总产1680万余公斤。境内有地区农业良种场和县林科所、虫情测报站、池江变电站、县粮食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1985年,池江设有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粮管所、邮电所、工商所药批站、车站等,有文化中心站、广播站、电影队、供销经理部、服务社、农机站、农具厂、石灰厂、板鸭厂、林场、鱼苗场、繁殖场、建筑队、矿业队、汽车队、搬运队等乡办企业,职工284人,1985年乡村企业总收入223.4万元。群众素有养鸭传统习惯,是大余鸭主要产区。 
池江镇以果业、甜玉米、生猪、肉鸭、水产、优质稻为主导产业,建立了脐橙、生猪、肉鸭、鱼苗、优质稻、甜玉米等生产基地。
2018年,池江镇工业企业个数共38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0家。
适宜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脐橙和发展养殖业、水产业、加工业。1998年来,池江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招商兴镇,特色立镇,工业富镇,果业强镇,商贸活镇”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养殖业、果业为重点,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制造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9亿元,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2元。
生态农业
池江镇以果业、甜玉米、生猪、肉鸭、水产、优质稻为主导产业,建立了脐橙、生猪、肉鸭、鱼苗、优质稻、甜玉米等生产基地。引进了以加工板鸭、肉制品、果汁为主的大余县赣源食品厂,带动肉鸭、生猪、水产品、果业等产业的发展。组建了生猪流通协会、水果营销协会,带动生猪、甜玉米、优质稻和果业产业的发展。有500头种猪养殖场两个,引进外商兴建了两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一个以加工生猪为主的肉联加工厂。有果园1.8万亩,主要分布在同心脐橙场、池江良种场、长坑流域及板棚村,有三个连片千亩的精品果园,年产水果9000吨;甜玉米种植面积9000亩,优质稻面积12000亩,年出栏5000头肉猪的大型养猪场4个,形成了一个养猪专业村,池江镇年出栏生猪达7万头。充分利用1200多亩的水库、山塘、鱼塘资源,形成了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年出笼肉鸭130万羽,水产品产量达1000多吨。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579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12.5万立方米。
2004年来,在短短的3年,大余县池江镇板棚村龙沟陂小庄园从占地500亩发展成总投资118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634万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大型肉猪场5个、种猪场4个、饲料加工厂3座、脐橙园面积380亩、山塘水面120亩的现代生态农庄,成为一个“猪-沼-果-鱼-鸭”生态立体开发,集种养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型生态农业工程。这是池江镇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过程中,着力引导种养大户建设高效生态农庄,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一个实例。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池江镇着力引导有种养基础的乡镇发展庄园经济,鼓励养殖基础条件较好的养殖户将猪圈搬迁到山上,实行立体生态养殖,并扶持农户在庄园里发展饲料加工厂、肉制品加工厂。农户刘大为在大余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原先污水、臭气扰民的养猪场建成生态农庄。在生态农庄里,高效消毒室、现代观察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刘大为以养猪为基地种植20多亩脐橙,果树围绕着养猪场,所有猪粪经沼气池发酵后作为果树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布局。
经济发展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000万元,工业总产值4000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54亿元。开放型经济日益壮大。通过招商引资正式签订合同项目2个,签约资金达1200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68户,私营企业12家。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09年,果业面积达1.9万亩,甜玉米种植1.1万亩,肉鸭出栏110万羽,生猪出栏9万头。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7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比上年增长10.8 %,年末全镇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856户,宽带用户460余户,移动电话用户1.4万余户,移动基站15座,实现移动通讯全覆盖,有线电视用户达2800余户,并实现光纤联网,农机总动力达8742千瓦,农用机动车保有量1094辆,新建住房730幢,家庭拥有彩电1.4万台,摩托车1.3万辆,小汽车158辆。
