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兆光(1940年6月—2020年3月4日),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祖籍
开平市。擅长雕塑。1959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
苏联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是苏联著名雕塑家阿尼库申的学生。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雕塑系第四工作室主任、教授。曾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
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
有《读》、《朱德纪念像》、《吴作人》、《雏鹰》等。作品《扬青稞》、《廖公》(为
中国美术馆藏)、《妮》等曾获奖。曾为
毛主席纪念堂、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宋庆龄故居、国家体委、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故居博物馆等地创作铜像。在北京、
巴黎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被授予
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称号。
在教学中,他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主张“立体地观察对象”,强调“对 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发自肺腑的爱。”习作的艺术化和创作的速写化,是司徒兆光的特色。其习作强调抒情意味,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在创作中资料准备漫长充实,定稿时却始终追求一气呵成的效果。这件《人体》亦习作,亦创作,作者洋溢的激情,似有水银泻地之感。
1985年 为人民币百元卷创作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浮雕像;创作完成
毛主席纪念堂中朱德
大理石像。
1986年为国家体委创作贺龙纪念像;应邀访问日本国;创作完成大理石刻《读》,该作品于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选"
优秀奖"。
1990年为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创作铜像《遐思》;出访
新加坡;作品《妮》、《远友》等在新加坡展出。
司徒兆光先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优秀雕塑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
中国雕塑事业和雕塑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司徒先生早年赴
苏联留学,形成了坚实的雕塑造型功底,他留学期间的一批“雕塑体”的素描在
美术教育中曾引起广泛影响。在创作上,他吸收融汇
欧洲古典雕塑的优长和
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经验,作品富有刚强雄健的艺术语言,更有深沉含蓄的内在意蕴。他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注重雕塑的公共文化意义,在艺术质量上精益求精。他的人物
肖像雕塑将“写实”与“传神”融为一体,尤其注重塑造刻划人物的性格、气质与精神,创作的
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朱德、廖承志、贺龙、郭沫若、
马寅初、
梁思成等一大批肖像雕塑犹如凝固的人物传记和静穆的生命形象,富有经典感和永恒性,是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范迪安评)