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嘉言本名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1585—1664,江西南昌府新建(今
南昌市新建区)人。因新建古称
西昌市,故晚号西昌老人。
人物生平
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
康熙帝三年(公元1664年),终年七十九岁。
自小聪明,清史稿载,喻嘉言“幼能文不羁,与
陈际泰游”。
天启年间45岁考中
贡生。喻嘉言虽才高志远,但在仕途上却并不得意。
崇祯年间,他以
副榜贡生到京城就读时,仍然踌躇满志,希望因此而有所作为,曾以诸生名义上书朝廷,陈述
李辅国政见,要求“修整法治”。但因人微言轻,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已经风雨飘摇的
明朝的重视。喻嘉言在京城三年,郁郁不得志,只得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
南昌市、
靖安县等地。
50岁时,他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学和医学,苦读
道教《
黄帝内经》、《
伤寒论》和其他医学著作。几年后,他终于选择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道路,蓄发下山,以行医为业。
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氏又移居
常熟市,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
张石顽、
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名医。著有《寓意草》、《
尚论篇》、《尚论后篇》、《
医门法律》等。
家族背景
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终年八十岁。祖父喻尧荣,生未详,殁于明隆庆六年
壬申岁十一月,葬虎头埂,墓向坐西南朝东北,其墓至今仍在。其父喻玉,生殁葬未详。
行医济世
嘉言喜欢外出云游,生性洒脱,喜好游历。足迹遍及
江西省、
浙江省、
江苏省、安徽数省。成年后习儒,攻举子业,精力过人,博览群书,自命不凡。虽才
高志远,但仕途不顺。
崇祯年间,以
副榜贡生入京就读,在京3年,郁郁不得志,败兴而归,旋即削发遁入空门。
出家期间,苦读《
黄帝内经》、《
伤寒论》、《
本草纲目》等医著,为日后成名,打下良好基础。后出禅攻医,往来于
南昌市、
靖安县一带,足迹遍历赣、浙、苏、皖。
喻嘉言随处行医,有关传说不少。一次,在乡间水上行船,无意中见一在沙岸捣衣的少女,他注视良久,发现少女异样,预料她潜伏着一种叫闷痘疾病,即将暴发。这种病来势凶险,几乎无药可救。出于恻隐之心,他命人悄悄接近少女,突然从背后将她拦腰抱住,用这种类似“强暴”的行为,以激其发怒,泄其
肝火旺,削弱其病势,继之以药力托里排毒,促使痘疹透出,几经曲折,化险为夷,挽救了少女的性命。
他路遇一口可疑的滴血棺材,凭着职业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判断棺材里的“死人”未死,急施针术救活了难产假死的产妇母子,使夫妻团圆,化悲剧为喜剧。他还挽救了一位众医误以为怪病的50多岁的高年孕妇。他一边判断所怀是男胎,一边戏谑地称那丈夫(一个致仕退休林下者)老而“童心不泯”。
喻嘉言还有过一段与明末清初著名文人
钱谦益鲜为人知的交往。钱谦益是明代
崇祯年间的翰林
编修、
大学士。某日,钱赴朋友的家宴回家,当轿子路过迎恩桥时,因为轿夫跌跤,致使主人倒仆在地而受了惊吓,由此得了奇疾——站立时双眼上视,头眩晕像要倒翻于地,躺下时却无异于常人,多方医治不效。当时,喻嘉言就在城里。钱谦益立刻派人前往邀请。可是喻嘉言正好出诊。过了数日,喻得讯后立刻赶到钱府,得知致病的经过和原由,便让管家把府中强壮有力善于行走的轿夫叫几个来,命家人用酒饭款待,对他们说:“你们尽管吃饱喝足,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令你们快乐嬉戏一般。”轿夫吃饱后,他令轿夫分别站在庭院的四角,两人夹持主人,合力奔走,先由东奔西,再从南奔北。然后互相更换。轿夫可以休息,而主人无一刻停息。主人奔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疲惫不堪,但是病已霍然而愈。
当时,还有其他被聘请来的医生在场。喻嘉言当众道破玄机:“这是因为跌下轿子时主人倒仆在地,左边受到搐摺(挫折)所致。现在扶掖他奔跑疾走,是为了抖擞
经络,使搐摺的肝叶重新舒展。肝叶既复其位,那么木气敷畅,头目就安适了。此病不是药饵所能奏效的。”经过此番经历,
钱谦益更加信服喻的医术“神其术,称为圣医”。
1644年,应钱谦益先生之邀,终结庐定居于
常熟市城北虞山脚下。江苏常熟的大文豪钱谦益是喻嘉言的好友,他挽留喻嘉言,于是喻嘉言便在常熟县城北门外
虞山下定居下来,并开了一栋草庐医所,致力于为当地百姓治病。喻嘉言待人热情,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富贵贫贱,凡有求他的,他都鼎力相助,尤其怜悯穷苦病人。有贫人就医,他不仅送医给药,还在药包中夹带银两,临走时常常附带嘱咐一句:“回家煎药之前一定亲自检点一下药。”加上他医术精湛,所以深受医学界推崇。由于他的名声颇佳,不但
公卿贵人慕名邀请他去做
师爷,连清政府的一些官员也常推荐他去做官。但喻嘉言早已绝意仕途,所以一概推辞不从。
遗泽后人
喻嘉言的学生颇多。他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医学家,如徐忠可、程云等。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喻嘉言还大开讲堂,向来自各地的求学者及同仁讲解“瘟病”。