推行了“一线工作法”。提出并引导干部“走出两扇门,走进两扇门”,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务实精神。即走出房间门,与干部加强沟通,学其经验,增长见识,提高办事能力;走出政府大门,广泛接触社会,培养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增长社会阅历;走进村委会大门,与村干部和谐共事,共同作战,共克时艰;走进老百姓家门,与群众打成一片,进其门、听其音,掌握社情民意,及早掌控,防患于未然。完善了为民服务平台。积极做好“三民”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农民标准化培训服务中心的整体提升,着力打造一个“上联县政府、下延到村落,镇设中心、村设站,民事代办找小组(村民小组或党小组)”的为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2009年“三民”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诉求526件,已办理513件。提高机关效能,转变了干部作风。即解决“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抓什么?就是把制度抓严来,用制度管人管事;把学习抓勤来,提素质、强能力;把活动抓起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怎么抓?就是从领导干部抓起,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从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抓起,从窗口部门抓起,办实事,树形象。深入学习实践了科学发展观。制定了符合我镇实际的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计划,围绕镇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联民心”、灾后重建“大比武”、计划生育集中服务等活动,注重搭建学习载体,把解决突出问题摆在学习实践活动的突出位置,确保党员干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悬挂标语横幅、编写学刊简报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大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迅速掀起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高潮。活动以来,我镇共召开动员大会20场次,参加人数700多人次,悬挂横20条,张贴宣传标语40余条,编写学刊简报5期。
针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基础薄弱的现状,我们提出按照“掌握形势、保持态势、发挥优势、形成气势”的要求,以扎实开展“四清理六落实”专项活动为契机,全面整顿和规范生育秩序, 狠抓了二女户结扎、上环、环孕检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四项工作重点。我镇共开展了三次计划生育集中性技术服务活动,通过宣传到位,营造浓厚氛围、领导到位,做到常抓不懈,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分配的任务,使一批四术遗留对象及时地落实了避孕节育措施,二女户结扎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成效明显。同时,落实了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和“一卡通”政策,全年共有35人享受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累计兑现奖扶资金2.1万元,发放“一卡通”1100本,兑现计生优惠政策450余人次。并多次在全县性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按照上级要求,调动各方力量,广泛筹集资金,快速有效推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明确构建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入手,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建设点。按照“分类试点、梯度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农村新型社区这个重点,打造出一个中心村(新江村塘埠湾)、两个次中心村(坳上村温屋、杨柳村黄茅山)、两个自主升级村(团结村坊牌下、坳上村坝里上屋)和一个基层村(团结村岭下),着力构建“农民半小时生活圈”,达到“布局合理、生态文明、管理有序、功能配套、特色明显”的建设要求。凸显农业主导产业,把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在巩固脐橙、水产、生猪、甜玉米传统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和壮大花生、白鸭两大高效农业主导产业,现已形成生猪、白鸭、果业、甜玉米四大产业集群雏形,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全镇甜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新增果业面积500亩。注重供需关系,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我镇按照“发展有希望、创业有能力、就业有优势、维权有保障”的四有目标,扎实推进培育新农民工作,切实做到“培训—就业—维权”的良性互动,力争实现“四就地四解决”,即:就地招生,解决农民外出学习难问题;就地培训,解决农民学员学习费用问题;就地转移,解决农民外出就业难问题;就地致富,解决农民既要挣钱又能兼顾家庭的问题。2009年培训农民2520人,为县内招商引资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务工人员。
政治
基础设施
池江镇的总体规划获市“十佳”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奖。2003年来,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加大圩镇建设力度,主要有占地2.8万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日产量1200吨的自来水厂,占地60亩的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集休闲、娱乐、商业、停车为一体的综合性南北中心广场。开辟完善了六条街、农产品专业市场和釉面彩砖人行道,323国道沿线安装了40盏高架灯等工程,提升了圩镇档次,优化了圩镇的综合功能,形成了具有现代发展模式的经济文化重镇。同时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池江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63万元,对74个中心村,126个20户以上自然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已建好田园风光型、中心社区型、生态产业型、村容整治型等四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点36个,改路里程达32.5公里,80%的村庄已改水,65%的村庄达到“三清”标准。2003年来,兴建村部7个,其中标准化村部2个,兴修水利设施24座(处),修复水渠18.5公里;硬化村级水泥路面116.5公里,实现了95%的村通水泥路,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优化。文教卫生
池江镇文化站被评为江西省百强文化中心;池江镇内设中学一所,在校学生2580人,小学6所,在校学生3740人,池江中心小学曾获市级文明校园称号,池江中学先后获赣州市“德育学校”、“文明学校”、“示范学校”、江西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等殊荣,池江中学被定为江西省“农村初中分层教育课题研究实验基地”;池江镇内有中心卫生院一所,下设3个门诊,防疫妇保站一所,农村诊所39所。有线电视、电话、移动、邮电等网络覆盖率达100%。池江中学创办于1964年,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占地面积32236m2,建筑面积8309m2,现有教学班32个,学生1800余名;教职工10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74人,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拥有现代化语音教室一个(68座),微机教室一个(32台586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一个,配有各学科教师电子备课系统。
1995年开始,池江中学面对“普九”以后农村初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素质教育的理讼,走科研兴校之路,逐步探索“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流施教”这一新的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矛盾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与教育任务的多重性矛盾,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控制辍学率,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社会
教育事业
1985年,池江有中学4所,小学21所,在校学生7305人,教师3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36%。 
池江镇境内学校主要有大余县池江中学、大余县池江中心小学、大余县池江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等。
大余县池江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于2017年9月正式开园,2019年成功申报“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019年8月评为赣州市“示范性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配有9个教室和6个功能室(舞蹈室、美工室、图书室、科探室、建构室、生活馆)。
医疗卫生
1985年,池江有中心医院1所(大余池江医院),病床53张,医务人员53名。乡村医疗站20个,乡村医生54人。 
圩场建设
池江圩距县城23.2公里。圩期农历二、五、八,是大余县较大集镇之一。境内还有长江圩,圩期古历一、四、七。
交通
池江镇境内有323国道、信(丰)池(江)省道、赣韶铁路穿境而过。东面新城镇和西面青龙镇都有赣韶高速(S66)出口。
池江镇境内的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村镇公路已覆盖全镇,323国道,信(信丰)池(池江)省道穿境而过,可以选择从赣州市到池江,可从赣州站或汽车站坐到池江下,也可从大余县城乘市内公交到池江下,有大余开往赣州方向的汽车十分钟一趟,您还可以在池江汽车站买到至深圳、广州、珠海、中山、顺德、汕头的长途汽车票。短途有至大余县南雄市信丰县、赣州、韶关市的汽车票,也可转到大余乘车。赣韶高速在邻镇新城有出口。赣韶铁路也将穿境而过。
文化
历史文化
池江境内南靠油山的杨柳、弓里、兰村、板棚、路箕、杉背坑、长江等村是革命老根据地。池江是游击队改编新四军的集中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池江圩曾设新四军驻余办事处,解放后曾派代表出席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 
彭坑陈毅旧居:位于池江镇兰溪村彭坑村小组,这栋典型的赣州市客家民居,系当时游击队交通员周三娣的家,房屋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1984年,大余县人民政府将周三娣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维修,2006年10月,这里被认定为“大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3月,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小吃
池江镇的地方美食有芋包子,为大米与芋子磨成浆后进行油炸的食品,味香;搪皮(也称汤皮)],主要原料为大米,现做时出锅即食,也可在里面卷些菜变成自己喜欢的味道,晒干后便于保存,可煮、蒸着吃,也可油炸或砂炒或盐炒,炒后味道香脆;大禾米果,主要原料为大米,一般在冬天制作,为当地过年前后的美食,可汤可炒;艾米果,用野生的艾纳香和米粉做原料熬制而成,里面包上爱吃的菜,也可在里面包上花生芝麻做成甜品;芭蕉米果,因为用芭蕉包裹而得名(也可用粽叶包),为当地逢端午及中秋节必吃的一种甜味小吃,主要原料为糯米;特色荷包(也称荷包肉)]扣肉香芋扣肉),由糯米粉及猪肉制成,在当地举办红白喜事中必会出现的一道菜,也会在像春节等大节日中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酸芋禾,用芋苗、辣椒、藠头、蒜头、姜等制成的酸菜,为当地有名的开胃小菜;……池江啤酒,当地生产的一种麦芽啤酒,口味纯正。当地还盛产西瓜,个大味甜多汁,水果类的还有枇杷、葡萄、李子、桃子、脐橙、甜柚、柑橘砂梨甘蔗等等……
代表人物
王三重
王三重,字垣斋,今大余县池江镇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登进士,历任广东、龙门县番禺区潮阳区知县,后升吏部主事,其为政清廉,为人耿直,不事权贵,曾两次遭受打击,一次是宦官魏忠贤专权,他不与魏忠贤合污,遂辞官返家。崇祯朝后,他出任文选司郎中,上疏以不询情、不爱钱为选官先务,得皇帝认可,但他却得罪了当时朝廷宰相温体亡,后温体仁指示别人诬告他有贪污罪,戍江西信丰县,而在查抄他的家时,只查到6两银子的家当,故当朝一些其他官员也为之不平说:“哪有仅6两银子的贪官”。数年后温体仁罢相,昭雪垣斋冤案,朝廷召用未行而卒。
参考资料
201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水文
经济
生态农业
经济发展
政治
基础设施
社会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圩场建设
交通
文化
历史文化
特色小吃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