喻氏所到之处,皆以善医闻名。其治病不分贫富,审证用药反复推论,德高而术精,深为同道所敬。
顺治,朝庭下诏征聘,奈何其早已绝意于仕途,力辞不就。晚年不满足于其赫赫的临证医名,曰:“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因之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先后撰写和刊出了《寓意草》、《
尚论篇》和《
医门法律》3种医书,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并因之确立其医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喻氏尚撰有《尚论后篇》、《喻选古文试验》。在《
舒氏伤寒集注》研究史上,喻氏被认为是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人物。喻氏认为《伤寒论》为四时感证诊治全书,提倡伤寒
太阳三纲说,发展了方有执的认识;对《伤寒论》重加编次,这些皆是喻氏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其弟子徐彬、陈骥等,皆以医知名。喻氏生平善奕,据《
常熟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八月,喻嘉言突然
中风昏迷达200余日,直到第二年六月才开始好转。在病中,他还为自己最后的一部医书《会讲温证语录》。公元1664年(清康熙甲辰年),80岁高龄的喻氏与围棋国手李兆远对奕,时达3昼夜,局终收子时,然逝世。因无子女,由外甥赴
常熟市扶柩而归,停柩于靖安萧寺达五十余年。至
雍正年间(1723—1735),始由医家曹必聘倡议,与众医迎柩至南昌百福寺中。后人在寺中立
塑像和画像以祀。百福寺僧人又在寺旁建喻先生祠,并将其柩安葬在
东汉徐稚墓侧,盖以喻征士配徐高士,相得益彰。
主要著作
晚年,喻嘉言深感“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代”。因此,他除行医外,将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和教授生徒。他先后撰写和刊出了《寓意草》、《
尚论篇》和《
医门法律》三部书。《
寓意草》是喻嘉言的医学处女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中较早又较著名的一部个人自订医案,初刊于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它以笔记体裁写成,书前有医论二篇,强调“先议病,后用药”的诊疗程序,并自订议病格式。然后记录了自己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医案60余则,案中详录病因和病情,讨论辩证精辟明细,并指出每案的关键之处和疑难之点,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同时,该书还较早地记载了我国人工种痘以防治天花的病例。《
尚论篇》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初刊于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本书主要是参考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编撰的,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也有所补正。卷首有“尚论
张仲景(伤寒论)大意”等六篇医论。其后详论
伤寒六经证治。书中论述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并认为《
伤寒论》中的397条条文是397法,
汉隶于大纲之下。喻嘉言的这种见解,成为《
舒氏伤寒集注》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
医门法律》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初刊于1658年。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
辨证论治的法则,谓之“法”;同时指出一般医生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容易发生的错误,指示禁例,谓之“律”。以法和律的形式确立行医时的规范,故书名为《医门法律》。这三部书集中体现了喻嘉言的学术思想,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
医学观点
他是研究《
伤寒论》的著名医学家之一。其伤寒
太阳之纲说源于《
千金翼方》,如太阳经篇,以风伤卫为一类(上篇),寒伤营为一类(中篇),风寒两伤营卫为一类(下篇),即伤寒三纲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认为,四时虽均有外感,但
张仲景独详于伤寒,治伤寒之法,可变化而用于其他外感,故伤寒为四时外感之大纲。而在“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这就形成了喻昌三纲学说的主要观点。风伤卫用桂枝汤,寒伤营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用
大青龙汤。用之得当,风寒立时解散,不劳余力。喻氏倡导三纲说的含义在于,
麻黄、桂枝、
青龙三方主治
太阳表证。若表证辨治得法,则不会出现种种变证及传经之病,而能将伤寒病治愈于得病初期。因此,喻氏之三纲学说体现了
张仲景早期治病的思想,虽然后世对此观点是否符合仲景原意,有无临床实际意义提出异议,但应当看到喻氏之说的积极意义。
提出秋燥论
他在《
医门法律》一书中专列《秋燥论》一篇,对秋燥独加阐述。辨证《
黄帝内经》“秋伤于湿”之误,颇有卓有见,特别对
温病学秋燥之治,影响很大。至于燥气病机,喻氏认为,入秋并不遂燥,是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燥令乃行。虽然燥生于秋冷,但其性异于寒湿,却常偏于火热,这是因为“燥位之下,火气承之”,燥盛而兼
火化之故。《内经》提出“燥胜则干”,故临床所见,干于外则皮肤揭,干于内则精血枯涸。津液耗竭,出现种种变化。总之,燥之为病,火热为盛而致。燥为秋金主气,故易伤肺脏。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诸气郁,皆属于肺”,“诸喘呕,皆属于上”的认识。这是燥伤于肺的病症。对于燥病的治疗,喻氏创立了著名
方剂清燥救肺汤,该方由
桑叶、煨
石膏、生甘草、人参、
胡麻仁、
阿胶、
麦冬、
苦杏仁、枇杷叶等药组成,以治疗诸气膹郁,诸痿喘呕,肺之燥者。其用药的宗旨,强调治燥忌用辛香行气之品,以防伤津助燥。总之,喻氏于燥之论述,从其邪气生成,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临床用药一一加以论述,可谓对燥症深刻认识的一大家,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大气论
他于《
医门法律》中撰写“大气论”一篇,对“大气”进行阐述,他认为,大气即胸中之气,包举于肺之周围而行治节。所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尽夜循环不息,必须胸中大气,斡旋其间。”他的这一学术观点对后世很有影响。喻氏认为,人体之中存在有“大气”统摄于周身。正是由于大气的作用,才使五脏六腑、大小
经络发挥各自的功能活动。若大气一衰,则人身的气机运动无源,既不能升降,又不能出入,致使“
火器化灭,气立孤危”,再甚者则危及生命。正由于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喻氏深刻加以研究。他认为人身之大气,即胸中之气,其气包举于肺之周围。由于大气的作用,使
脏腑经络功能得以发挥,营卫之气得以统摄。而大气充斥于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环流不息,致使通体活动功能正常,生命活力旺盛。大气虽为胸中之气,然胸中还存在着膻中之气、宗气。喻氏认为,膻中之气、宗气与大气虽出于同一部位,但有所不同,应当加以区分。
治病必先议病
他认为,治病时必“先议病,后用药”,这里对辨证治论精神的很好发挥。怎样才能做到弄清病情,有的放矢的予以治疗,他认为“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识病是议药的前提和依据,并提出了识病的具体要求。膻中之气为臣使之官,有其职位,说明有其具体的作用。大气则无可名象,没有具体作用,有如
宇宙之中包举地形一样,主持着整个自然界。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虽为十二经之主,但有隧而言,说明有具体所指,而不同于大气之空洞无着落,二者亦不相同。因此,大气高于宗气、膻中之气以及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人身各种气均在大气的统摄之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以维持全身的功能活动。此即喻氏论大气的主要观点。该观点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
张锡纯著《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大气,创立升陷汤等,均与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文中论大气虽强调其对人身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而在治疗时仍停留在既往一般用药水平,理论与治疗似有不合拍之处。其将大气与宗气、膻中之气加以区分,但其如何运用于临床实际,尚未阐发十分深入,故而后人不采纳其说者亦有之。
个人影响
喻昌在
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不仅于《
舒氏伤寒集注》的研究独有体会,倡导三纲学说,而且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问题颇有建树。其大气论、秋燥论的观点亦为后世所称许。此外,其强调辨证
辨证论治,倡导诊治规范,亦很有学术价值。至于其临床经验亦十分丰富,治痢用活人败麦散以逆流挽舟,治
关格用
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等,都被后人所推崇。
总之,喻昌于中医学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于《伤寒论》研究独有体会,倡导三纲学说,而且于中医理论亦有建树,故此,被誉为
清代三大著名医家之一。
后人缅怀
喻嘉言是在
常熟市与人下围棋的时候突然去世的,享年八十六岁。常熟人为了纪念他。将其遗体作为神像予以奉祀。后来他的亲属将遗体运回
南昌市,安葬于南昌进贤门外东坛卷北面的路边,历代不少人特地前来凭吊。新建文人罗安在画像上题诗:“医国藏高手,床头寓意篇。成名宁在艺,萎地或疑仙。真像留荒寺,遗骸表古阡。行人识征士,瞻拜敬加虔。”百福寺的僧人为了表达对喻嘉言的崇敬之情,又于寺旁建喻先生祀奉祠,并将其柩安葬在
东汉高士徐孺子墓侧。著名文学家
蒋士铨撰有《喻嘉言先生改葬告词》。1957年喻嘉言墓被定为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墓被毁,现改葬于新建
万寿宫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